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社區矯正立法,賦予執法人員警察身份,對理順主體與職能關系,保障社區矯正的執法安全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社區矯正;執法人員;警察身份
社區矯正是與監禁矯正相對應的非監禁刑罰執行方式,是指將符合社區矯正條件的罪犯置于社區內,由專門的國家機關在相關的社會團體和民間組織以及社會志愿者的協助下,矯正其犯罪心理和行為惡習的非監禁刑罰執行活動。我國社區矯正從2003年開始試點、2009年全面試行、2014年全面推開以來,全國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已開展了社區矯正工作,各地累計接收社區服刑人員250萬余人,累計解除矯正170萬余人,再犯罪率一直控制在0.2%左右,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
一、社區矯正法制現狀
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以及2012年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明確將社區矯正納入我國刑罰體系,這標志著我國社區矯正法律制度的初步確立。2012年,司法部會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又制定了《社區矯正實施辦法》,進一步規范了社區矯正的執行活動,各地也及時地出臺了實施細則,來細化銜接各項規定,規范工作流程,促進了社區矯正工作的制度化和規范化,也為制定社區矯正法提供了豐富的實踐基礎。為鞏固這一改革成果,促進了監禁刑執行和非監禁刑執行協調統一的新型刑罰執行體系的建立,由司法部承擔起草的《社區矯正法(草案送審稿)》(以下簡稱草案送審稿),已列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五年立法規劃和國務院2016年立法工作計劃,社區矯正法的立法條件業已成熟,法律出臺指日可待。
二、社區矯正執法主體身份情況的客觀現狀
社區矯正工作試點、試行到全面推開13年來,雖然立法上一直沒有明確的規定,司法行政部門及人員實際承擔著社區矯正執法主體的職責。
2003年兩高兩部《關于開展社區矯正試點工作的通知》規定:“司法行政機關要牽頭組織有關單位和社區基層組織開展社區矯正試點工作,會同公安機關搞好對社區服刑人員的監督考察,組織協調對社區服刑人員的教育改造和幫助工作。街道、鄉鎮司法所要具體承擔社區矯正的日常管理工作。” 2005年兩高兩部《關于擴大社區矯正試點范圍的通知》規定:“應當堅持黨委、政府領導,司法行政機關負責組織實施,法院、檢察、公安、司法行政等相關部門緊密配合,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工作機制。” 2009年《關于在全國試行社區矯正工作的意見》規定:“司法行政機關要切實履行指導管理社區矯正工作的職責,牽頭組織有關單位和社區基層組織開展社區矯正工作。”2012年《社區矯正實施辦法》,從司法解釋的層面賦予了司法行政人員社區矯正執法主體的法律身份。13年來,各省(區、市)司法廳(局)普遍成立了社區矯正管理機構。97%的地(市、州)和92%的縣(市、區)司法局成立了專門的社區矯正工作機構。各地配備社區矯正專職工作人員,抽調一定數量的原勞教人民警察,招聘專職社會工作者,招募社會志愿者,建立了一支專群結合的社區矯正工作隊伍。目前,全國從事社區矯正的社會工作者8.1萬人,社會志愿者67.9萬人。
三、社區矯正執法人員警察身份急需得到法律確認
從2003年社區矯正試行以來,司法部門社區矯正工作者的主體身份一直沒有得到法律確認。從《刑法》第九十四條“本法所稱司法工作人員,是指有偵查、檢察、審判、監管職責的工作人員”的規定上看,司法行政機關中從事社區矯正的工作人員,毫無疑問,其身份當屬司法工作人員,和監獄警察一樣,行使的是刑罰執行權,執法對象是社區服刑人員,執法活動具有一定的風險性。可司法實際中其身份定位都是行政工作人員,其執法依據一直處于十分尷尬的地位。社區矯正工作人員由于不具有警察身份,也沒有被法律賦予明確執法權限,在現實社區矯正管理工作中,缺乏威懾力和嚴肅性,又因為沒有被納入警察編制、沒有警察證、不享有警銜津貼,卻從事與警察同等屬性的刑罰執行活動,嚴格來說,都屬違法[1]。在社區矯正試點到試行再到全面推開的13年里,社區矯正工作人員歷經工作主體、執行主體等不同稱謂,終于在刑法修正案(八)新修改的刑訴法和實施辦法出臺后,得到了執法主體的認可。但社區矯正工作人員普通公務員的身份與其剛性的執法權能不相符,缺乏足夠的震懾作用和威嚴感,嚴重影響了社區矯正監督管理職能的發揮,國家也開始調研考量是否給社區執法人員配備警察身份。
為理順主體與職能的關系,明確執法者職責任務,草案送審稿規定了社區矯正機構的具體職責和執法隊伍的組成及責任。首先,第九條明確規定:“社區矯正機構的人民警察組織執行刑罰,對違反有關監督管理規定的社區服刑人員實施制止、懲戒、收監等措施。社區矯正機構根據需要配備其他執法人員,開展社區矯正工作。社會工作者、志愿者在社區矯正機構組織下,協助開展社區矯正工作”,賦予矯正機構部分執法人員人民警察身份。其次,與實施辦法里呈現的,縣級司法行政部門的社區矯正機構職責散亂分布于各條文中的情況不同,草案送審稿第八條明確羅列如接受委托提出對適用社區矯正的評估意見、接收社區服刑人員、組織實施對社區服刑人員的監督管理、教育幫扶、對社區服刑人員給予表揚、警告或者提出給予治安管理處罰的建議、提出社區服刑人員刑罰執行變更的建議和解除社區矯正等八項職責,使得社區矯正主體行為更加有法可依,也充分體現了立法的邏輯性和科學性。草案送審稿規定了社區矯正執法隊伍由人民警察和其他執法人員共同組成,特別強調人民警察組織執行刑罰,至此,執法人員的警察身份這個困擾實務界多年的問題,得到了回答[2]。但該草案對社區矯正警察的法律地位和職權的規定相對還比較原則,有望后續出臺的社區矯正法實施細則,來進行更加細致的規范。
參考文獻:
[1]海南省人民政府.關于社區矯正人員授予人民警察身份的建議[EB/OL][2014-04-24].http://www.hainan.gov.cn.
[2]王瑾.我國社區矯正立法的有益探索[N].黑龍江日報,2013-11-19.□
(編輯/穆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