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雅仙 楚艷芳
摘 要:近年來,網絡語言雖大量產出,但大部分網絡語言缺乏生命力卻是不爭的事實。當下網絡語言缺乏規范的束縛、媒體在網絡語言傳播中片面追逐關注度與熱度、網絡語言使用中存在的年齡斷層,以及網民在網絡語言使用中的心理與網絡語言在現實中所遭遇的壁壘等都對網絡語言的傳播造成阻礙,從而使得網絡語言朝生暮死現象愈演愈烈。對網絡語言朝生夕死現象及其背后的原因的探討是對網絡語言生存現狀研究的一個重要切入點。
關鍵詞:網絡語言 朝生暮死 省力原則 規范化 使用心理
網絡語言學是在互聯網傳播的大背景下生成的一門新興語言學分支,這方面的研究還處在較為初級的階段。在此背景下,展開對網絡語言的相關研究就顯得尤為迫切。“朝生暮死”是網絡語言的重要特征之一,本文試圖以近五年網絡語言的發展狀況為例,挖掘當下絕大多數網絡語言缺乏生命力現象背后的原因。
一、網絡語言的朝生暮死
從網絡誕生之初,網絡語言便是信息流通的重要媒介。時至今日,網絡語言所創造出的流行文化更是深受年輕人的喜愛與追捧。然而,網絡語言可以在一夜之間破空而出,成為大家追捧的對象,卻也極易在短時間內喪失熱度。
(一)產出量大
網絡語言的產出速度之快與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密不可分?;ヂ摼W誕生至今,已成為信息社會的靈魂,更是每一次網絡文化變革的沃土。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統計:“截至2015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88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0.3%,半數中國人已接入互聯網。”
中國巨大的網民基數也可以從活躍于中國互聯網的各類媒體平臺的用戶數據反映出來。外向型的自媒體平臺如微博,數據顯示,2015年9月微博月活躍人數已達到2.22億;而以內向型新媒體微信為例,截止2015年第一季度,微信月活躍使用者也達到了5.49億。隨著網絡的普及與上網門檻的逐年降低,網民數量急遽上升。網絡語言的傳播方式與傳播速度也因為網民基數的擴大而產生了質的變化。各行各業以及各個階層的網民均用自己的眼界與偏好塑造著形式多樣的網絡語言,而無處不在的網絡則將這些語言傳播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以互聯網為基石,網絡語言呈現出了爆炸式增長的態勢,并具有傳播速度加快、傳播規模擴大的發展趨勢,影響力不斷擴大。網絡語言的發展模式也因自媒體時代的來臨,從最初的少數創造、多數傳播演變成了全民創造、全民傳播。
(二)存活率低
與網絡語言的產生速度和產生規模相對應的是網絡語言生存率低下的問題。大部分網絡語言在經歷短暫的榮光后,都無法避免被網民遺忘的命運。要說明這一現象,我們選取了2011年到2015年五年間的部分年度網絡熱詞,用它們在搜索引擎百度上搜索量的變化來舉例。如“傷不起”“hold住”主要流行于2011年,“屌絲”“基友”主要流行于2012年,“不明覺厲”“中國大媽”主要流行于2013年“逼格”“萌萌噠”主要流行于2014年“主要看氣質”“嚇死寶寶了”主要流行于2015年。由此可見,網絡熱詞在一定時間段內聲勢極高,但熱度容易消退。且網絡熱詞的熱度褪去以后,鮮有卷土重來的可能性。
網絡語言的發展勢頭不容小覷,然而大部分網絡語言缺乏生命力的現實也不可否認。網絡熱詞通常在媒體推動下吸引受眾目光,成為一種流行文化,但在熱度褪去以后,相當一部分網絡語言的使用率并不樂觀。只是網絡語言處在更迭產出的狀態,以至于老舊網絡語言的淘汰不易引起關注。網絡語言的朝生暮死現象是網絡語言區別于傳統語言的一個顯著特征,其背后的原因無法一言蔽之,需要從多個角度加以分析。
二、網絡語言朝生暮死的原因
網民的基數擴大以及網民參與網絡的積極性提高,直接形成了網絡語言的創造與傳播的空前盛況。年輕網民作為網絡文化創造與使用的主力軍,他們所推崇的幽默、娛樂與隨意在新媒體時代的網絡文化中展露無遺。而網絡語言作為網絡媒體中的一個重要表達工具,則將這一特質體現得更加完整??v觀近些年來的熱門網絡語言的傳播,其中的泛娛樂化現象已經并不新鮮。過度泛濫的娛樂化精神導致的最直接的一點就是網絡語言成詞構句的不規則性。我們認為,這種不規則性是大部分網絡語言難以匯入傳統語言,最后不得不逐漸消亡的主要原因。網絡語言的不規則性既源于新媒體時代網絡媒體為求爆點的刻意炒作,也是網民過度追求個性化和娛樂化的必然結果。
(一)修辭活動趨向無序化
漢語從古至今就十分重視字句的雕琢,修辭行為是對語言進行修飾的一個重要手段。不同于早期網絡語言較為溫和的變異方式,近些年來網絡語言愈發往標新立異的道路上偏離。為了達到個性化的語言特色,對修辭手法改頭換面的使用成了實現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這也導致網絡語言脫離了現代漢語原本的使用規范。
首先是諧音濫用。傳統漢語中存在大量的諧音現象,既有傳統上的數字迷信(如“六六大順”“八八大發”等),也有文學上的雙關使用。使用諧音的修辭手段,多是為了追求藝術性與趣味性原則。網絡語言對于諧音手段的運用也十分廣泛。如早年的諧音以“斑竹”指代“版主”,“大蝦”代稱“大俠”等。部分商業廣告也為了吸引網民的眼球,將原本中規中矩的四字成語利用諧音手段改造成與商品內容契合的廣告詞。如在酒水類廣告中,將“久負盛名”改造成“酒負勝名”等。發展至今,網絡語言中的諧音現象卻更加無章可循,許多諧音只為追求個性化,如用“神馬”指代“什么”,“四不四”指代“是不是”等。此類諧音的濫用不僅表明了網絡語言正在往一條更加松散無序的道路上發展,也使得網絡語言中的漢字規范化比較困難。
其次是借代難以捉摸。不同于傳統漢語,網絡語言中對于借代的運用因其隨意性而顯得更加難以理解。如“自來水”一詞,現實生活中義為“自來水是指通過自來水處理廠凈化、消毒后生產出來的符合相應標準的供人們生活、生產使用的水”。但在網絡語言中,“自來水”則是“自發來的水軍”之義。此詞來源于2015年國產動漫電影《大圣歸來》,因其制作精良,使得許多網友重新看到了國產動漫的希望,故而自發組織宣傳,并調侃自己為“自來水”。這其中還涉及到網絡用語“水軍”,“水軍”即為網絡公關公司雇傭的灌水大軍,而“灌水”一詞又指在網絡中發表大量無意義帖子的意思。我們認為,這種情況的出現是因為網絡語言發展至今,早中期的網絡語言已經無法單獨表達出復雜概念,但“自發而來的水軍”又不符合網絡語言所格外偏好的語言的經濟原則,故用漢語中已經存在的“自來水”來指代“自發而來的水軍”之義。網絡語言中借代手法的使用,往往與被借用的漢語詞匯本身沒有太大的聯系,更無法根據漢語詞匯的表面意義來理解其指代的網絡詞語的意思,十分容易造成對網絡詞語的理解困難,在傳播上形成阻礙。
(二)偏好省力原則
在網絡語言的產生與傳播中,存在大量不遵循傳統造詞手法,一味追求省力原則的現象。這種現象在網絡詞語的造詞規則還不夠完善之時,極易對現代漢語造詞規則產生負面影響。
第一,造詞缺乏規律性。網絡語言具有強大的創造力,造詞時熱衷于對網絡詞語進行改造,更偏好在詞匯造詞手段與傳統漢語風馬牛不相及時,使詞匯單純在外形上與傳統漢語詞匯趨向相似。網絡語言在網絡流通時為了快速與便捷地表達,對省力原則的追求常常表現得極致。如網絡語言將“十分感動,然后拒絕”縮略成“十動然拒”,將“雖然不明白你在說什么,但好像很厲害的樣子”縮略成四字詞“不明覺厲”。這類詞語存在對四字格成語的刻意模仿之嫌,極易混淆視聽,對詞匯的規范和使用都造成了不小的阻礙。
第二,詞義難以從字面體現。無論是符號型、數字型還是字母型的網絡語言也都是從省力原則出發,追求用最簡省的表達來進行信息傳遞,此類網絡用語則更難從字面理解詞義。如現在流行于網絡的“233”,一串數字本身與它所代表的大笑含義相去甚遠。它來源于貓撲論壇的第233號表情符號,原表情符號是一個捶地大笑的圖片,因此在論壇回復消息時,常常會有人用“233”來表達大笑的意思,傳播至今,即便不知道它的來源,網民也都習慣于以此來傳遞大笑之義。
第三,省力原則對受眾使用的影響。網絡語言中對省力原則的追求往往是從說話人的角度著手。姜望琪(2005)指出:“如果說話人只想自己省力,可能會試圖用一個聲音表示所有的意義。這樣聽話人的負擔就會大得驚人,以致根本聽不懂說話人的意思。”為了了解省力原則對于受眾使用網絡語言情況的影響,我們在自己設計的問卷“網絡用語使用調查”中,設計了問題:“您在了解到一個新的網絡用詞時,有過不能從字面了解其含義的經歷嗎?”截止撰文前,共有272人填寫了這份網絡問卷,近九成的受調查者表示在接觸網絡詞語的過程中有過這樣的經歷。
網絡語言構詞方式的缺乏規律性以及對省力原則的過度追求,會對受眾理解網絡語言造成障礙,進一步對網絡語言的傳播效果造成負面影響。
(三)媒體對熱點的炒作
Kurt Lewin在《群體生活的渠道》一書中提出了“把關人”理論,“只有符合群體規范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才能進入傳播渠道”,媒體即承擔了“把關人”這一角色。特別是在傳統媒體向網絡媒體發展的過程中,網絡媒體取代了傳統媒體“把關人”的角色,然而網絡媒體在對信息的把控與流通中的嚴謹程度卻無法與傳統媒體相比較。網絡上的信息紛繁復雜,以吸引受眾目光為目的,當一個新聞事件中存在吸引受眾的特質或者公關宣傳的需要時,媒體往往會抓住這個焦點,對其進行大肆渲染,將事件推向輿論高峰,在事件失去炒作價值后,又隨之將目標轉向下一個熱點事件。因此,經由媒體推動而產生的網絡語言就有了大起大落的命運。以2010年的網絡熱詞“我爸是李剛”為例:2011年初,因媒體介入使得新聞事件不斷發酵,“我爸是李剛”成為熱詞;隨后由于媒體關注點的轉移,事件的熱度便一直處于下降狀態,“我爸是李剛”也逐漸淡出了大家的視線。
網絡語言的一個特點就是更迭迅速,故而網絡語言的熱度會因為不斷產生的新事件、新熱詞而被代替、被遺忘。許多網絡語言的熱度源于某一事件或者某一現象也可能是某一電視廣播的節目內容,經由媒體的推廣而盛極一時,然而現今的網絡世界里,每一分每一秒都有新的資訊、新的信息涌出。各種信息傳播渠道被拓寬,信息流通速度加快,以及以受眾口味的變化與營銷為目的,都會促使媒體塑造新鮮的資訊與熱點內容。這些熱點資訊與內容所塑造出的嶄新的關注點,毫無疑問會對前一個熱點造成沖擊,奪取原本集中在前一個熱點身上的關注目光。因此,原本火熱的網絡語言在網絡文化永無止境的發展中逐漸式微,這也是意料當中之事。
(四)年齡斷層對網絡語言使用的局限
互聯網的普及與上網工具的多樣化,使得網民的數量不斷增多。沉浸在科技高速發展時代里的年輕人,呈現出了對網絡文化的高度包容性與接受力。年輕人更樂于創造網絡文化,也更加傾向于傳播流行文化。就這一點來說,以八零后、九零后,甚至零零后所代表的年輕人,無疑已經成為當今網絡文化的主力軍。世界衛生組織將青年人界定為45周歲以下的人群,依此看來,無論是城鎮還是農村,青年人口都是互聯網普及率最高的人群。
受眾在網絡語言的使用中,存在明顯的年齡的隔斷。網絡語言使用者泛低齡化,不同年齡所偏好使用的詞語表現出顯著的差異。如語氣詞“呵呵”的意思,已經從和善的笑意轉變成了冷笑或者嘲諷的笑。但這種意義的轉變只存在于年輕的網民群體當中,較為年長的網民對這種意義轉換則存在著廣泛的接受不良的現象。
網絡文化在以年齡為參考數據的傳播過程中存在的斷層現象,使網絡語言的傳播遇到了一堵無形的墻。由于不同年齡段對新鮮事物的接受程度不同,實質上對網絡語言的傳播造成阻礙。形成了墻內人群對網絡語言熱情擁護,而墻外人群則冷淡待之的現實。
(五)受眾使用心理對網絡語言的影響
網民是網絡語言的使用主體,他們在網絡語言的使用過程中的心理狀態影響著網絡語言的傳播,直接決定了對網絡語言傳播行為的繼續或終止。使用者對網絡語言的娛樂性與幽默性的追求,讓網絡語言愈發脫離規范化發展,而這種追求也使得網絡語言的更新頻率加快。在網絡語言使用過程中產生的從眾心理進一步影響著網絡語言的興衰。而在網絡中的正式場合或者脫離了網絡的現實中,避俗心理對網絡語言的打擊更加巨大。
第一,追求娛樂化與個性化。青年是網絡語言的使用主體,標新立異、特立獨行、追求特別、崇尚獨特,都是年輕一代性格標簽,這對網絡語言的使用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以八零后、九零后,甚至零零后為代表的年輕一代,生活在信息爆炸的年代,他們所接受的教育與接觸的人事物是全球化的、開放的。許多中國傳統文化里羞于啟齒、遮遮掩掩的事物,他們能百無禁忌地表達出來。這種個性化的思潮在網絡語言的創造與使用過程中顯露無疑。
第二,從眾心理。從眾心理在個體行為中普遍存在,這一心理在網絡語言的使用過程中同樣有所體現。在網絡詞匯的使用中,相當一部分使用者具有從眾心態。大家用的我不妨也用,大家拋棄的我也該拋棄,這樣的心理是會對部分網絡語言的存亡造成一定影響。從眾心理不僅推動了網絡語言在熱度達到高點時的進一步發展,也會對網絡語言熱度消逝以后的使用造成影響。不難推測出,因為從眾心理的存在,在媒體傳播力度減小,周圍人逐漸將目光投擲到新的網絡熱詞之后,受眾也會因為從眾心理而減少對部分網絡語言的使用。
第三,現實中的避俗心理。網絡文化具有全民性、草根性,這表明人人都有可能成為潮流文化的創造者,加之對個性化的追逐,有些網絡文化逐漸向低俗化發展。網絡語言作為網絡文化的一種直觀體現,將這一趨向也體現得淋漓盡致?!皩沤z”“屌炸天”“逼格”“蛋疼”“卵用”等并不雅觀的詞語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當中。這類娛樂調侃中帶有一絲粗俗的詞語,因其低俗不雅的特點注定了其在使用范圍上的局限性。離開了對網絡這一虛擬環境的依附,在喪失了隱秘性的現實生活里,往往只有少部分的人愿意將這類詞語掛在嘴邊,從而使這類網絡詞語的傳播效果大打折扣。正式場合中受眾對網絡語言的自發規避,是網絡語言短板之一,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網絡語言的使用領域。作為一種由自由松散的網絡文化塑造出的潮流,網絡語言本身具有許多不可規避的短處,這是它天然的弱點。
(六)現實環境中網絡語言處處碰壁
除去網民在對網絡語言的使用過程中存在的避俗現象,現實生活中對于網絡語言的限制也是網絡語言前后受阻的重要原因之一。網絡語言的無序化、不規則化、泛娛樂化現象的加重,使得它在現實生活中遭遇的壁壘越來越多。媒體的各類報道中對網絡語言低俗化現象的擔憂屢見不鮮,如《報告稱中國網絡語言低俗化問題突出》[1]、《網絡語言低俗化嚴重:有素質的人干不出來》[2]、《抵制“網絡低俗語言”刻不容緩》[3]等新聞報道。而國家有關部門下發的通知與規定中,則更明確地限制了網絡語言的使用范圍?!敖逃俊?012年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考務工作規定》中,明確要求‘一律用現行規范漢語言文字答卷”[4]為響應教育部的這一規定,各地高校在高考,甚至日常的學習生活里,都明確禁止了網絡語言的使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也曾在2014年11月下發通知《關于廣播電視節目和廣告中規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通知》,通知表示“不得使用或介紹根據網絡語言、仿照成語形式生造的詞語,如‘十動然拒‘人艱不拆,等等”[5],這對圖像化傳媒中網絡語言的使用進一步做出了嚴苛的規定。2015年6月,“由國家網信辦傳播局指導,中國文化網絡傳播研究會主辦的凈化網絡語言主題座談會在京召開”,[6]座談會主要批評了網絡語言的低俗化傾向,并批駁了網絡傳媒中語言低俗化向紙媒傳播的現象。這一系列舉措都有利于網絡語言的傳播的規范。
三、結語
網絡語言的朝生暮死是網絡語言的自我篩選過程。網絡語言被淘汰是網民選擇、媒體推動以及相關禁令之間互為因果共同作用的結果。盡管大批網絡語言被淘汰,但我們依然不能忽略那些良性的、有利于豐富現代漢語體系的網絡語言。總之,我們在對網絡語言的不規范與低俗化保持警醒的同時,從網絡語言朝生暮死的另一面來看,網絡語言亦有其自身的淘汰機制,對優質的網絡語言秉持寬容的態度也十分有必要。
注釋:
[1]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news.com/sh/2015/06-02/7316618.shtml,2015年06月02日。
[2]南方日報:http://news.mydrivers.com/1/433/433328.htm,2015年06月05日。
[3]長城網:http://news.ifeng.com/a/20150818/44459596_0.shtml,2015年08月18日。
[4]揚子晚報:http://news.sina.com.cn/c/2012-05-18/024524434829.shtml,2012年05月18日。
[5]京華時報:http://media.people.com.cn/n/2014/1128/c40606-26109239.html,2014年11月28日。
[6]人民網-輿情頻道:http://yuqing.people.com.cn/n/2015/0602/c392404-27093108.html,2015年06月02日。
參考文獻:
[1]姜望琪.Zipf與省力原則[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1).
[2]李軍林.網絡謠言的成因及對策[J].傳媒觀察,2008,(12).
[3]李麗群.從諧音現象看漢民族的語言文化心理[J].語文建設,2016,(05).
[4]屠筱茵.網絡與新媒體環境下的“把關人”理論[J].西部廣播電視,2015,(14).
[5]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2016.
(肖雅仙,楚艷芳 浙江桐鄉 浙江傳媒學院文學院 31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