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萍
[摘 要]本文從調查問卷的數據結果分析網絡語言給漢語言文化、傳統媒體帶來的沖擊和影響。同時,從媒介素養角度淺析人們應該如何在網絡語言的浪潮中趨利避害。
[關鍵詞]網絡語言;漢語言文化;媒介素養
媒介素養這一詞匯涵蓋面較大,筆者認為它是人們在日常學習工作中能夠準確地了解和評判各種媒體上的信息資源并將這些資源充分運用到生產生活中,使之為自身及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所服務的一種能力。網絡媒介素養來源于媒介素養,在互聯網日益滲透我們生活的時代,我們面對的不僅僅是“受眾”,而是積極主動的“網民”,互聯網所參雜的信息內容、傳播方式所帶來復雜的社會效果也讓人震驚。網絡素養必須具備了解網絡資源價值,正確使用檢索工具在網絡上搜索到需要的信息并用以利用的能力。可以說網絡素養是在互聯網時代現代人信息化生存的必備能力。人類自產生語言時起,語言就經歷了漫長的從含糊不清、非規范逐步進化成簡單明晰、邏輯性強的語言規范。語言越規范,傳播越廣泛。面對影響日益強大的網絡語言,我們除了在編采工作中正確應對,更應該提高網絡語言浪潮中網民的媒介素養,使之正確使用漢語。
一、加強傳統媒體使用網絡語言的規范
由于網民們的心理大多追求新鮮、刺激和網絡空間的交互性、虛擬性、即時性,所以網絡語言在網絡中難以規范,但是,我們不應在網絡語言的使用中隨波逐流,任憑非規范性網絡語言泛濫成災,而應積極行動,規范那些傳統媒體中使用的網絡語言,自覺維護傳統媒體語言的規范性,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讓既規范又代表時代新貌的新興網絡詞語充實到傳統媒體語言中,使傳統媒體因吸納了規范性網語而備受網民關注,從而達到媒體宣傳的目的。
二、提高青少年使用網絡語言的素養
從《第2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了解到, 我國24歲以下的青少年網民占總體網民人數的90%,這其中還有相當一大部分的大學生。青少年正是使用網絡和網絡語言的中堅力量,同時,不可回避的是,青少年、大學生作為這個世界的主流和未來已經漸漸發揮他們在社會中的作用。青少年、大學生在傳播先進文化的過程中,往往行走于規范與非規范的對立統一之中,他們易于接受新生事物,站在開放、時尚的前沿運用并傳播著網絡語言,這部分人群在面對網絡語言時是怎樣的一種媒介素養,決定著人們在網絡語言的浪潮中趨利避害的程度。
(一)青少年、大學生應以謹慎的態度使用網絡語言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推廣和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作為青少年和大學生在篩選使用網絡語言時要適量、適度、適時。在使用網絡語言時要注意兩方面。一方面,青少年、大學生寫文章時不要過多引用網絡語言,達到引起別人興趣的目的。一篇吸引人的有水準的文章是以內涵深刻、角度獨特來博得讀者青睞的,不是憑借運用大量的網絡語言投讀者所好。另一方面,網絡語言是有生命力的,對網絡語言應有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過程,對有鮮活生命力、被人民群眾約定俗成的健康的網絡語言我們應報以寬容的態度,規范使用,如“點贊”。
(二)學校應加強對青少年、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
青少年、大學生的媒介素養如果得到有效的提高,那么他們對各種媒體信息的是非分辨、分析評判、理解認知能力也將會隨之提升。更有助于青少年、大學生在新的媒介環境中增強使用媒介的主人翁意識。而教育機構對于這部分人群使用網絡語言的遷就、放任、附和等“不作為”態度讓身處“囧”時代的青少年、大學生缺少一個正確的疏導和指導。因此應警醒青少年、大學生在使用網絡語言時要嚴格按照“三個要”組織語言:一要簡潔明了,如網絡躥紅的“高富帥”,這三個字既簡單、明白又具有濃厚貼吧文化色彩,高度概括了男人在身材、財富、相貌上的完美無缺。又如“毀三觀”,形容一件事情極端顛覆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這些網絡語言都表達明確,可使用。而對于 “漲姿勢?表醬紫嘛!很開森”這些諧音字、錯字混淆連篇的網絡語言,應該徹徹底底地剔除。二要語句規范,在現代漢語中像“正能量”“菜鳥”的網絡語詞完全符合語法結構規律,可采用,而那些對文章語言的形成有不規范引導性的網絡語言應摒棄。三要有層次品位,一些不堪入耳、不堪入目的網絡用詞用語都要徹底摒棄。
此外,媒體文字編輯也應責無旁貸的幫助作者分辨假丑惡網絡語言,拒絕使用低俗、負能量多的網絡語言,引導作者有選擇性的使用真善美網語,讓作者明白規范的現代漢語也能表現其含義的諧音,明白語言在社會交際中的作用不僅能傳情達意,還能傳遞人類文明成果,而那些違背現代漢語要求和語法結構規律的網絡語言不是真正的語言,作者應增強在選擇文字時的自覺性。
在網絡語言的浪潮中,我們不能任憑浪潮的沖擊而手無還擊之力,更應該積極面對網絡語言和網絡語言給社會生活帶來的影響,全面、準確地認識、分析網絡語言,提高人們的媒介素養,使網絡語言在人們的生活中發揮積極的作用,減少其帶來的危害。讓網絡語言與使用網絡語言的人都能在一個和諧的空間中健康成長。□
(編輯/丹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