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麗萍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22-0124-01
課堂是師生之間交往、互動的舞臺,是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知識、自主發展的場所,是學生在教師指引下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的場所。只有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我們才能看到生動活潑、富有生機的課堂氛圍,感受學生在學習生活中表現出來的生命力和創造精神。作為教學一線的教師,怎樣才能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呢?
一、不斷提高專業素質
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更要關注學生學習方式、學習愿望和學習能力的培養,促進以學生學習能力為重心的學生整體個性和人格的和諧健康發展。教師只有不斷地加強學習,更新教育觀念,掌握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提高專業素質,才能與時俱進,適應現代教育的發展。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課堂上,教師要善于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潛能,在共同參與的雙邊活動中進行充分的情感及信息交流,及時地做好點撥、評價,這樣才能使教者得心應手,收放自如,學者主動參與,身心愉快,有效完成教學任務,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在設計教學時,應以“學”為中心,形成教與學的同步推進。在課堂上,教師要做好學習方法的示范,設計有針對性的學法訓練,在各個環節指導學生并對學生提出相應的方法要求,引導學生把自己的自主學習作為認識思考的對象,有意識地注意自己的思維過程、思維方法,形成學習方法,在以后的學習中掌握運用,強化遷移。學生一旦掌握了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就會愉快地,積極主動地去學習,這比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
三、培養自主、合作、探究的習慣
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要創設教學情境,設疑導思,激活主體,精講少講,盡量放手讓每個學生主動學習、思考、討論、操作。教師要根據教材的特點,多給學生提供活動的空間和時間,創造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良好氛圍,包括教學環境的設置,課堂組織形式的確立,都需要有利于學生互相交流、互相啟發,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形成動手、動口、動腦的心理定勢,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獲得學習方法和學習技能。日積月累,逐步培養起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四、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1.尊重每一位學生。衡量課堂教學效率高低的唯一標準就是學生的參與程度。教師的主導作用就是想盡一切辦法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人人都動腦、動手、動口、動耳,在課堂中“動”起來。要達到這樣的效果,教師要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給每個學生發展和展示的機會。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尤其是要注意觀察那些學困生的言行,有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發現學困生的優點、亮點,引導他們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發揮他們的特長優勢,讓他們在課堂上獲取成功,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起學習興趣,讓這一部分課堂上的弱勢群體“動”起來,使課堂真正地“活”起來。
2.尊重學生發言。在自主學習的課堂上,教師要懂得欣賞學生。要尊重學生的不同見解,給予學生發表的機會,允許不同觀點的存在。在語文教學中,特別是對文本的理解、體會,要引導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膽的各抒己見。教師要因勢利導,讓學生充分地閱讀文本,對問題充分考慮后,根據已有的經驗,知識的積累等發表不同的見解,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辯論。通過辯論,達成共識。這樣的課,學生有了自主學習的空間,教師毫不惜“時”地讓學生思考,爭辯,讓學生思維在爭論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給課堂注入生機。當然教師也不能隔岸觀火,千萬不要忘了適時的表揚和鼓勵,還有點撥和評價。
五、引導課內外學習相結合
課堂教學的時間和空間是有限的,教師要教學中發揮好課堂教學向課外輻射的作用。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充分分析教材,課前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自己動手,通過各種渠道收集與課堂教學有關的資料。教師也要親自“下水”弄清楚從何處可以收集得到這些資料,并且給不同層次的學生推薦不同的途徑去獲取信息,同時還要還要引導學生在現有資料的基礎上歸納、提煉,獲取跟課內教學相關的知識,為課堂的“活”做好鋪墊,使課內課外相互補充,相得益彰。否則,課堂上的交流、合作、探究就會成無水之源,變成一種形式。當然,課后還可以通過編排課本劇,講故事,演講比賽,背誦課文等形式,豐富自主學習的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生自始至終保持自主學習的興趣,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