● 本刊記者 趙彬花
標準助力企業騰飛
●本刊記者趙彬花
訪安徽省寧國市鄉味源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金德保


隨著經濟發展逐步由要素驅動快速向創新驅動轉變,標準化戰略已成為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促進優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的關鍵性核心要素。安徽省寧國市鄉味源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擁有寧國市小徑竹筍栽培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打造了國內最大的脫水筍加工基地,參與編制、發布國家標準1項、地方標準多項。同時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機制,帶動寧國東部1.32萬戶筍農實現戶均增收超3 800元,其中脫水筍系列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寧國市鄉味源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鄉味源公司)如何利用標準為企業發展提速?日前,記者采訪了寧國市鄉味源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金德保。
記者:鄉味源公司參于起草了國家標準《特色農業 保護與傳承通則》,您能介紹一下這個過程嗎?
金德保:總的來說,本標準的制定是寧國市地方經濟和竹筍產業發展的迫切需求。
寧國市地處皖東南,天目山北麓,連接皖浙兩省7個縣市,全市人口38萬,面積2 487 km2,其中山地丘陵面積2 097 km2,素有“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之稱,是安徽省重點山區縣市之一。寧國市氣候獨特、物產富饒,小徑竹筍種植、加工歷史悠久,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占全國的10%,享有 “ 中國竹子之鄉”的美譽。竹筍產業是農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也是寧國市農業三大重點骨干產業之一。
長期以來,竹筍產業的發展存在生產管理不規范、經濟效益低、品牌影響力弱、附加值低等瓶頸問題。同時,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民眾對農產品的品質、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撫育管理小班組驗收現場

標準示范區生物殺蟲燈
因此,為規范竹筍種植、加工,進一步提高竹筍這一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水平,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帶動農戶增收,鄉味源公司聯合安徽省標準化研究院、寧國市質監局以及竹筍種植農戶,在查閱我國有關特色多功能農業規劃、研究論文、以及與特色農業有關的法律法規及保護與傳承等重要資料后,經過實地考察和調研,結合竹筍產業的發展現狀,參與起草編制了本標準。
記者:在標準的助力下,鄉味源公司建成了享譽國內的小徑竹筍栽培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您能說一下示范區的建設情況嗎?
金德保:為進一步加強小徑竹筍標準化種植與生產,提升產量和質量,帶動筍農增收致富,2010年初,在寧國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鄉味源公司向國家質檢總局申報建立小徑竹筍栽培農業標準化示范區。2010年11月,經國標委【2010】89號文件批準,示范區成為第7批國家級Ⅰ類示范區。經過3年的不懈努力,示范區已順利完成了各項目標任務,建成標準化示范區2 000 hm2,累計資金總投入2 220.50萬元,2013年5月,示范區通過國標委驗收,被評為“優秀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在示范區建設過程中,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
1.強化組織領導,確保項目順利實施
為加強項目建設質量,示范區采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基地的推廣模式,成立了以龍頭企業鄉味源公司董事長為組長,東部竹筍合作社理事長為副組長及寧國市林業局、質監局專家及各分社長為成員的項目實施領導小組,負責項目的宣傳發動、組織實施工作;邀請浙江農林大學教授、市林業局高級工程師及有關鄉鎮林業技術人員共9人組成項目技術小組,負責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規劃設計、現代技術培訓、實地指導及檢查驗收。并以東部竹筍合作社為主體完善各項管理制度和績效考核評價制度,組建農資配送體系、農產品購銷體系,以鄉味源公司為主體建設產品深加工體系,把生產、加工、銷售等融入一體,全程為農戶做好綜合服務。
在項目建設過程中,結合寧國市的實際情況及政府推動農業發展的政策,及時調整工作思路,創新工作機制,示范區建設取得良好成效。

國標委專家組對示范區進行驗收
2.強化目標管理、完善服務保障體系
2011年初,《寧國市小徑竹筍栽培標準化示范區建設實施方案》出臺,根據實施方案,公司將示范區建設的工作目標、工作步驟、工作方式、工作職責、主要舉措、經費安排都進行了細化分解和明確部署,下達了示范區建設年度計劃,并召開了示范區建設動員大會。
示范區項目開展以來,技術小組聯合龍頭企業,分年度選取示范基地,采取以點帶面的方式,逐步推行統一技術服務、統一質量標準、統一投入品管理、統一產品收購和統一銷售的“五統一”工作模式,穩步推進示范區建設。
鄉味源公司在推動示范區建設的同時,不斷提升自身經營管理水平,積極開展AAA標準化良好行為企業建設,并于2011年通過認證。
東部竹筍合作社將“行政推動、農技農資綜合服務、農產品購銷、深加工”四大服務體系融為一體,依據《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從建章立制入手,強化內部管理機制,建立組織機構、生產經營、財務管理、生產技術四大標準體系,成為示范區建設中的“領頭雁”。
3.深化科技培訓、推進示范區建設
為提高農業標準化示范區項目工程質量,做好示范區建設的前期準備工作,2011年,寧國市林業局起草了《無公害竹筍標準化生產技術》《有機竹筍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雷竹筍用林培育技術規程》3項標準;2012年,寧國市質監局、林業局會同浙江農林大學、鄉味源公司共同起草了《中小徑散生竹筍用林豐產栽培技術規程》《鄉村園藝產品的保護與傳承指南》2項標準,以上5項標準經專家組審核,作為安徽省地方標準發布實施。鄉味源公司在生產過程中,除執行相關國家標準外,自行編制發布了《脫水小徑筍》《蔬菜干制品》《脫水蔬菜》等企業標準,指導企業生產、控制產品質量。東部竹筍合作社編印了《無公害竹筍標準化生產技術手冊》等技術資料5萬余份,免費發放給筍農,保證了示范基地生產的規范性。同時公司、合作社制定了工作、技術及管理標準,依據標準,加強檢查督促,確保了各項標準落到實處。
3年來,技術小組累計舉辦小徑竹筍標準化管理培訓班182場次,培訓農戶近20 000人次。公司建立了“專家+技術員+農民科技輔導員”三位一體的培訓體系。首先,邀請浙江農林大學教授、寧國市質監局及林業局相關技術人員針對基層技術骨干和種植大戶開展了“無公害竹筍栽培技術”“有機竹筍栽培技術”“病蟲害生物防治”等標準化生產技術培訓,并深入到示范區竹園,現場進行科學有效的指導。其次,由技術員對各村分社、小班組長及農戶開展標準化生產技術培訓。培訓過程中,發放實用生產技術、新技術推廣手冊等資料,使筍農明確了標準化生產技術要點、驗收標準。最后,由農民科技輔導員通過生產實踐,在生產過程中開展技術輔導和示范,解決生產各個環節出現的實際問題。通過培訓,不僅提高了廣大農戶開展標準化生產的認識和積極性,而且提高了農戶對現代農業新技術和標準化生產技術的應用。
在抓好科技培訓的同時,公司與合作社簽訂了項目建設責任書,合作社與各分社、小班組、農戶簽訂聯保合同,同時對村分社長及小班組長建立崗位職責考核辦法,每年對各小班組開展一次督查和一次檢查驗收,并張榜公示,實行獎懲兌現。通過分工、合作,明確責任和義務,全面促進并保證了示范區建設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龍頭企業收購鮮筍
記者:標準化示范區給當地經濟發展帶來了什么樣的影響?
金德保:標準化示范區的建設,促進了小徑竹筍產業的快速發展,并為區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具體表現在:
1.優化了農業產業結構,壯大了小徑竹筍產業
標準化示范區建設覆蓋寧國市東部5個鄉鎮,實施面積達2 000 hm2,并輻射帶動全市及廣德、臨安等地7 000 hm2竹林開展標準化生產,使小徑竹筍產業成為寧國市農業重點骨干產業,形成了一批優秀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目前,鄉味源公司已建成國內最大的脫水筍生產、加工基地,多項種植、加工新技術、新成果處于國內領先水平,2012年實現鮮筍收購、加工1.7萬噸,產值1.6億元。
2.充分發揮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示范帶動作用,提升產業發展水平
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以來,通過多項新技術的應用推廣,充分發揮了示范區示范帶動作用。如,在標準化示范園盤樟九組開展增溫覆蓋竹筍種植試驗,通過示范現已推廣種植面積達53.4 hm2, 600余戶參與種植,畝均純收入達1.2萬元,總收入近千萬元,戶均增收達1.3萬元。在盤樟一組推廣細葉雷竹標準化豐產撫育管理示范區20 hm2,畝產達1 750 kg,畝均增產750 kg,畝均增收1 350元。同時生物防止病蟲害、測土配方施肥等新技術也得到廣泛應用。
通過實施標準化生產,規范了竹筍生產、加工、銷售等各個環節,首先保障了小徑竹筍系列產品的食品安全,同時鄉味源公司還通過了有機產品、質量管理體系、食品安全管理體系、環境管理體系及AAA標準化良好行為企業認證,積極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提升了小徑竹筍產業的發展水平。

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管理辦法(草案)立法調研會
3.打造優勢品牌,提升市場影響力
標準化生產的實施,示范區竹筍產品的產量和質量不斷提升,遠銷全國17個省市。公司“鄉味源”系列產品通過國家有機產品認證,并先后獲得“安徽省名牌產品”“首屆中國森林食品博覽會金獎”及“第三屆中國義烏國際森林食品博覽會金獎”。合作社“皇封”商標通過中華供銷總社“標準化農產品品牌”認定。
4.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實現企業、農戶社會和諧發展
在標準化示范區建設中,通過測土配方施肥、豐產栽培等多項新技術的應用和推廣,示范區實現竹筍畝均增產30%,2013年示范區年產鮮筍總量達3.2萬噸,產值近7 000萬元。同時鄉味源公司與合作社、農戶簽訂了收購合同,在項目主產區設立了14個農產品購銷站和79個代購點,設立了竹筍收購價格信息監督員,每天向廣大筍農公布收購價格,實行優質優價,現款現貨交易,打破了小商販當天收購不出價不付款的怪現象,保障了農戶的根本利益。
鄉味源公司現己建成標準化廠房8 600 m3,保鮮冷藏庫7 800 m3, AD熱風干燥線3條,2011年實現銷售收入1. 55億元,利稅1 705萬元、2012年實現銷售收入1.69億元,利稅1 916萬元,2012年同期產值較2011年增長11.5%,利稅較2011年增長12%,從而帶動原材料需求及市場價格的不斷增長,鮮筍均價從2010年1.70元/kg上升到2013年的2.3元/kg。同比增長35%,給林農帶來直接經濟效益1 86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