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
摘 要 初中物理教學“運動的描述”中“參照物”一節教學內容,可以說既抽象又直觀。如何將“參照物”抽象概念在直觀教學中讓學生方便快捷持久的理解,是本文的出發點和目的。
關鍵詞 參照物 教學技法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22-0062-01
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觀察是首位,它是理解、認識、分析、歸納的基礎,它對于“運動的描述”教學中“運動”與“相對靜止”以及“參照物”的認識極為重要。必須注重學生的觀察能力,才能使學生認清物理現象,了解物理概念、物理規律,建立物理圖景,找出規律,有利于物理知識的應用。作為物理教師,如何教學才能使學生輕輕松松掌握呢?結合教學經驗,我想可以通過下幾點技法進行。
一、講清物體運動的絕對性和相對性,引出參照物的概念
(一)物體運動的絕對性。這得從地理角度運用地理知識分析,如,因地球的自轉才會有晝夜之分;因地球繞太陽公轉才會造成四季更替現象;天上的恒星看起來好像不動,其實它們在飛快的高速運動著,速度至少是幾十千米每秒以上,只是由于距離太遠看不出它們的變化。由此學生理解了宇宙萬物都在不停的發生運動變化,同時就說明了地球上的一切物體也時刻在隨著地球的自轉、公轉而運動,以充分證明絕對不動的物體是沒有的,宇宙中沒有靜止的物體。以此說明物體的運動是絕對的。在此基礎上,總結歸納出物體“機械運動”的實質概念——物體的位置發生變化叫機械運動,使學生理解機械運動是宇宙中的普遍現象。
(二)物體運動的相對性。在讓學生了解物體運動絕對性的基礎上,提出設疑:平時生活中我們就會說此物體沒動,是靜止的,那物體在動,是運動的,又為何呢?使學生在物體絕對運動的前提下分析,生活中確實存在此說法和觀念。此時教師應及時應用生活實例使學生辯證理解運動的相對性道理。如:路旁的人說“這輛車非常快呀”,說明車是運動的;車中乘客說“車沒動,我們沒有離開它,車是靜止的”。這兩種說法都有道理。然后叫學生分析,到底各自以什么為標準來說明此車是運動或靜止的理由。分析:路旁的人以自己或地面或相對地面靜止的物體為標準,說明車是運動的;以乘客或司機或車廂為標準,車沒有離開乘客、司機,車是靜止的。
二、指導學生對參照物的選定,加強學生對參照物的理解
第一,教會學生在生活中通過觀察物與物間位置距離的變化來理解參照物。觀察一個物體是否運動,怎樣運動,要看它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是否在改變和怎樣改變。其步驟是:①選定一個參照物;②觀察比較物體與參照物之間位置有無變化以及怎樣變化;③作出判斷結論,若發生了位置變化的,則說明該物體相對于參照物在運動;若沒有位置變化的,則說明該物體相對于參照物是靜止的。同一個物體相對于不同的參照物,運動狀態一般是不同的,如:卡車和收割機同速同向前進,若選定卡車為參照物,收割機與卡車的位置沒有發生變化,則收割機是靜止的;若選定地面某點為參照物,收割機與地面有位置上的變化,則收割機是運動的。
第二,教會學生通過觀察兩個因速度相同與否同向運動的物體或觀察相對地面靜止或不動的兩個物來理解參照物。如,同向同速的例子:a.“神舟八號”無人飛船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成功實現對接;b.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國飛行員順手抓到同向游動的小飛蟲,一看是一顆德國的子彈;c.地球同步衛星;d.并排行走的AB兩人等。a中的“神舟八號”無人飛船與“天宮一號”,b中的飛行員與子彈,c中的地球與衛星,d中的A與B,二者速度是相同的。再如,相對地面靜止或不動的兩物例子:教室中課桌與黑板之間,站著的A、B兩人之間。
三、擴展學生對參照物認識思路,在課堂訓練中理解參照物
1.不能將對象本身作為參照物。一般說,研究地面上物體的運動,常選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體為參照物,如:在馬路上騎自行車的小明是運動的,是以地面或路旁的樹為參照物。2.研究物體(如宇宙飛船)離地而去時,應選地球為參照物,若它進入軌道繞太陽運動時,應選太陽為參照物。其次,多加強參照物多種題型訓練,如電影《閃閃紅星》中的歌詞“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詩詞中“滿眼風光多閃爍,看山恰似走來迎,仔細看山山不動,是船行”等歌詞和詩句都可作為參照物教學的練習。課堂訓練,例子要豐富多樣,典型生動,并結合常見考題,通過多媒體展示,既加深學生對“參照物”概念的理解,又讓學生懂得物體運動的絕對性和相對性,同時提高學生的做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