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狂
扎堆甩賣
五六年前,為什么有那么多的球隊被賣掉?
在2010-11賽季初和2012年之后的球隊甩賣狂潮中,至少有三筆交易是受到了經濟危機的刺激。在全球經濟大衰退的態勢下,很多人不得不靠賣球隊來救急。
布魯斯·拉特納低價把籃網股權賣給俄羅斯富商普羅霍洛夫,看起來是為他龐大的“大西洋碼頭”工程讓路;鮑勃·約翰遜似乎是NBA史上惟一真正虧本的老板,當山貓隊連年虧損時,他在2010年把這個燙手山芋扔給了邁克爾·喬丹;由于害怕破產,喬治·辛恩成功地將黃蜂置于聯盟的托管之下;馬魯夫兄弟在拉斯維加斯的賭場生意受挫,最終他們在2013年將國王隊賣給了印度IT大亨維維克·拉納戴夫。
在以上這些人中,除了喬治·辛恩和馬魯夫兄弟,其他人都陷入到嚴重的資金危機中。控股一支NBA球隊,成為了他們多余的負擔。
還有兩筆球隊甩賣是緣自NBA老板的故去。在比爾·戴維森(底特律)和阿比·波林(華盛頓)去世后,他們的遺孀選擇將球隊賣掉。湯姆·戈爾斯在2011年以3.25億美元的價格買下了活塞,而泰德·李昂西斯則在更早的時候接管了奇才。
另外兩筆交易則表明這樣一個事實:那些弱隊的老板,不打算再繼續玩下去了。勇士在2010年以當時創紀錄的4.5億美元成功轉讓,而76人隊在2011年夏天則以低廉得多的價格被賣給了康卡斯特公司。
好吧,到2011年夏天為止,NBA明明出現了很嚴重的問題,卻被人刻意回避。
停擺影響
2011年的NBA停擺,球隊只是各自損失了16場常規賽,但它付出的賭注非常巨大。NBA宣稱有半數球隊處于虧損狀態,而在聯盟收入分成這一塊,各隊也大多無利可圖。而在11月時,聯盟公布了財務狀況,單單支付球員工資一項上,他們每年就要虧損三億美元。而在最終的協議簽訂后,每支NBA球隊通過打破現行工資體制,將有能力從中賺大錢。
不過,這并沒有降低購買一支NBA球隊的門檻。最終,聯盟在新奧爾良找到了一位當地買家湯姆·本森,但他在接手鵜鶘隊后,獲利空間并不是很大;年輕的硅谷巨頭羅伯特·佩拉以3.5億美元的價格買下了灰熊,這比人們期望中的市場價值高一點。除此之外,并沒有什么特別的。
新的工資體系使得聯盟的經濟狀況好轉,并植入了全新而回報豐厚的電視轉播合同,聯盟可以說是暫時擺脫了困境。
市值溢價
2013年初,億萬富翁克里斯·漢森為了把國王帶回西雅圖,曾向馬魯夫兄弟提出了五億美元的報價。但不知為何,維維克·拉納戴夫介入到國王的收購案中,并得到了NBA的支持,而其最終的5.35億美元收購價,曾創造了一個新的NBA紀錄。
一年之后,這個紀錄被打破——赫勃·科爾把雄鹿隊以5.5億美元的價格賣給了兩位外地金融富豪:馬克·拉斯里和韋斯·埃登斯。這兩人并不指望靠雄鹿發大財,但他們覺得為威斯康辛州保留住一支NBA球隊,所花的每一分錢都是值得的……科爾還曾承諾捐出1億美元修建新球館,看來球迷們要踢這個矮胖子的屁股了。
2014年底,著名的八卦網站TMZ爆料快船老板唐納德·斯特林是個令人討厭的種族主義者(盡管所有人都已洞悉這點)。在球員、媒體,或者還有贊助商的合力推動下,聯盟將斯特林驅逐。之后,他的妻子同意以創紀錄的20億美元的價格,將快船賣給微軟首席執行官史蒂夫·鮑爾默。
20億美元!這自然吸引了大量的關注,因為這比人們預想的價格要高很多。鮑爾默如此瘋狂的舉動,自然成為了新聞頭條。
幾個月后,NBA官宣了他們簽訂的新電視轉播合同。每隊每年將會從ESPN/ABC和特納公司那里拿到8600萬美元的盈利,而不是之前所說的3000萬美元。球員會拿到這筆錢的一半,每隊頂薪球員的工資將增至2800萬美元。考慮到這筆新合同較以往的增幅高達180%,NBA將成為電視轉播中最熱門的運動。
這場戰爭已經延伸到局域網絡中。很多球隊都借著新電視轉播合同的東風,加大了在體育廣播電視網方面的投入。
好像是為了證明快船的大賣并非僥幸,老鷹在2015年以近九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了以托尼·雷斯勒為首的財團,后者曾錯失了購買快船的良機。2011年,來自加州的商人阿萊克斯·莫雷洛——他同時是比薩連鎖店的老板——曾有意以3.5億美元購買老鷹,但他最終沒有通過聯盟的財政資質審核。四年間,老鷹的市值翻上了兩倍還不止。
未來走勢
NBA球隊的賣方市場正在逐步蕭條。2015年只成交了一筆交易,而且沒有跡象表明,2016年會有哪支球隊出現股權易手的情況。現實是,沒有誰再愿意賣球隊了。
由于湯姆·本森的房地產事業正陷入困境中,鵜鶘處于動蕩中。一種假設是,一旦事態發展到危急關頭,本森或者會考慮賣掉球隊,但在現今頗為利好的經濟環境下,肯定有更具實力的買家接手鵜鶘。
過去幾年,普羅霍洛夫多次宣稱他打算賣掉籃網,但一直都沒有成功。然而,從他最近的言論來看,普羅霍洛夫暫時還沒有全盤放棄的打算。
森林狼隊一直在球隊買賣市場上保持低調。雖然格倫·泰勒今年出售了一小部分股份,但他仍掌控著球隊。有跡象表明泰勒未來會出售球隊——也許他會成為森林狼的小股東——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那一刻并不會很快來臨。
然后,我們將在這里談到兩位元老級NBA球隊老板:步行者的赫勃·西蒙和湖人的巴斯家族。今年西蒙已經81歲,但他的十個孩子好像沒有誰愿意接手球隊。與此同時,巴斯兄妹正在為爭奪球隊操控權陷入暗戰中,也許未來一到兩年內他們的矛盾就會公開化。
這些負面因素,往往會以一場訴訟官司而告終,最終導致他們撤資。湖人可能會以30億或者是40億美元的價格被賣掉。好吧,如果湖人能賣到50億美元,你的下巴會被驚掉嗎?
暗伏殺機
NBA正趨于穩定,這對聯盟的發展自然是有益的。但辛恩和馬魯夫兄弟陷入的困境,對聯盟而言是非常危險的,即使他們在大衛·斯特恩的引導下,順利地完成了股權交接。球隊市值大幅上漲,所帶來的一個最明顯的好處是:只有那些世界上最富有的買主才能玩得起這場金錢游戲。顯而易見,在購買球隊的資金投入上,數十億美元和3億美元完全不在一個量級上。
但這并不代表一切都是完美的。常年戰績上的毫無建樹,最終成了國王和雄鹿被甩賣的元兇推手。一旦本森再次賣掉球隊,或者說黃蜂再次搬遷,那些生活在南路易斯安那州的球迷會為失去一支NBA球隊而哀痛不已。別忘了,當初辛恩始終很難找到一個有實力的當地買家,斯特恩不得不給本森一個相當優惠的購入價。
而且考慮到路易斯安那州所面臨的經濟困境,想像一下有誰——無論是個人還是政府——斥巨資入主球隊,并籌建一個新球館,這都是不切實際的想法。如果是一個來自西雅圖、堪薩斯城、溫哥華、圣路易斯或者圣何塞的富商掏出十億美元來接管球隊,很難想像本地球迷對球隊的忠誠度何在。
聯盟應該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做出決策來渡過難關(例如潛在的2017年停擺)。從當初一個只能看比賽錄像回放,到現在年收入60億美元的聯盟,關注的人群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1970年代的那撥球隊老板,都沒有堅持到現在(資歷最老的杰里·巴斯,是在1979年購買湖人的),而活躍在1980年代的球隊老板們,至今也僅剩四人。
在現今NBA30支球隊中,有18位老板是在2000年之后進入聯盟的。巨大的投資來巨大的期望,可一旦NBA總裁亞當·席爾瓦和他們的蜜月期走到終點——聯盟失去穩定性——一切還會那么美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