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灼勇
(永定區水利建設項目管理中心 張家界市 427000)
羅塔坪鄉山洪溝防治與思考
胡灼勇
(永定區水利建設項目管理中心張家界市427000)
文章分析張家界市永定區羅塔坪鄉歷年洪澇災害情況及成因,就防洪工程現狀、治理方案、超標準洪水應對等方面進行思考,并提出建議。可供相關部門參考。
羅塔坪鄉洪澇災害防治建議
羅塔坪鄉地處永定區西南部,東臨溫塘鎮,北靠青安坪鄉,從東到西與永順縣潤雅、大明、車坪、三家田、沙壩、桃子溪共6個鄉鎮相接。鄉政府駐地距張家界市城區55km,全鄉總面積85.3km2。地處中低山區,地貌特征具有山多、山高、坡陡、谷深,自然條件垂直分布的規律,溪谷平地發育,境內高山峻嶺,深溝峽谷,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境內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雨水集中,降水量較多,多年平均降雨量1358.90mm,最大年降雨量2171mm(1954年),年最小降雨量978.6mm(1979年)。地表徑流屬雨洪型;多年平均徑流深952mm,徑流量0.76億m3,平均徑流系數0.64,地表徑流在地區上的分布和降雨分布情況基本相似,即由中部閉合的低值區向南北兩翼逐漸增大。地表徑流的年際變化比降雨變化更大,最大年徑流量1742mm,最小年徑流量687.3mm;1年中徑流量主要集中在4~9月,其水量占全年總水量的74.3%。
2.1洪澇災害情況
羅塔坪鄉暴雨山洪頻繁,據調查統計1990~ 2005年,共發了1993年“7·23”、1996年“7·3”、1998年“7·22”、2002年“6·19”、2003年“7·9”5次特大洪災,累計直接經濟損失0.12億元。
2.2洪災成因分析
羅塔坪鄉山洪溝部分干流河段屬于嚴重淤積河段,上游水土損失非常嚴重,河床砂卵石淤積相當深,每當洪水季節,洪水夾帶泥石流,河床淤積越來越高,估計歷年來已經淤積了幾十米,有的河段河床比兩岸田地略低,造成兩岸農田水沖沙壓,導致河流改道。澇災害頻繁發生的主要原因有:
(1)行洪能力不足。目前該河道基本為水流自然沖刷形成,溝道蜿蜒,斷面寬度寬窄不等,從數十米至百米,加上局部河道砂礫石堆積嚴重,致使局部河段斷面狹窄,嚴重影響過流能力。
(2)河床淤積嚴重。河道地質條件差,抗風化能力和搞侵蝕能力弱。每當山洪爆發時,造成大量水土流失,河床淤塞,洪水沿河泛濫成災。
(3)河勢極度不穩。由于大量采砂,加劇了沿河沙灘地的圍墾造地。造成由于非恒定水沙條件引起的泥沙運動,河道灘槽雜亂無章,河勢不穩定,破壞了其自然景觀。
(4)防洪基礎設施薄弱。歷年來永定區河流治理工作主要集中在澧水干流,對于小流域的河流治理總體滯后,尚不具備抵御常遇洪水的能力,出現“小流域,大洪水”,“流域小,損失大”,由小流域大洪水引發的山洪災害已成為全區洪澇災害損失的主體。
羅塔坪山洪溝基本沒有治理,只有零星幾段當地村民自發于20世紀80年代修建的堤防,大多因質量差而倒塌廢棄。由于河道屬于山溪性河流,河流比降較大,比降一般在0.015~0.037之間,河岸沖刷破壞現象比較普遍,主要分布在宏崗村、集鎮以及青巖村境內。
山洪溝防治的非工程措施建設情況:永定區水利局、國土局、氣象局聯合組建了永定區山洪災害預測預警系統,建立了山洪災害預測預警手機短信平臺,全區各鄉鎮各村明確了專職信息收發員。手機短信平臺群發預警預測信息,收發員確保預警預測信息及時到達群眾手里。
羅塔坪山洪溝治理重點解決山洪爆發頻繁、造成損失大的羅塔坪鄉宏崗村、集鎮、青巖村河段兩岸村莊民戶和農田防沖及堤岸防護問題。其主要治理原則為規整河道、穩固岸坡、洪水歸槽等,注重治理方案的生態和感官要求。采取部分河段清淤擴卡暢通山洪出路,新建漿砌石及生態雷諾護坡進行岸坡防護,新建潛壩穩固河床的綜合治理措施。使治理后的該河段遇10年一遇洪水,不垮河岸,以保護區內農田0.02萬hm2(0.3萬畝),保護人口0.35萬人,保護鄉政府機關、學校等不受洪水威脅。
對于治理河段出現超10年一遇超標準洪水時,在農田寬廣的區域允許洪水漫堤,滯洪(10~24)h,山區洪水退得快,也不會對莊稼造成很大損害。在宏崗村、集鎮、青巖村、及鄉政府機關、學校等人口密集區,啟動防洪應急預案。超標準洪水來臨之前,做好預警,組織群眾轉移。
綜上所述,每當山洪暴發、洪水過境時,便凸顯出羅塔坪鄉山洪溝應對洪水時的諸多不足。因此,對下一步的防治工作中提出以下建議:
(1)做好山洪災害防御工作。鑒于山洪災害有明顯的區域性、分散性、易發性,致災成因復雜,需要因地制宜制定全面的山洪災害防治規劃,查清成因、突出重點、明確措施,進一步細化強化減災措施。
(2)遵循山洪形成的客觀規律,從源頭治理。以“疏”為主,岸坡防護、穩固河床為輔治理策略。采取部分河段“清淤擴卡”暢通山洪出路,人員密集區域及重點河段岸坡防護,河床下切嚴重河段適當布置潛壩固床的綜合治理措施。
(3)加強生態建設,逐步恢復項目區生態環境功能。歷次山洪的暴發致使生態系統逐次加劇破壞,因此,應大力保護和改善項目區生態環境,采取生物措施和水土保持措施相結合,進行封山育林、植樹、種草等生物措施綜合治理,逐步提高植被覆蓋率。植被對于地表徑流有不同程度的消減作用,能夠削弱地表徑流的峰值,延緩峰值出現的時間,使得徑流時間加長。
(4)加強山洪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設。加強宣傳,強化居民應對突發山洪災害能力。通過對山洪的防災避災宣傳,可提高、深化全民山洪防災減災意識,達到自覺防災避災目的。定期組織沿河兩岸及低洼地段居民進行山洪防災演習。合理分片劃分安全區域,科學制定避險轉移路線及避難場所。暢通山洪災害預測預警手機短信平臺,明確專職信息收發員。采用手機短信平臺群發預警預測信息,收發員確保預警預測信息及時到達群眾手里。

胡灼勇
(2016-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