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萌+鄭璐
[關鍵詞]傳播角度;稿件編輯;方法
一篇報道的立意統攝材料揭示精神內核,對新聞制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立意的提升能讓“資質平平”的報道脫胎換骨提檔升級。在此,筆者僅以報道《冰城一個居民小區(肩題) 被電偷走的那10年(主題)》(2014年4月24日,生活報)的編輯實例,如何基于傳播優化的考量,展現立意的“推倒重建”過程,即事實判斷、命題確認、材料取舍的過程,從而實現編輯思想。
一、傳播目的:批評還是教化?
在當日稿件庫,編輯發現了一篇見習記者提交的表揚稿:一位社區主任經數次苦口婆心的勸導,終于解決了某小區常年斷電的煩惱。在審閱過程中,編輯從這篇常規人物稿中發現了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民居斷電竟然持續了10年之。10年當中,電飯煲煮出夾生飯,洗澡半路沒水,電視空調冰箱不敢開,直至發展到頻發電火,這么差勁的生活質量為什么能捱這么久?
分析起因,一是規劃不合理,商住混用是引發用電矛盾的主因。但是,這種歷史遺留問題拿到今天來探討為時已晚而且毫無用處;二是電業部門評估誤差。在小區居民開始求助電業伊始,電業答復是小區公共空間以外的檢修費用由個人負責,更換電纜等需要8000余元成本,顯然高昂的費用超出了居民的心理預期,致使均攤費用長期擱置。但是,從事件的結果來看,電業不但出動人力物力解決了問題而且免除了所有費用,客觀上積極作用遠遠大于消極作用;那么更值得探討的問題是什么?是小市民意識。
籠罩在斷電大問題陰影下的居民們為什么沒有“自籌自救”,其實,是他們困頓于畫地為牢,三種身份的居民互相“攀比”——居民認為商戶用電超負荷是斷電的肇事者,應該多繳費,商戶認為用多少電花多少錢,沒啥差別;租房商戶認為我只有使用權維修應戶主掏錢;租房給商戶的戶主認為誰用電誰負責……這么算計下來,誰都覺得吃虧,從狹隘的自我立場出發追求絕對的“公平”,難以促成行動,就這么一直吃了10年大虧。
那么,媒體應該呈現出什么態度呢?這件事難說惡善,考慮具體情境對錯也并非絕對,動用批評和監督是小題大做,客觀溫和的反思與勸誡是最合適的。作為負責任的媒體,成風化人是黨對媒體的功能要求,也是媒體發展過程中的傳統功能。賴特在“四功能說”中表示,大眾傳播在傳播知識、價值、社會規范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人的社會化不只是在學校、群體中進行,也是在大眾傳播的環境下進行的(賴特,1959《大眾傳播:功能的探討》)。因此,通過因果層面的分析,我們確立了以回顧引發反思從而達到引導作用的命題。
二、傳播手段:樹典型還是講故事?
如果要實現預設的教化功能,稿件的承載量需要大幅“加碼”。一個社區主任的終極“人治”表現是不辭勞苦,多方協調。溝通方式是低姿態的“勸”和“求”,把居民的事當成自家的事來辦,她的出色完全取決于個人的修養和對待工作的態度。從理性的社區治理角度來說,需要這樣的社區主任但勞模式的崗位功能效仿作用是有限的,現代城市的社區關系更需要制度設計和社區居民的公民意識共建。
在哈爾濱這個現代化進程中的城市,還存在不少和該報道一樣的老舊小區,物業失管,社區管不過來,歷史遺留問題多,需要特事特辦,一件一件地解決。還有為數不少的居民都黏著在衛生問題、出行問題、用水用電問題當中,誰也不肯放下自己的小算盤,誰也不肯出頭尋求改變。“三不管”地帶在一定程度上更需要居民實現“自我管理”,脫離等靠要的心理,自己先行動起來去追求幸福才能融入現代生活。
社區主任的說和是為了解決斷電的具體問題,而媒體的表述則是為完整地呈現10年的斷電史,展示居民消極的攀比心態,厘清公共生活的責權利、實現社區人際契約關系的引導,因此,市井故事的講述手段才是這篇稿件的真正樣貌。
三、傳播取材:單一性還是多樣性?
選擇了最能打動人的講述體實現引導功能,文章的關照視野也便從個體拓展到群像描寫。原稿圍繞主人公社區主任李春梅的言行展開,其個人的性格、工作態度、身體狀況著墨較多。立意調整后,飽受斷電之苦的24家居民和商戶升級為主人公,以事件親歷者、最早的住戶劉英群切入主題,視角轉換更切實貼近,用倒敘的方式閃回一幕幕人與人的沖突,社區主任數次苦口婆心的游說累積著與斷電的危險程度雙線并進,直至發生電火,斷電危機達到高潮時,在威脅生命財產安全的“前夜”,使用房屋的三種不同身份居民勉強達成妥協湊到了7000多塊錢,直至電業部門出現——皆大歡喜而又富有戲劇性。
由此看出,報道主題和結構轉換后,直接決定了記者如何取材。一次性的人物采訪遠遠不夠了,為了達到編輯要求,記者此后數次下社區,補充采訪了多個對象——居民、租房商戶、出租房屋的戶主等。各方的表達、情緒、態度等均細致而深入,整理出的文字材料達5000多字。
經再次去粗取精,稿件最終被改寫為兩千字,呈現出娓娓道來Q彈有力的敘事基調。但是,編輯工作還遠遠沒有結束,還有一種地位更重要的事實,那就是等待著分析與判斷的新聞事實需要呈現,它是通過新聞評論來實現的。“有話要說”的編輯配發了三百多字的生活快評《光明等不來》,評論的立意對文章的基本觀點與主要思想內容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這篇小文獲該年度的黑龍江新聞獎評論三等獎。□
(編輯/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