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正龍
摘 要 數學離不開練習,但并非練習越多學得就越好。在新課程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引導學生進行充分的練習實踐鍛煉,讓學生做到積極自主地練習探究以找到學習規律和方法。其中練習必須要經典實用,與生活緊密相連,讓學生做過后能夠提高他們的悟性和學習能力。本文就具體的教學策略談談一些教學建議。
關鍵詞 實踐練習 互動探討 接受操練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22-0121-01
新課程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構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課堂教學模式。我們在教學中要做到多讓學生參與數學活動,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對象的特征,獲得一些體驗。讓學生親歷經驗,不但有助于通過多種活動探索和獲取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體驗中能夠逐步掌握數學學習的一般規律和方法。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用活用好教材,進行創造性地教,讓學生經歷學習過程,充分體驗數學學習,感受成功的喜悅,增強信心,從而達到學會學習的目的。那么,我們新課程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做到多給學生操練機會的教學呢?
一、布置學生實際操作,提高學生對數學的感知認識
數學知識有些部分比較抽象,我們要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讓其親身體驗。讓學生在動手動腦中操作,在實踐中體驗數學。通過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同時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求知欲。
在學習“時分秒的認識”之前,讓學生先自制一個鐘面模型供上課用,遠比帶上現成的鐘好,因為學生在制作鐘面的過程中,通過自己思考或詢問家長,已經認真地自學了一次,課堂效果能不好嗎?
對于形象思維占優勢的小學生來說,聽過了,可能很快就忘記;看過了,可能只是明白;只有做過了,才會真正理解。教師要善于用實踐的眼光處理教材,力求把教學內容設計成物質化的活動,讓學生體驗“做數學”的快樂。
二、給足學生時間,讓合作互動學習以達到練習的目的
數學教學光靠講是不成的,還要給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學習,他們才會提高認知能力。同時解題能力等才能提高。
例如:在學習“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學生受能被2、5整除的數的特征的影響,也從數的個位上來尋找答案,讓學生們在討論交流中,明白了與數的個位無關,在走出誤區的基礎上,我讓同學們以小組合作的方式來找其特征,在小組長的組織下,通過報數字,在數位順序表上擺豆子的方法讓學生實驗,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討論交流。教師也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最后在全班交流后,大家體會到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是看一個數各位上的數的和能否被3整除。在師生、生生交流的過程中,學生經歷了摒棄一個個錯誤的猜測的過程的同時,更加深了對這一內容的理解。
可見,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達、爭辯,在體驗中“說數學”,能更好地鍛煉創新思維能力。
三、把數學教學與生活知識連接起來,讓學生不自覺地接受操練
生活是一個充滿數學知識的空間。我們在教學中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在生活中感知數學,從而使學生不再覺得數學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再覺得數學是脫離實際的海市蜃樓而虛無飄渺。這樣,既可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又能讓學生切實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到數學的價值。
如教學一個數除以小數時,我改變了教材上提供的例題,取而代之的是學生比較熟悉的購買鉛筆的生活場景:買一支鉛筆需0.75元,9.75元可買多少支鉛筆?讓學生獨立完成。面對新的問題,學生積極動腦,有的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知道可以買13支;有的學生把0.75元、9.75元都換算成以分為單位的整數來計算。在學生初嘗成功的喜悅時,我立刻說:“運用名數的改寫,把小數除法轉化成我們學過的整數除法,這是一種較好的學習方法,如果沒有單位名稱的算式題又該怎么辦呢?”在此基礎上得出了一般的計算方法。
體驗學習需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在體驗中思考,鍛煉思維,在思考中創造、培養、發展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當然,創設一個愉悅的學習氛圍相當重要,可以減少學生對數學的畏懼感和枯燥感。讓學生親身體驗,課堂上思路暢通,熱情高漲,充滿生機和活力;讓學生體驗成功,會激起強烈的求知欲望。同時,教師應該深入到學生的心里去,和他們一起歷經知識獲取的過程,歷經企盼、等待、焦慮、興奮等心理體驗,與學生共同分享獲得知識的快樂,與孩子們共同“體驗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