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
【摘要】目的 分析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方法 選取2010年1月~2015年12月到我院接受治療的心血管疾病患者800例,對其肺部感染發生率與臨床高危因素做研究分析。 結果 800例心血管患者,合并肺部感染50例,發生率為6.25%。結論 心血管疾病合并肺部感染高危因素為年齡75歲以上,合并三種以上基礎疾病等,對于此類患者的高危因素需要訂立科學合理的預防措施進而有效的降低肺部感染率,這對臨床治療具有極大的促進性意義。本次研究中對心血管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各項高危因素進行分析調查,為臨床預防治療以期提供依據,在本次研究中發現,造成此項疾病的肺部感染有多種因素,研究顯示包含患者年齡、性別、住院時間、抗菌藥物使用類型以及實際使用時間、侵入性治療操作、合并基礎性急性等多種因素都和感染有關,除了性別無統計學意義外,其他因素全部和肺部感染的發生率有密切聯系。總而言之,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險性因素較多,患者主觀客觀因素都有,在治療過程中需要對這些因素有足夠的重視,以有效降低臨床感染的發生概率。
【關鍵詞】心血管疾病;肺部感染;高危因素
【中圖分類號】R54;R56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06.0.02
High risk factors of pulmonary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CHEN Yan
(Xianghe county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ebei langfang 065400,China)
心血管疾病病情進展急促,危重程度高,因為受到應激性等因素的影響,會對患者的免疫系統造成阻礙,使得患者并發各種嚴重的肺部感染[1]。本次研究中對我院接受治療的心血管疾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總結各項臨床高危因素,現將具體內容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1月~2015年12月到我院接受治療的心血管疾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5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齡23~94歲,平均年齡(65.2±5.9)歲,其中60歲以上患者42例,60歲以下患者8例。
1.2 方法
對本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做回顧式分析,分析的內容包括臨床資料、年齡、性別、疾病、治療方法等。患者入院后全部使用針對性的支持治療:選擇抗菌藥物頭孢夫辛酯、氨芐西林氯唑西林鈉或者聯合用藥的方式;反復輕叩患者背部促進排痰,督促患者做呼吸操、運動等預防感冒,有效提升患者的免疫力與生活質量,保持患者血壓穩定以改善血液循環,并輔以抗栓治療;心力衰竭患者使用速尿、螺內酯、曲美他嗪對患者的心功能做改善;抗菌藥物在使用過程中需要依照痰培養結果選擇合適的藥物或者參照醫護人員臨床治療經驗選擇藥物使用。
1.3 肺部感染診斷標準
查看我國衛生部頒發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中有關的診斷標準,體溫超過38℃、白細胞計數多于1.0×109/L;單側或雙側肺部聞有啰音;新近出現咳嗽、咳痰等各項臨床癥狀;X片提示顯示肺部炎癥有變化;痰液培養有致病菌種存在。
1.4 統計學分析
本組數據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手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與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肺部感染與自身因素聯系
男女患者發生肺部感染率差異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年齡在75歲以上者發生率比年齡在60~74歲和60歲以下患者更低;合并三種以上基礎疾病患者高于合并兩種基礎疾病患者;ASA分級IV級患者大于Ⅲ級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肺部感染和治療方法的關系
使用三種以上的抗菌藥物患者發生肺部感染的概率相比于使用兩種藥物的患者更高,使用抗菌藥物時間超過1個月患者的發生率相比于使用時間1個月以下患者更高;使用侵入性治療患者發生率比未使用侵入性治療患者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我國老齡化趨勢不斷加劇,依照流行病學研究結果發現,心血管疾病發生率與致死率正呈逐年遞增的趨勢[2]。眾所周知, 心血管疾病病情進展急促,危重程度高,因為受到應激性等因素的影響,會對患者的免疫系統造成阻礙,使得患者并發各種嚴重的肺部感染。超過60歲的老年患者在心血管疾病有關的臨床病癥患者中占10%,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都會造成嚴重影響[3]。
本次研究中對心血管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各項高危因素進行分析調查,為臨床預防治療以期提供依據,在本次研究中發現,造成此項疾病的肺部感染有多種因素,研究顯示包含患者年齡、性別、住院時間、抗菌藥物使用類型以及實際使用時間、侵入性治療操作、合并基礎性急性等等多種因素都和感染有關,除了性別無統計學意義外,其他因素全部和肺部感染的發生率有密切聯系[4]。
總而言之,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險性因素較多,患者主觀客觀因素都有,在治療過程中需要對這些因素有足夠的重視[5-6],以有效降低臨床感染的發生概率。
參考文獻
[1] 章 祎,呂紅霞.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及耐藥性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21:5056-5058.
[2] 李 燕,左玉蘭.心血管病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10:2050-2052.
[3] 王建峰.腦血管疾病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及耐藥性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2,21:5749-5750+5753.
[4] 黃 貞.腦血管疾病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相關危險因素調查[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05:1030-1032.
[5] 鄒小麗. 內皮源性心血管活性物質與心血管疾患的診斷[J].吉林醫學,2014,4.
[6] 賀少剛.心血管疾病的臨床診斷與治療[J].中華全科醫學,2015,6.
本文編輯:徐 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