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輝
【摘要】目的 評價急性心肌梗塞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的臨床特點及治療療效。方法 選取2012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觀察組)及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對照組)各40例作為研究對象,觀察兩組的臨床特點并比較治療療效。結果 經過積極、對癥治療后,對照組中未見死亡病例,全部治愈出院,觀察組患者中死亡7例,原因為失血性休克、多臟器衰竭,其余33例患者均治愈出院,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急性心肌梗塞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病因復雜,病情危重,死亡率高,臨床應予及時診斷與治療,以提高患者生存率及生存質量。
【關鍵詞】急性心肌梗塞;上消化道大出血;臨床特點;療效
【中圖分類號】R542.22;R57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06.0.02
Evaluation of therapeutic effect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omplicated with 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
TINA Hui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Mudanjiang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Heilongjiang Province,Heilongjiang Mudanjiang 157013,China)
急性心肌梗死為心肌持續、嚴重缺血而導致的心肌急性壞死性疾病,患者常表現為胸痛、心悸、乏力等癥狀,并伴有特征性心電圖改變及心肌酶活性升高。急性心肌梗死可引起心衰、心源性休克及重度心律失常,危及患者生命[1]。消化道出血為急性腦梗死的嚴重合并癥,會加重病情,且由于早期癥狀不典型,往往被忽視,因而患者病死率較高[2]。本文選取相關病例實施研究,主要探究了急性心肌梗塞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的臨床特點及治療療效,以期為臨床有效治療,提高患者預后提供一些依據,現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觀察組)及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對照組)各40例作為研究對象,均符合急性心肌梗塞及消化道大出血的診斷標準,并經臨床、實驗室及影像學檢查確診,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本研究。對照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47~76歲,平均年齡(65.41±3.95)歲,AMI部位:下壁、廣泛前壁、前間壁、高側壁各16例、14例、6例、4例。觀察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48~78歲,平均年齡(65.56±3.88)歲,AMI部位:下壁、廣泛前壁、前間壁、高側壁各16例、15例、6例、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醫護人員需了解其合并疾病,并指導患者臥床休息并吸氧,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及時疏導患者不良心理,以增強患者治療信心。對照組:給予抗凝(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溶栓、PCI介入等治療。觀察組:行止血處理,可口服局部止血藥物,如凝血酶、云南白藥等,治療過程中,應注意保護胃黏膜,必要時可應用胃黏膜保護劑減少胃酸分泌,并擴充血容量,糾正水、電解質紊亂,避免發生失血性休克。此外,大量出血的患者需禁食水、少量出血者可給予適當流質食物。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特點及治療療效,治療療效分為治愈及死亡。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表現特點
對照組患者主要表現為胸骨后疼痛、乏力、心悸、呼吸困難,服用硝酸甘油后癥狀不緩解;心電圖檢查顯示出現特征性改變,實驗室血清心肌酶檢測呈進行性升高。
觀察組除上述急性心肌梗死癥狀外,患者同時合并上腹部疼痛、腹脹、嘔血、黑便等癥狀,并伴有貧血、血紅蛋白下降等,大便潛血試驗顯示呈陽性。
2.2 兩組患者治愈率及死亡率比較
經過積極治療干預后,對照組中未見死亡病例,全部治愈出院,觀察組患者中死亡7例,原因為失血性休克(5例)、多臟器衰竭(2例),其余33例患者均治愈出院,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為臨床上較嚴重的疾病類型,探究其發生原因,可能與以下幾點因素有關:①急性心肌梗死常見于中老年人,多合并高血壓、動脈硬化等疾病,致使血管彈性差,機體凝血功能減退,疾病發作時,可導致應激性反應,如胃酸分泌增加、胃黏膜血供不足、屏障作用削弱等,易因應激性潰瘍形成而致出血。②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常采用抗凝、抗血小板藥物,可喪失胃黏膜保護作用,使前列腺素合成減少,致血管萎縮,胃黏膜局部缺血,引發胃黏膜潰瘍導致出血。同時,抗凝藥物還可抑制止血機制,延長出血時間。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頻繁呃逆、嘔吐,可引發胃黏膜撕裂性出血[3-4]。
急性心肌梗死與合并上消化大出血的治療方法存在一定矛盾,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則限制了抗凝藥物的應用,因此,尋找更為有效、安全的治療方法為挽救患者生命安全的關鍵。對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應立即停用抗凝藥物,并應用局部止血藥物和質子泵抑制劑,同時加用生長抑素,有效抑制胃酸、胃泌素釋放分泌,通過減少血流量及降低血管內壓力而發揮止血作用[5-6]。本研究結果顯示,經過積極、對癥治療后,對照組中未見死亡病例,全部治愈出院,觀察組患者中死亡7例,原因為失血性休克、多臟器衰竭,其余33例患者均治愈出院,兩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提示相對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患者其預后較差,患者死亡率較高。
綜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與合并上消化大出血病情復雜,患者的死亡率較高,臨床上應加強觀察,及時給予對癥治療,以提高患者預后療效。
參考文獻
[1] 劉衛山.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治療[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10):192-193.
[2] 陳加華.急性心肌梗死并發上消化道大出血26例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10,30(S1):73.
[3] 張 勇,朱穎煒,傅美麗,等.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并急性腦梗死26例臨床分析[J].海南醫學,2011,22(02):47-48.
[4] 單德鴻.急性心肌梗死并發上消化道出血26例臨床分析[J].遼寧醫學雜志,2015,29(01):17-18.
[5] 張福榮.急性心肌梗塞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治療分析[J].中國傷殘醫學,2013,21(04):155.
[6] 廖躍斌,王東曉.高齡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并發急性腦梗死72例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7(21):68-69.
本文編輯:王 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