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玥
[關鍵詞]財經節目;思維轉變;方法
自2014年《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發布以來,媒體融合已成為中國媒體革新的一致行動。?當今時代,輿論環境、媒體格局、傳播方式都在發生深刻變化,微博、微信、客戶端、微視頻等新媒體渠道和平臺正不斷影響著受眾接收新聞資訊的方式和方法。但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傳統媒體進行媒體融合,絕不僅僅是“新瓶裝老酒”的形式上融合,更重要的是思維方式和生產流程的再造和突破。
所謂“融媒體”,就是充分利用互聯網這個載體,把廣播、電視、報紙這些既有共同點,又存在互補性的不同媒體,在人力、內容、宣傳等方面進行全面整合,實現“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體。那么,如何“納新不吐故”,“喜新不厭舊”,充分發揮網絡的優勢,把網絡和廣播、電視、報紙進行“嫁接”,優勢互補,打造具有廣播、電視、網絡、報紙混合功能的“融媒體”,值得我們思考。
一、融媒體要從“物理反應”轉化為“化學反應”
事實上,在過去幾年間,我國很多傳統媒體已經開始嘗試著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但卻暴露出諸多局限性。很多媒體的“融合”只不過是對新媒體技術的簡單“嫁接”,在保持原有業務體系運作不變的情況下,再開辟一塊“新媒體”的業務,辦網站、開微博賬號、開辦微信公眾號、運營客戶端成為傳統媒體新媒體建設的“標配”。但內容和商業模式還是照搬以往的路數,不過是把新媒體部分做成了傳統報道的“電子版”“網絡版”“微信版”。殊不知,傳統媒體上幾千字的深度調查大稿子,根本不適合移動互聯終端收看;簡單地將電視機屏幕上的節目完整地上傳到網絡上,也不符合移動互聯網碎片化的接受習慣……這種簡單照搬與復制,效果可想而知,也遠非真正意義上的“媒體融合”。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8月首次明確強調“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他指出:“要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強化互聯網思維,堅持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優勢互補、一體發展,堅持先進技術為支撐、內容建設為根本,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這段講話給諸多主流傳統媒體的轉型指明了方向,媒體融合應從“物理反應”轉化為“化學反應”。
不可否認,傳統媒體仍然是新聞信息市場優質內容最主要的生產者和提供者,擁有龐大的受眾和媒體影響力,這是許多新媒體在短時間內無法快速超越的基礎優勢。但另一方面,受制于傳播形式和渠道,傳統媒體無法及時與受眾形成互動,也無法完成互聯網的超鏈接形式的海量、快速、多樣化內容傳播和展示,在新的媒體競爭中,逐漸趨于劣勢。
如何將傳統媒體的主流價值觀、優質內容的生產能力和品牌影響力,與新媒體的傳播技術、渠道、互動性、平臺和海量用戶進行有效嫁接,成為傳統媒體人必須深入思考的課題。
二、財經節目的兩個思維轉變
我們正處在一個數據爆炸的大數據時代,數據本身就是財經媒體的一個核心競爭力。人們對有效數據需求量的激增以及各種媒體手段的流行,使得社交媒體、門戶網站專欄等開始承接財經新聞的傳播要求。例如新浪微博、網易“數讀”專欄,騰訊的“數據控”,搜狐的“數字之道”、“圖說財經”等,而這些媒體的數據來源多出自于各級政府網站、專業或權威機構數據庫、年鑒等,經過數據的整理加工而得,這對于傳統財經節目的新媒體探索也是一個借鑒參考。因此,大數據時代的財經新聞可以通過反復抓取、篩選和重組來深度挖掘數據,可視化地呈現數據并合成新聞故事。在信息不斷提煉的過程中,將原始的雜亂無序的數據轉換成有意義的信息,發掘其商業價值,并供受眾獲取、利用,在更好了解經濟現狀的同時,也發現經濟發展的機遇。
互聯網興盛后,新聞傳播路徑和形態一下子多樣化了,傳播的時空發生了巨大變化,幾乎改變了原有新聞工作的每一個元素:縮短新聞周期、長期可靠的廣告收入被侵蝕,并帶來了各種新型競爭——其中一些方式讓新聞采集幾無成本可言。和以前觀眾專門花一段時間看一檔財經節目不同,如今受眾可能是通過移動終端來觀看。對于移動互聯網“碎片化閱讀”的特質,財經節目也要順應潮流做出改變。具備“互聯網思維”的財經節目不再只是播出線上或是網站上的一段視頻,而是要在堅持把優質內容作為核心資源和競爭力的同時,把內容轉化為融媒體時代各類新媒體終端用戶樂于接受的“產品”。
三、如何將財經類節目做得有趣易懂
財經節目的專業性常常體現在專業術語的準確運用和數字報道的內涵和權威上,但是如果只重術語的堆積,不重通俗化的闡釋,只重數字,不重數字背后的涵義,是無法被受眾較好吸收的。財經節目制作者需要在專業性和通俗性之間尋找一種融合的方法,使數字化的經濟報道、抽象化的經濟語言通俗易懂,讓觀眾可以一目了然,要更加便于受眾接受并感興趣。在過去,大多數經濟學家往往根據應該是什么來分析經濟現象,而現在許多經濟學家開始試圖解釋為什么會是這樣。財經節目也應與這股潮流同步,在解釋上下功夫,通過切磋交流加深對問題的理解。還可以發揮廣播電視互動性強、即時性強的優勢,讓受眾在第一時間得到專業人士的分析與幫助,從而迅速做出準確的決策和判斷。
信息傳播早已告別短缺時代,媒體競爭已集中到相對稀缺、有限的用戶注意力資源爭奪上。在注意力經濟時代,只有先把流量做上去,才有機會思考后面的問題。對于傳統媒體的財經節目而言,只有節目內容能夠吸引到足夠的觀眾,才能讓微博、微信等第三方平臺、移動客戶端、手機網站、手機報等新業態的努力有意義。□
(編輯/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