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毛新華
彰顯基層黨組織的時代風采
◎文/毛新華
海城市中小鎮歷屆黨委堅持傳好“抓強黨建服務經濟、壯大經濟盤活黨建”這個接力棒,拾級而上,走出了一條強黨、興村、富民的新路子。2015年,地區生產總值達42.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近3萬元,先后獲得“全國文明村鎮”、遼寧省“衛生村鎮”“平安村鎮”“宜居鄉村”“綜合實力十強鎮”等榮譽稱號。
中小鎮每月召開一次基層黨建工作例會
算清“三筆賬”,黨建有方向
中小鎮每名黨員干部心中都有“三筆賬”,鎮黨委及各村黨支部經常組織大家扳著指頭、問著良心算一算,這一算,不僅算出了不抓黨建要出事的危機,而且算出了大抓黨建才有作為的責任,更理清了大抓黨建的思路和對策。
曾幾何時,中小鎮一些黨員群眾不務正業,有的惹是生非,有的甚至違法亂紀。鎮里本就單薄的家底大都用在勸訪接訪上面,導致寅糧卯吃、人心渙散。嚴峻的現實使鎮黨委成員明白了一個道理:不抓黨建,黨就會失去陣地;不抓黨建,經濟就會陷入危機;不抓黨建,民心就會進一步疏離。算清楚了政治賬、經濟賬、感情賬,讓鎮黨委深切感到抓好黨建就是最大的政治,也是最大的政績。
問題一擺責任大,思路一定天地寬。鎮黨委從自身破題,向自己開刀,從揭傷疤、擠膿包入手,強身健體,做強做實黨建工作。抓黨建無責任是最大的硬傷。鎮黨委創新實行黨建課題項目制、申請課題責任制、績效雙向(組織考和群眾評)考評制,通過工作項目化、項目責任化、責任具體化,形成了書記和委員人人有黨建課題、個個有黨建任務、事事有獎懲機制,一個又一個黨建難題就這樣得到破解。抓黨建,群眾是最堅實的基礎。鎮黨委從取信于民入手,實行“陽光鎮務”,把每年的12月20日定為“鎮務公開日”,把公車每年運行的里程油耗、公款消費的項目金額、困難補助的人員標準等群眾關心的熱點、焦點問題張榜公布,請群眾挑刺、讓群眾評議、納群眾意見、報整改結果,真正贏得了群眾的信任。幾年來,全鎮逐漸形成了聽黨的話跟黨走、一心創業致富的濃厚氛圍,黨的強村富民政策得到了全面落實,農民福祉得到了有效保障,中小鎮連續5年零上訪,黨的執政根基更加牢固。
不怕有個亂攤子,就怕沒有好班子
海城市位居全國百強縣(市)前列,而中小鎮一度卻是全市的“尾巴”,是名副其實的亂攤子。2011年9月,組織上任命張世強到鎮里當書記。上任沒幾天,村黨組織書記們紛紛向他倒苦水、談辭職,集中表達了農村基層干部工作累、收入低、沒奔頭的苦衷。張世強耐心聽大家發牢騷、提意見,隨后召開鎮黨委會研究決定:實施能人治村,充分發揮能人之長,加強村黨支部建設。
在中小鎮流傳著一個個現代版“三顧茅廬”的故事,深情傳頌著鎮黨委求賢若渴、黨支部書記強村富民的故事。2012年前,德勝村是鎮里的軟弱渙散村。鎮黨委分析原因感到,主要是原村黨支部書記“掌舵”能力弱,決定聘請本村優秀企業家李世鴻回村任職、反哺鄉鄰。張世強和鎮長三番五次登門聘請,采取打政治牌、感情牌、資源牌、榮譽牌等方式,終于請回了“現代諸葛亮”。李世鴻上任沒幾天,就辦了兩件比登天還難的大事,一下子贏得了群眾的交口稱贊。“村村通”通不了,群眾意見很大。李世鴻一句話點準穴位:“人心通,才能村村通。”一天清晨,他二話不說,開著推土機把親姐姐家洋樓占用路基的五級臺階推平,個人捐款50萬元,同時號召村民有錢的出錢、沒錢的出力,不到半個月,一條3.5公里長的柏油馬路通到每個村民的家門口。土地分散種植,機械化難展開,種植成本高、效益低,李世鴻征得村民同意,以每畝高于市場價50元集中流轉后成立合作社,農民在合作社工作領工資,同時每年還享受30%利潤的分紅,種地收入比原來增長了85%,德勝村先后捧回了遼寧省“創先爭優基層黨組織”“‘五個好’村黨組織標兵”“美麗鄉村建設先進村”等30多個獎狀、獎杯。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中小鎮黨委采取同樣的辦法,招賢納才,先后把7位企業家、致富能手聘請到村黨支部書記的崗位,形成了村看村、鄰看鄰,能人治村互比互賽的良性循環。
對村黨支部書記,鎮黨委不是一任了之,而是按照“以責定酬、以績論獎、獎罰分明”的原則,制定了村黨組織書記任期目標、年度目標和目標管理考核辦法,年底對各項工作進行綜合考評,劃定考評檔次,兌現工資報酬,組織群眾評議,讓“能人書記”深刻感到組織認可、群眾褒獎就是人生最大的價值。目前,全鎮11個自然村全部跨入先進行列。
奏響時代發展號角,黨旗才能高高飄揚
中小鎮雖然是傳統的農業鎮,但作為全國百強縣(市)海城市的一分子,毗鄰東北最大的西柳服裝批發市場,農民群眾思想觀念活躍,求變思變、發家致富的愿望十分強烈。
鎮黨委敏銳地意識到,黨要保持先進性,只有始終走在時代的前列,引領人民踏著時代節奏,努力實現好維護好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的需求,才有資格代表人民執政,也才能夠為人民執好政。眼看著西柳、南臺兩個鎮的群眾神話般做強做大市場,中小鎮農民群眾心急如焚,但又深感創業無門。鎮黨委順勢而為,走進各村召開“諸葛亮會”,與廣大農民群眾共商對策、共解難題、共謀發展,同時帶領群眾代表到市場調研,與批發商洽談,先后簽訂了10多個服裝、箱包生產合同。雨潤春筍爭做竹。幾年時間,全鎮先后涌現出了規模化生產的“上衣村”“裙子村”“箱包村”,安置用工500多人,形成了獨特的“中小鎮現象”。
透過這一現象,鎮黨委深切感到,搞代加工,終究是靠人“掙小錢”,不如甩開膀子,帶領群眾蹚開路子“掙大錢”。“富口袋”必先“富腦袋”。鎮黨委開拓創新,開辦鎮黨校,輔導群眾學習黨的創新理論,邀請專家學者傳授信息技術、產業園區、企業經營、市場營銷等前沿知識。朱家村15位從事服裝加工的農民黨員,投資發展電子商務,全村200多戶農民注冊淘寶網店,將本村生產的服裝遠銷世界各地,成為東北聞名的“電商第一村”,年銷售額達1億多元,使實體經濟這只“看得見的手”和電子商務這只“看不見的手”作用發揮得相得益彰。
如今,在中小鎮新思想引領新經濟,新觀念引導新生活。鎮里要修建健康會所、運動場所,大家爭相捐款捐物,幫助農民群眾實現了從“有病治病”到“提前預防”的轉變;各村要修建花園、整治街道、清理垃圾,個個出錢,人人動手,建設美麗鄉鎮的理念深入人心。
小事攸關天下事,黨群連心譜新篇
“打天下,坐江山,一心為了老百姓的苦樂酸甜;謀幸福,送溫暖,日夜不忘老百姓的康寧團圓;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共產黨永遠的掛念;老百姓是山,老百姓是海,老百姓是共產黨生命的源泉。”一曲《江山》,生動地詮釋了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執政情懷,成為中小鎮各村群眾集會必唱的曲目。
歌以詠志,曲傳心聲。農民群眾的歌聲是對鎮黨委工作的鞭策與激勵,也讓他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不會辦老百姓關心的小事,就不會辦大事,也辦不成大事。實踐中,他們堅持用“群眾小事”評價“黨建大事”,要求黨員干部急群眾之所想、謀群眾之所急,用真情實感取信于民。
中小鎮黨委立言立行,從解決群眾關心、煩心的小事入手,積極創新服務模式,建立起“一網一站一代理”的便民服務體系,全面推行黨員服務網格化,設立村級便民服務站,扎實開展為民服務全程代理活動,實現了村民“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件件有人管、事事有回音”。開展黨員干部“設崗定責”活動,設立種植技術指導、網絡工程維護、治安調解等21個公益崗位,全鎮有履職能力的782名黨員,主動認崗位、亮身份,真誠服務樹形象。倡議組織“一人致富、帶動一方”活動,黨員企業家、致富能手主動請纓打擂,開展“比項目,看誰致富效率高;比規模,看誰帶動能力強;比奉獻,看誰扶助群眾多”的競賽,掀起了黨群連心共同致富的新熱潮。
感人心者,莫過于情;動人情者,莫大于愛。中小鎮的老百姓永遠不會忘記:2013年8月4日,海城市遭受百年不遇的強降雨突襲,在危急關頭,全鎮黨員干部舍小家、顧大家,組成黨員突擊隊,扛沙袋、筑堤壩,迎風浪、堵決口,連續五天五夜奮戰在抗洪搶險第一線,始終做到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黨旗飄揚,哪里有危險哪里就有黨徽閃爍,用行動詮釋了當代共產黨人的價值追求,贏得了全鎮人民的滿意和夸贊。
中小鎮黨員志愿者服務隊每月開展義務服務活動
(作者單位:鞍山市委組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