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興 幸
批判性思維:為孩子打上創新底色
文/興幸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為了培育大批創新人才,人們需要重新認識批判性思維,并讓它成為一種社會風氣和日常性思維。在家庭中,父母發掘和呵護孩子的批判性思維,對孩子來講意義深遠。
“孔融讓梨”的故事是中國千百年來道德教育的典范,但它在美國小學課堂上已被批判得“體無完膚”。在美國小學生眼里,這個故事并不好,因為它鼓勵主觀武斷,剝奪了民主,這種扭曲自身欲望去贏得贊揚的做法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行為。
北京某國際學校四年級的幾個華裔孩子決定集體過生日,他們的父母想利用生日聚會,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
在生日聚會上,一位媽媽說:“你們知道中國有個‘愚公移山’的典故嗎?”說著便粗略講了愚公挖山不止的故事。話音一落小朋友們搶著說:“就算我祖祖輩輩都像愚公那樣一輩子挖山不止,那山仍龐大無比,這種沒有成果的傻事,我可不學。”“對呀!智叟也不一定就沒有意志,也許智叟很輕松地就解決了愚公的問題呢。”沒想到我們堅信不已的愚公挖山的堅韌意志,竟被幾個“00后”小孩否定了。這些孩子的純潔認知告訴我們:批判性思維,不是讓你盲從和模仿別人的知識和方法,而是讓你自己去認識事物的本質,從而更新認知,改變處理問題的視角和價值觀,最終以創新去推動社會向前發展。
在生日聚會上,第二位媽媽繼續說:“我們都想當好媽媽,所以我推薦一本國內賣得很火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話剛說完,孩子們就七嘴八舌地搶著說:“我媽媽的好和老師不一樣,要是我媽再讀了這本書,變成更好的媽媽了,我是不是就可以不上學了?”“為什么好媽媽非要勝過好老師呢?這好比好褲子勝過好上衣。”孩子們認為媽媽和老師不能互相取代。
接著一位爸爸說:“你們說的都有道理,你們覺得這本書叫什么好呢?”孩子們安靜思考片刻后,給書起了諸如《什么是好媽媽》、《好媽媽就是好老師》、《好媽媽就是好家教》等十個名字。“要是作者能聽到你們的建議,她一定會思考的。”這位爸爸高興地說。
孩子們思維嚴謹,想象力也很豐富。這也說明:批判性思維是創新的重要元素,它從質疑開始,不是吹毛求疵、故意挑刺找茬,更不是無理取鬧;批判性思維是在各種各樣的質疑假設下,進行充分論證和客觀檢驗,它不是不遵守科學規律、沒有根據的瞎說;批判性思維是一種日常的思維方式,是對問題的分析判別和評論好壞,然后否棄錯誤,確定什么該信、什么不該信的清晰敏銳的觀點,它不是打倒一切的批斗式思維;批判性思維是一種基本思維的觀點、方法和技巧,它不是從已知信息中去尋找答案的一元化思維。
其實,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都把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作為創新教育的目標之一。在美國大學里,批判性思維是讓思維走出誤區的一門獨立課程。中國想要培育更多的創新人才,首先必須讓孩子們從小形成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不僅可以學,而且可以教,它是家庭和學校創新教育的切入點。美國英才教育有兩個基本的童子功訓練,即“批判性閱讀”和“批判性聆聽”,很值得借鑒。
首先要從小培養“說”和“寫”。在家庭教育中,家長的語言是孩子模仿的榜樣。平時家長要告訴孩子,什么話該在什么時侯說,什么話不該說。比如家里來了客人,不能當著客人的面說“該吃飯了”或“我們出去買東西吧”等。這些話的潛臺詞是“你快走吧!”平時,家長要多鼓勵孩子與客人打招呼,鼓勵孩子主動與人商討問題等,這些都是不可忽視的訓練。
關于寫的訓練,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尋找話題。這里有個訓練孩子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故事。
晚上媽媽給女兒吃了一塊蛋糕,她還想吃。媽媽無力說服7歲的女兒,只好說:“你發短信問問爸爸吧!”
女兒拿過手機寫道:“爸爸,我剛吃了一塊蛋糕,媽媽不讓我吃了,我還想吃。”
爸爸回復:“晚上不能吃太多甜食,不然牙會壞。”
女兒又寫道:“那媽媽為什么早上不給我吃,非要晚上讓我吃?”
爸爸回復:“媽媽早上來不及買,晚上下班才能去買。”
女兒又強調似地寫道:“晚上我吃完后會刷牙的!”
爸爸又回復:“好吃的東西不能一次都吃完,明早再吃不行嗎?”
女兒沉思了一會兒后,繼續追問地寫道:“爸爸,你不是說過今天能干完的事不要拖到明天嗎?蛋糕我今天能吃完……”爸爸完敗。他有些弄不清這個簡單的辯論,自己失敗在哪兒?
“讀”和“聽”是獲得知識與信息的重要手段。然而在中國母語教育中,卻是長期被忽視的智慧。特別是批判性閱讀與批判性聆聽,是創新教育的重要任務。
書本傳播了知識,傳播了真理,但也傳播了謬誤。比如閱讀《灰姑娘》時,可以問問孩子,這個故事的漏洞在哪兒?再比如閱讀《愚公移山》等文章后,能否提出問題并進行批判呢?
家長要從小訓練孩子,聆聽時要認真聽別人在說什么,而不是只聽別人怎么說。如果聽課時只關注老師怎么說這個表皮,而未聽到這堂課的實質,那將是一個不會學習的學生。
批判性聆聽是指對各種長度的口頭報告、電影、話劇、小品相聲、談話等,能否有效地從不同語氣、不同視角對內容等作出分析、評價。它是一個人能力的表現,也是人才與庸才的重要區別。比如看完一個小品,家長可以問孩子,這個小品幽默嗎,哪幾句話最幽默,主角是個什么樣的人等。
實際上,“說、寫、讀、聽”是一門永無止境的學問。這門學問不能光靠家長和老師教,更重要的是靠每個人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主動地學習和領悟。家長的責任不僅是教會孩子質疑、激勵孩子質疑、幫助孩子質疑,還要呵護孩子的好奇心,培養孩子的洞察力,幫助孩子去探索并尋求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