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楓逸
公共自行車也不妨嘗試『網約』
●張楓逸
繼網約出租車、私家車、大巴、“摩的”后,這兩天眼尖的北京市民又在中關村發現了“網約自行車”。這種網約自行車不用辦卡,用手機就可以完成借車、還車、繳費等過程,騎行半小時收費1元錢,但目前僅限在五環內騎行。(8月25日《北京青年報》)
現在,許多城市都有公共自行車,大大方便了市民綠色出行。不過,公共自行車的使用還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首先,使用者必須持身份證到指定的地點辦卡,繳納押金,退卡時還要再跑一趟退還押金,從而給市民尤其是外地游客帶來諸多不便。其次,還車必須要到專門的公共自行車網點。盡管各地都在不斷完善網點布局,但還車難的問題仍然存在。有時市民上班著急還車,卻在附近找不到公共自行車網點,或者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卻沒有空余車位可供還車。

相比之下,一些企業推出的“網約自行車”很好地解決了這些麻煩。市民不用跑來跑去辦卡退卡,只要通過手機下載APP,實名登記注冊后,就能用手機完成預約、借車、還車、銷戶等所有手續。同時,“網約自行車”不設置固定的還車地點,只要是允許停放自行車的馬路,使用者就可以將車輛停在那里,由企業的服務團隊負責回收。
“網約自行車”的出現引發了專家關注。北京工業大學城市交通學院副院長陳艷艷指出,網約自行車是針對綠色出行的一次很好的嘗試,如果投放量形成一定的規模且規范化經營,網約自行車有望成為公共自行車的有益補充。不過,“網約自行車”屬于企業投資行為,作為后來的追趕者,其要想發展到一定規模還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以北京市為例,到2015年底已建成1 730個網點、5萬輛規模的公共自行車服務系統,“網約自行車”從數量上來說并不具備優勢。為了提高周轉率,網約自行車的收費價格比公共自行車高出一倍,使用范圍也有限制,目前僅能在五環內騎行。同時,相對于公眾的強烈需求來說,具備網約功能的自行車不能僅僅停留在“有益補充”的層面。因此,在期待企業投放的“網約自行車”迅速發展壯大的同時,更希望政府運營的公共自行車也能盡快實現“網約”,讓更多市民享受到互聯網帶來的便利。
從2008年北京等地率先推行以來,我國的公共自行車已經走過了8個年頭。在最初的熱鬧過后,一些城市的公共自行車項目逐漸陷入窘境。此前有媒體報道,武漢現有的自行車租車點中,三分之一無法還車,三分之一無車可租。“網約自行車”發展壯大對公眾而言是好事,對公共自行車運營也是有益啟示:政府運營的公共自行車完全可嘗試實現“網約”。公共自行車布局多年、網點多、規模大,只是辦卡繁瑣、還車麻煩等軟肋,讓不少市民對其愛不起來。是時候引入“互聯網+”模式,推動公共自行車服務提質升級了。
移動互聯網、在線支付等新技術應用,可以大大降低辦卡的人工成本,提升租借公共自行車便捷性。通過給車輛安裝定位系統,對使用者引入信用管理制度,公共自行車也可以擺脫鎖車樁的束縛,在方便取車還車的同時能夠有效避免車輛遺失被盜現象。自8月28日起,杭州100個公共自行車服務點將啟用“掃碼租車”功能,不管是杭州市民還是游客,只要攜帶手機就可實現租車。期待更多城市也能及時跟進,給公共自行車加上“網約”功能,進一步盤活現有資源,讓廣大市民享受到更便利的綠色出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