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維吉 謝智勇
促進京津冀糧油產業協同發展
文/吳維吉 謝智勇
抓住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的機遇,構建統一的糧油產業協調機制,促進京津冀糧油大產業鏈的形成,對于提升京津冀三省市糧油產業發展速度和質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京津冀三地共有人口1.1億,面積21.6萬平方公里,含糧食主產區和主銷區。近年來,由于該區域經濟發展快速,城市化進程迅猛,面臨耕地資源減少、水資源嚴重不足、農業生產要素嚴重流失等問題,人口、土地、糧食矛盾尖銳,而且由于三地發展不均衡,中心城市難以發揮對整個區域經濟的輻射帶動和整合作用。搞好京津冀糧油產業協同發展,對于本區域糧食供求平衡,保證國家糧食安全意義重大。
1.京津冀糧油產業概況
(1)北京市
全市納入糧油加工統計的企業95個。其中:國有企業13個,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12個,民營企業70個,分別占企業總數的13.7%、12.7%和73.6%。在這些企業中,大米加工企業19個,小麥粉加工企業12個,食用植物油加工企業5個,玉米加工企業1個,糧食食品加工企業22個,飼料生產企業35個,雜糧及薯類加工企業1個。日加工規模在1000噸以上的小麥和大米加工企業不到10%。北京糧食集團是北京國有糧食龍頭企業,年糧油加工能力420萬噸。
(2)天津市
全市納入糧油加工統計的企業100個。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13個,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21個,民營企業60個,分別占企業總數的13.0%、21.0%和60.0%。在這些企業中,大米加工企業13個,年生產能力65.5萬噸;小麥粉加工企業21個,年生產能力107.3萬噸;糧食食品加工企業22個,年生產能力32.4萬噸;飼料加工企業27個,年生產能力166.2萬噸;食用植物油加工企業15個,年處理油料能力742萬噸,年精煉能力337.6萬噸。日加工能力1000噸以上的企業10個,占10.0%。天津市糧油集團是天津國有糧食龍頭企業,年產銷面粉50萬噸,天津市場占有率達到70%以上。食用油加工企業主要集中在濱海新區,那里有我國舉足輕重的食用油加工產業集群。
(3)河北省
全省納入糧油加工統計的企業677家。其中:小麥粉加工企業232家,占41.7%,年加工能力1486.9萬噸;大米加工企業34家,占6.1%,年加工能力107.7萬噸;食用植物油加工企業37家,占6.6%,年壓榨能力563.6萬噸,精煉能力146.9萬噸;玉米加工企業56家,占10.1%,年加工能力671.3萬噸;糧食食品加工企業23家,占4.1%,年加工能力127.2萬噸;飼料加工企業138家,年加工能力740.1萬噸。日加工能力1000噸以上企業21個,占3.2%。五得利面粉集團是河北省大型民營企業,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面粉加工企業,日加工小麥能力2.6萬噸。
2.三地主要數據對比
(1)糧油產量

糧油產量測算表(單位:萬噸)
(2)市場容量

糧油市場容量測算表
(3)企業數量

入統糧油加工企業數量表(單位:個)
(4)產能及利用率

米面油產能及利用率對比表
(5)經濟效益

糧食產業經濟效益對比表(單位:億元)
3.簡要分析
(1)糧油自給率低且差異很大
京津冀三地除河北省糧食總體自足外,京津兩市糧食嚴重不足,糧食自給率分別不到7%和30%,食用油自給率分別不到1%和7%。京津冀三地口糧品種稻谷(含大米)主要從東北采購,京津兩市小麥(含面粉)部分來自河北省;京津冀三地食用油主要依賴國外進口大豆壓榨,天津加工的食用油部分銷往北京和河北。據有關數據,北京市糧食產量占區域比重由1994年的11.5%降至2013年的1.0%;天津市糧食產量占區域比重由1994年的7.9%降至2013年的4.9%。因此,河北省成為京津冀區域的應急“糧倉”。
(2)糧食加工企業產能利用率低
糧食加工企業產能利用率相對較低,三地糧油行業產能過剩的問題不容忽視。加工產能過剩問題,一方面帶來加工行業的無序競爭,降低了行業總體利潤水平;另一方面影響了企業向高端市場的拓展。產能利用率低也說明,在市場需求不斷發生深刻變化的時候,糧油企業的應變能力較弱,沒能以需求為導向及時調整生產結構。
(3)糧油加工企業規模較小
京津兩市糧油加工企業分布相對平均,企業規模均衡;而河北省糧油加工企業則呈現數量多、規模小、產業分散的特點。北京市糧油產業以保首都糧食安全為首要任務,北京糧食集團一家獨大,是首都糧油應急保障唯一執行主體。天津市糧油產業以食用油加工最為突出,形成了港口帶動型的食用油產業集群,且深加工具有一定規模。河北省糧油產業群體大、規模小,有影響力和帶動力的龍頭企業不多,且精深加工比例較低,高附加值產品和名牌產品較少。
(4)糧油加工企業效益差距明顯
經濟效益方面,近年來天津濱海新區逐漸形成了國內有影響力的食用油加工集群,食用油加工和副產物綜合利用普遍開展,高附加值糧油加工企業數量相對較多,目前在京津冀已經處于優勢地位。北京糧油加工企業除了北京糧食集團外規模不大,主要以高端糧油加工為主。河北省糧油加工企業多數為初級加工型,雖然企業數量多,但是盈利能力相對較差。在加工業微利格局下,部分企業無力、也無心進行技術研發和設備的改造升級,全行業節能低碳、提高副產物綜合利用率等工作推進緩慢。

1.明確頂層設計和建立協調機制
推動京津冀糧食協同發展,必須以確保京津冀糧食安全為前提,認真制定京津冀糧食協同發展戰略,堅持京津冀糧食行政首長定期溝通和協調。注重優勢產業的培育,特別是龍頭產業延長產業鏈。同時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發揮市場在產業培育過程中的決定性作用。推進京津冀糧油產業協同發展,應堅持區域優勢互補原則,樹立合作共贏理念,立足各自比較優勢,根據現代產業分工要求,以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實現創新驅動發展作為合作重點,整體聯動,努力實現優勢互補、良性互動、共贏發展。
2.糧油產業協作的方向及重點
在確保糧食安全層面,京津冀要進一步完善糧食購銷體系,在確保京津糧食加工原料供應上加深合作。三地糧食主管部門要簽訂有關合作協議,做到糧食生產、加工、銷售信息共享,糧油購銷統一規劃協調,糧食物流高度暢通,糧食質量穩定可靠。
在糧油市場發展層面,京津除了發展具有優勢的高新技術農業以外,應向生態、社會和文化功能為主的都市現代農業轉型。河北則要適應京津居民消費結構不斷提升的變化,大力發展綠色、高附加值的糧油產品及綠色高質的肉、蛋、禽、蔬菜和水產品等,建立與京津穩定的農產品購銷關系,開通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儲運、銷售渠道,積極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提高河北農業在全國乃至國際上的競爭力。
3.構建京津冀糧油大產業鏈
京津冀糧食產業協同發展應構建一個具有外向競爭力的大糧油產業體系,強化產業的區域分工與合作。
首先要破除體制障礙,培育新的區域合作機制。從京津冀的區域整體優勢出發,結合各地的資源基礎和產業優勢。河北省可耕地面積達600多萬公頃,居全國第四位,農業資源豐富,勞動力價格低廉,在農業生產及特色農業方面具有較好的基礎和條件,可以為糧油產業提供強有力的原料支持。京津地區的土地和勞動力等要素價格較高,在生產普通農產品方面已不具備比較優勢,因此,兩市的第一產業逐步向生態、社會和文化功能為主的都市現代型農業轉型,弱化農業生產農產品的功能,發展以農業為載體的觀光和休閑型都市農業,形成京津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優勢互補、缺一不可的格局。
其次是明確定位,分享合作發展收益,促進要素流動。要整合三地資源,突出各地特色。北京繼續強化“總部”功能,疏解部分生產功能,立足糧油保健食品的研究、開發和加工,拓展高端糧食市場,利用自身高校資源的科研支撐。天津進一步發揮濱海新區和港口的作用,增強糧油進口和加工基地功能,大力發展油脂、飼料及相關產業,強化食用油加工集群功能,帶動開展外向型服務。河北省不斷提高糧食生產水平,加速發展特色、基礎糧油產業,保證糧食產量及原料供應,大力發展基礎糧油加工產業,同時做好糧油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延伸產品鏈,實現跨越式發展。

第三是加快區域糧油智能化基礎設施建設。以市場為導向,在自愿、平等、互惠的基礎上,通過建立糧油企業之間以及糧油企業與上下游生產加工企業之間的各種合作、協作、相互協調關系,以“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技術為依托,構建有影響力的糧油產業信息服務網絡和統一的糧油電子商務平臺。實現京津冀糧油企業從“原料采購-物流倉儲-生產加工-終端銷售”全流程一體化、智能化,從而最終實現共贏、發展。
1.開展京津冀糧油產業企業整合
在當地政府和京津冀一體化組織的推動下,依靠三地糧食行政管理機構的引導和行業組織的協調,根據各自的比較優勢,實現產業的合理分工與協作。區域內同構較大的糧油企業實行“強強聯合”,朝著大產業集群化的方向發展。規模較小但有前途的企業朝著特色化方向發展,避免非理性競爭造成資源浪費。對于規模較小且產能落后的糧油加工企業要按照市場規律予以淘汰。
2.探討“企業+基地+科研”的合作模式
充分利用北京的首都總部優勢、天津的港口產業優勢以及河北周邊各市的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建立“糧油企業+基地+科研機構”的合作模式,按比較優勢進行產業鏈分工與合作。支持京津一些糧油、食品等企業在河北建立原材料生產種植加工基地,并鼓勵以科技為紐帶的聯合體成為區域合作的新形式。以京津冀科研優勢為支撐,努力發展高附加值的糧油加工項目,增強京津冀糧油行業的競爭力。
3.發揮產業鏈引導和帶動作用
在糧油產業鏈的構建方面,應繼續以市場主導、政府推動、民間參與的形式,從區域整體上協調各方利益,充分利用各地區的比較優勢,建立京津冀糧油大產業鏈。充分利用區域內國際物流、食用油產業以及糧油電子商務等多方面的優勢,利用天津濱海新區先行先試政策和自貿區政策,以及參與國家“一帶一路”構建,通過發揮糧油電子商務的產業鏈中樞作用和國內外兩個市場需求導向,引導和帶動京津冀糧油大產業鏈向著綠色環保、外向型、高端化方向發展,最終增強京津冀糧油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作者單位:中國天津糧油批發交易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