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漢英韻府》(1874)是美國漢學家衛三畏編纂的重要字典。以《漢英韻府》所記錄的福州話為研究對象,通過歸納法、擬測法、比較法等方法進行分析。對字典所記錄的福州話語音進行歸納,擬測出當時福州話的聲母、韻母系統,并對其特點進行比較歸納。
關鍵詞:福州話 《漢英韻府》 聲母 韻母
《漢英韻府》(1874)是美國漢學家衛三畏在北京任職期間,利用公余時間在11年里逐步完成的大作。這是一部根據中國古代字典《五方元音》的排列法編的漢語拼音字典,附北京、廣州、廈門、汕頭、福州和上海的發音。衛三畏(1812一1884)是早期來華的美國新教傳教士,也是在華時間最長,對中國最了解的傳教士。他雖然是一名傳教士,但他在美部會印刷所期間,更熱衷于漢語學習和漢學研究。正是由于他有四十三年在中國生活的經驗,還有大量的漢學研究的專著,1877年,美國耶魯大學聘請他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漢學教授。也因此,后人尊他為“美國漢學第一人”。《漢英韻府》可以說是他一生漢語研究成果的總匯。《漢英韻府》中所附的各地方言的發音是19世紀末各地方言的真實記錄,是研究自然口語的最有價值的資料,但遺憾的是目前還缺乏深入的研究。
筆者選取《漢英韻府》所記錄的福州話為研究對象,使用歸納法、擬測法、比較法等方法進行分析。通過總結、歸納、比較,整理出《漢英韻府》福州話音系,以期為福州方言的研究增加新的材料,并且豐富和補充福州話的研究成果。
衛三畏在序言里曾說麥利和的字典是福建方言的權威,而他在自己字典中就參考了麥利和的字典。麥利和(Robert Samuel Maclay)美國美以美會傳教士,1848年來到福州傳教,隨后與其他傳教士如鮑德溫等,合編了《The alphebetic dictionary of Foochow》,是當時福州方言的集大成之作。
筆者將《漢英韻府》中所有的福州話音節進行搜集和整理,最后總結為十二張表格,此處由于篇幅的關系省略。根據這十二個表格,統計得出:《漢英韻府》總共記錄有738個福州話音節。其中,聲母有17個,韻母有122個。從總數上說,一般方言都不會有數量這么多的語音系統,所以,可以預見其中難免有錯誤之處。羅馬注音字母的標注,各家都不盡相同,衛三畏在序言中,曾經詳細介紹過他的拼音系統,關于此系統的相關研究見另文。下面就具體的聲母和韻母展開討論。對聲母韻母的擬測參考衛三畏在序言中的介紹,以及福建師范大學吳珊珊碩士論文《〈福州方言拼音字典〉研究》[1]一文的擬測。
一、《漢英韻府》福州話聲母系統
通過歸納,可知《漢英韻府》福州話音系共列有17個聲母。在衛三畏的拼音系統中經常把介音與聲母混淆,從歸納的表格中亦可見到w和y這兩個聲母,但我們其實都知道這兩個應該是介音,所以應當把它們歸入零聲母中。因此,《漢英韻府》福州話實際上應該是15個聲母。
在整個中國,這種首輔音和ts、ts?存在相當大部分且不規則的互相更替,而且很難總結出這些變異規律。在廣東,它們的用法很接近《康熙字典》和《五方元音》里面的用法,但當你往北走,這些發音就會或多或少地發生混淆,并且許多當地人無法區分出它們。在汕頭和廈門,發出ts的輔音好像只在a、o和u等元音的前面;但到了福州,它徹底和發ch的輔音混淆;兩者都在上海方言中出現,但大部分都代表著一組不同的漢字,沿著長江,這種混淆也或多或少的出現。
說明在當時的福州話中,此二者應該是讀作舌尖前的清塞擦音:[ts][ts?],而不是像廈門話那樣還分化出[t?][t??]這一組來。這種情況與當時其他傳教士的記錄是一樣的,與現代福州話也是相同的。
衛三畏的福州話聲母與現代的福州話相比較,數量上、擬音上都是相同的。這反映了一百多年來,福州話聲母基本沒有變化,還是保持穩定。
二、《漢英韻府》福州話韻母系統
通過歸納,可知《漢英韻府》福州話音系共列有122個韻母。下面參考衛三畏在序言中對各元音的介紹,以及吳珊珊一文的擬測,分類進行具體的分析:
(一)單元音韻母
o:像在long中,或者law中的aw。裨治文、麥利和寫做:ó;江沙維寫作:ō;秦貞寫作:?;邦尼寫作:aw;艾約瑟和晏瑪太寫作:au;羅啻寫作:o﹒;杜嘉德寫作:?。這是官話中唯一的元音發音,且幾乎常作結尾;但在南方方言中的b、f和p后,常會變成下一個,被置于中間時這種情況也會發生,如:song、loi、kok。
ò:像在no、crow中。馬禮遜寫做:ó;邦尼寫作:ō;江沙維寫作:ou;麥利和、杜嘉德、高德寫作:o;晏瑪太寫作:o和ō。這個發音,像在note中的一樣,不見于官話中,但在上海以南,它很普通故經常不用被標記;在福州話中很常出現在:yòng、siòng、lòi等詞中;在北方話的許多有a的詞中也有出現,在廈門話、廣州話中不經常出現。標記這樣的詞比起期待英語閱讀者發tong和toi,如:towng和towy;更重要的是確定合適的發音,音更易識別他們的發音,另一方面,to和pok相比taw和pawk更容易被聽成toe和poke。這是個困難的選擇,但偏好書寫o還是ò的爭論就像對long和lo一樣,并沒有因為遍及中國的第一發聲這一優勢而有所鞏固。
說明這兩個單韻母是很接近的,而且很難區別,所以完全可以合并。這樣其單元音韻母的總數就也是7個。與現代的福州話相比較,就是這兩個元音有不同,其它的單元音都沒有變化。
(二)復元音韻母
衛三畏的福州話共有37個復元音韻母。從數量上說,《漢英韻府》記錄的福州話復元音的數量比較多。
衛三畏的復元音韻母數量特別多,但在這個表的排列中,我們把一些音進行合并。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因為衛三畏的審音比較精細,像把長元音和短元音做了區別,如:ie和íe,iu和íu,ui和úi,uai和uaí,所以其實這幾組可以合并。還有oi和òi、uo和uò、uoi和uòi合并,也是審音的問題,因為o和ò在單元音韻母的部分就已經說明是可以合并的了。而帶e的音節與帶é、è的音節相合并,情況也是一樣的,只是審音的粗細問題,其實并沒有區別意義。éü與eu的合并,則是因為衛三畏的字典常出現一個問題就是u與ü的混淆,參照《福州方言拼音字典》以及《戚林八音》還有現代的福州方言,發現都沒有[éü]的音節,可見此應為訛誤。é?這個韻母僅有一個零聲母的音節,而且整個福州話音系中只有這么一處出現字母?,可見這也應該是訛誤,所以與éü相合并。i?與ià搭配不同的聲母,二者是不同聲母影響下產生的音位變體,所以可以合并。而au和ao合并,則是因為二者是互補的關系,不存在沖突,所以其實可以算做同一個音。此外,上表中少列出了兩個復元音韻母:a?、aè,因為這兩個韻母也都是僅出現一次,僅有一個音節的,其他的福州話字典韻書中,也都沒有這樣的韻母。估計也是不小心出現的訛誤,因為沒有具體的例字所以無從判斷該與哪個韻母合并,因此選擇對其進行排除。
從以上這些合并,可以看到衛三畏對元音的區分非常精確,有些變體也獨立成一個韻母,所以才會數量這么龐大。排除掉這些變體,衛三畏的福州話音系,應該有17個復元音韻母。一般現代的福州話僅有13個,數量上多了好幾個。
(三)鼻音韻母
衛三畏的福州話共有35個鼻音韻母。根據韻尾,可分為:n尾韻和?尾韻。其中n尾韻的音節只有四個,根據同時代的本土韻書和傳教士字典以及現代的福州話,可知,福州方言中,不存在n尾韻,所以可以肯定這幾個音節也是訛誤。
這個表的排列,其原因與上表復元音的大致相同。排除長元音和短元音的區別,可以把ieng和íeng、ing和íng這兩組合并。排除o和ò的區別,可以把iong和iòng、ong和òng、uong和uòng這三組合并。還有關于?與à的相關韻母的合并,都是由于互補,不對立而合并。此外還有一個ùüong韻母,從字典中來看,應該是存在錯誤的,因為這個韻母只有一個音節sùüng,從其他的字典韻書比照來看,都不存在這個音節,所以應該是有誤,而衛三畏沒有列出具體的這個音節對應的字,也就無從考證了。綜上可見,其實衛三畏的福州話鼻音韻母也是區分地十分精確,把各種變體都區分開來。排除掉這些變體,其福州話鼻音韻母的總數是15個。比現代的福州音多了兩個左右。
(四)入聲韻母
衛三畏的福州話音系共有42個入聲韻母。按照韻尾的不同,分為 k尾和h尾。此表格與上一個鼻音韻尾的韻母表格正好可以相對應。其中éik只有一個音節péik,oak也只有一個音節hoak,而比照同時期的韻書字典以及現代福州話,皆不存在這樣的音節,此二者應該都是訛誤。另外還有一個音節k也是單獨的,可以估計得出這個音節也是訛誤。
衛三畏的福州話入聲韻母也是在主要元音部分區分地十分精確,從而形成了許多變體。排除掉這些變體,其福州話入聲韻母的總數是23個。而現代的福州音則基本沒有收k尾的入聲了,演變為喉塞韻尾。
三、結語
綜上所述,衛三畏《漢英韻府》福州話音系標注的聲母數是17個,韻母數是122個。衛三畏在主要元音的審音上非常精細,這也是其韻母數量多的主要原因。與現代的福州話相比較,聲母基本沒有變化。韻母中,由于主要元音都有更為細致的區分,如:把長元音和短元音做了區別,把互補的不同變體單獨列出來,所以數量是偏多。忽略此點的話,基本上單元音韻母是一樣的;復元音韻母、鼻化韻母以及入聲韻母的數量則多于現代的福州方言。衛三畏自己在序言中,曾經提到他沒有接觸過會說福州話的人,他的福州話音系是參考麥利和的字典來編的。從上文的論述來看,其中存在較多的訛誤,而且有些音節的存在令人存疑。可能他在編字典的時候除了參照麥利和的字典外,還加入了自己的主觀想法,從而造就了這么一個復雜龐大的福州話音系。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0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海峽兩岸閩南方言動態研究”[項目編號:10zd&128]的子項目成果;2015年度福建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漢英韻府》中的19世紀末廈門、福州方言音系研究”[項目編號:FJ2015C192]的項目成果。)
注釋:
[1]吳姍姍:《福州方言拼音字典研究》,福建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參考文獻:
[1]衛三畏.漢英韻府[M].上海:滬邑美華書院,1874.
[2][美]R.S.Maclay(麥利和),C.C.Baldwin(鮑德溫).An alphabetic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in the Foochow dialect(福州方言拼音字典)[M].福州:美華書局,1870.
[3]馮愛珍.福州方言詞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
[4]陳澤平.19世紀以來的福州方言[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5]馬重奇.19世紀中葉西方傳教士編撰的四部福州方言辭書音系比較研究——兼與盧戇章、羅常培、周長楫福州音系比較[J].語文研究,2015,(1).
[6]李如龍,王升魁.戚林八音校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
[7]馬重奇.閩臺方言的源流與嬗變[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8]陳澤平.閩語新探索[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3.
[9]陳章太,李如龍.閩語研究[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1.
[10]李如龍,梁玉璋.福州方言志[M].福州:海風出版社,2001.
[11]陳澤平.福州方言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12]陳澤平.19世紀傳教士研究福州方言的幾種文獻資料[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3,(3).
[13]林寒聲.福州方言字典《戚林八音》述評[J].辭書研究,1985,(6).
[14]吳姍姍.福州方言拼音字典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15]張屏生.論《福州話拼音字典》中的福州話音系[J].臺灣:聲韻論叢,2001,(10).
(林琳 福建福清 福建師范大學福清分校文法學院 35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