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計量大學 彭程 陳莉莉 茅海軍 中國標準化研究院 程越
我國跨境電商的標準化對策研究
●中國計量大學彭程陳莉莉茅海軍中國標準化研究院程越
隨著電子商務的迅速崛起,跨境電子商務顯現出了強勁的發展勢頭。本文通過對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現狀以及跨境電子商務與傳統電子商務在業務模式、爭端解決機制、使用規則方面的差異研究,提出標準化發展建議。
跨境電子商務標準化

在電子商務和經濟全球化大發展的浪潮下,跨境電子商務蓬勃興起。近年來,跨境電商成長為電商界的一匹“黑馬”,據國家商務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進出口總值首次突破4萬億美元;其中出口2.21萬億美元,進口1.95萬億美元,而在進出口貿易中,傳統外貿年均增長不足10%,跨境電子商務卻保持30%以上的增速。我國有20多萬家小型企業在各類網絡平臺上進行交易,年交易總額超過2 500億美元,我國不僅在互聯網重塑的貿易格局中搶占先機,更是為貿易增加了新的支點。在全球海量商品信息大數據資源以及政策“破冰”為跨境電商的穩步發展提供有力支撐的雙利背景之下,逐步成為當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重要新途徑。
然而,在跨境電商蓬勃發展的一片繁榮背后卻暗流涌動,除了過快增長帶來的發展實際積累不夠等客觀因素外,信息流、金融流、物流服務鏈等都是制約跨境電商發展的瓶頸所在。只有進一步規范跨境電商市場運作,建立完善跨境電商服務標準體系才能營造跨境電商的良好環境,使得跨境電商得以長足發展。
1.業務模式上的差異
跨境電商相比于傳統電商,在業務模式上增加了國際物流、國際結算出入境清關等環節。出入境清關是跨境電商與傳統電商最本質的區別。需報檢的商品要進行檢驗檢疫后報關。B2B模式商品批量進出口,數量較大,一般使用買賣“物品”的監管方式,按一般的貿易進行征稅。B2C跨境電商模式通常是小規模的跨境零售,其商品種類零散,數量較少,依照財政部、海關總署和國家稅務總局聯合發布的《關于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稅收政策的通知》,按個人“物品”監管,以個人交易限額的方式收取相應稅款。同時跨境貿易中出口商品還涉及退稅難的問題,即使設立保稅倉后,理論上由保稅區保管可以把一批貨物一次性正式報關,但實際上面臨著難以有效實施的問題。
貨幣換算與結算是跨境電商相比傳統電商發展的另一個難點,由于貿易雙方處于不同的國家、地區,使得貿易結算風險提升。貨幣的結算都依托于第三方支付平臺,其按比例收取費用,增加了商品成本,并且國際匯率的波動也會影響商品的成交率。
2.爭端解決機制上存在差異
目前,我國電商行業以其他行業無法企及的速度發展,而電子商務市場的異軍突起伴隨而來的是相應法律制度保障、標準體系發展滯后,還有誠信缺失、交易安全缺乏等問題制約中國電子商務發展,因此,建立相應的解決機制是十分必要的。我國境內電子商務發展時間相對較長,自2006年中國電子商務協會成立后,全國各地區相繼設立電子商務協會,共同維護電子商務發展的健康環境,省級地方電子商務協會設立率高達90.3%,境內電商法律環境相較完善,運行模式較為成熟,根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的《2011-2012年度中國電子商務法律報告》顯示,在國內電商企業法律糾紛解決方式調研中,53.85%的企業選擇通過訴訟方式解決,由此可見,訴訟成為電商企業首選的糾紛解決方式,一定程度上體現出國內企業對于法制的信任。
相比之下,我國跨境電商在爭端解決上的法律法規相對不健全。我國跨境電商發展迅速,市場主體、消費者以及企業各方權益亟待完備的法律法規制度提供保障。由于網絡交易普遍缺乏合同文本、購物憑證或服務單據,并且跨境電商牽涉到多個國家不同主體之間法律問題,仲裁統一協調的難度較大,再加上國內大多中小型企業對于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識非常薄弱,且跨境電商交易產品大多是科技水平硬性要求不高,易于模仿、復刻從而使得侵權行為經常發生,當被侵權方來自知識產權保護措施完善的國家時,知識產權的糾紛將會產生,訴訟程序較為繁復。跨境電商交易過程中統一的國際貿易爭端解決標準規范亟待建立。
其次,跨境電商的爭端糾紛解決難度更大。由于跨境長途運輸,往往產生較為高昂的國際運費,并且運送環節繁瑣直接造成交涉時間過長,從而導致物流過程中容易出現糾紛,很難確定責任主體。此外,由于跨境網購的訂單遍布世界各地,在溝通時容易產生較大的語言障礙,導致消費者在購買前未能完全理解網站上關于商品信息的說明;到貨后由于對說明書理解能力有限,造成使用不當影響產品的后期維護;售后服務過程消費者與企業的協調溝通難以保障,這些都大大提高了跨境電商在爭端解決上的難度。
3.使用規則上存在差異
與境內的電子商務相比,我國跨境電商需遵循的規則內容更多,更加復雜。在網購平臺的使用規則方面,境內電子商務使用的是國內電商平臺,國內不同平臺之間雖然在細節上存在差異,但大體上規則相似,并且由于平臺使用的是本土語言,更易于消費者、企業理解掌握平臺使用方法。
而跨境電商在交易過程中,需要使用來自各個國家不同的網購平臺,跨境電子商務不同于我國境內的電子商務平臺運行模式,一次跨境電商交易可以通過A國的交易平臺產生訂單,由B國的支付結算平臺完成支付過程,再由C國的物流平臺完成運送,貿易過程相關的信息流、資金流、物流呈多方關聯的網狀結構。因此,進行跨境電子商務需要掌握多平臺操作的技能,熟悉不同平臺的使用規則。在政策規則方面,跨境電商需要了解世界各國跨境貿易體系方面的政策規則,諸如進出口管制、關稅等,需及時分析境外貿易形勢,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我國跨境電商標準化工作起步較晚。2013年,國家電子商務標準化總體組由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國家發改委和商務部聯合改組,正式負責將跨境電商的重要內容納入“國家電子商務標準體系”。當年,國家電子商務標準總體組改組完成后,開始著手制定跨境電商相關標準,將《跨境電子商務進出口通關業務流程規范》《跨境貿易電子商務基礎信息規范》等多項覆蓋數據規范、業務流程、網絡電子標識、內部管理等多方面的跨境電子商務國家標準、聯盟標準列入研制計劃。
各地緊隨中央步伐,紛紛制定符合國家政策導向的地方標準,完善當地跨境電子商務市場建設。2014年,由深圳檢驗檢疫局編制的地方標準《網上交易進口商品質量信息規范》正式發布實施。該標準不僅是深圳市為創建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制定的首個地方標準,也標志著國內首個跨境電子商務領域地方標準的誕生。2015年,杭州市在浙江省政府領導下頒布了全國首部規范網絡交易的政府規章《杭州市網絡交易管理暫行辦法》,同時發布了《杭州市跨境貿易電子商務服務試點方案》,明確規定“制定標準規范”,包括《杭州市跨境貿易電子商務基礎信息標準》《杭州市跨境貿易電子商務數據交換之技術規范》《應用及設備日常運維操作流程》等制度規范和管理標準。
1.跨境電商新增業務模式標準化
跨境電商的新增業務模式不可減免,規范、高效地進行就有賴于標準化的發展。涉及跨境電商國際物流的保險、責任、索賠、服務規范、信息處理等管理標準,以及參照相應國際標準的國際物流環節、基礎編碼、標志、圖示和識別等基礎標準,都亟待研制并出臺相應的國家標準。各試點城市可根據地區特點,在制度、管理、服務等方面制定更便于操作與流通的地方標準,使電子商務在國際物流業務上既有地方標準使其靈活進行,又有國家標準保證其與國際順暢“接軌”。跨境電商的B2B模式產品種類較單一、數量較多,可使用我國國際貿易政策與標準進行清關。B2C模式應根據其小批次、多品種、交易頻繁的特點,需制定在商檢、通關、退稅、監管等方面的政策與標準,針對跨境電商的自貿區倉儲與保稅區倉儲制定儲存、裝卸、退稅、信息管理等標準。由于跨境電商需通過兩國海關,可通過清關信息政策或標準使交易的兩國建立互聯互通的監管平臺,實現跨境電商交易的商品訂單、合同、發票、運單等信息共享。國際結算方面,應加快出臺跨境電商外匯管理法規,并研制支付機構提供貨幣資金支付清算服務的管理標準。
2.加快制定相關監管標準,建立標準化爭端解決機制
從前文所述差異性對比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國跨境交易中由于交易地域跨度大且國內產權保護意識薄弱,相關部門監管不力,導致大量國內廠商為削減成本,利用價格優勢生產銷售侵犯知識產權等假冒偽劣產品的現象較為嚴重。我國對跨境電商的監管制度尚處于發展階段。跨境電商的監管沒有成立專門的監管部門,多部門同時監管造成了責任模糊、分工不明確的弊病。我國目前對于第三方跨境支付還沒有明確其業務范圍、保證金額數,缺乏統一的管理制度以及監管力度不足,都成為跨境貿易發展的重要阻礙。因此,成立專門的部門對跨境電商進行監管,并提高監管力度,加快制定進出口商品的相關監管標準是凈化跨境電商交易大環境的重要支撐。
其次,跨境電商的爭端解決機制亟待建立完善。由于跨境電商貨物運途跨度較長,并且運送環節繁瑣導致買賣雙方交涉時間長、物流過程易產生糾紛;跨境網購的訂單產生后,溝通過程存在語言障礙,雙方信息沒有得到有效傳遞;售后服務效果難以保障等因素使得跨境電商交易過程爭端糾紛時常發生。目前此類糾紛一般是由交易網站承擔處理,跨境交易過程的爭端由于多環節牽連,往往只有通過雙邊或多邊談判才能有效解決。我國在此類爭端解決方面的政策法規近乎為零,在爭端處理時沒有標準可依,建議國家結合跨境電子商務的特點,依照跨境交易發生流程,建立完備的跨境電商爭端處理標準體系。
3.促進實現跨境電商平臺操作系統標準化和統一化
跨境電子商務交易不僅具有在地域上的跨度,交易的完成往往還要求企業、商家及消費者等具有跨平臺操作的能力。不少企業在海外平臺搭建過程中僅根據其在國內的運用經驗,直接將國內的網絡平臺搭建方法嫁接過去,往往導致海外地區網站開啟速率低下,進而影響銷售業績,系統數據庫常被入侵等系列問題。而如果選擇自建平臺,由于平臺上發生的貿易過程涉及國際間產業鏈信息流、資金流、物流多方因素關聯,使得搭建難度大、成本高,存在較大風險,且國內目前尚未有統一的平臺搭建規范,搭建過程缺乏評判標準,標準的缺失嚴重影響了國內跨境電商平臺的構建與發展。建議充分考慮各國平臺界面語言環境、不同國家與地區用戶的購物習慣、操作后臺的運營便捷程度等方面制定相關技術標準規范,努力實現跨境電商平臺操作系統的標準化和統一化。
隨著中國在國際政治經濟地位的不斷攀升,中國跨境電商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良機,發展前景十分可觀。充分了解我國跨境電商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結合國內電商已有的豐富經驗,再結合標準化的原理及方法健全完善跨境電商的發展環境,對于我國跨境電商持續穩定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羅麗紅.我國電子商務標準化步入新時期[J].條碼與信息系統,2015(2):16-17.
[2] 齊為.我國跨境電子商務標準化現狀研究[J].標準科學,2014(07).
本文受質檢總局科技計劃項目 “跨境電子商務生態環境關鍵標準與應用研究” (2015QK234)、中國標準化研究院院長基金項目(532015Y-3998)以及(532015Y-3999)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