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林
摘 要 兒童是祖國的花朵,人類的未來,要使兒童健康、快樂的成長,我們必須營造一個適應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良好環境。豐富他們的生活和學習,滿足幼兒多方面發展,使幼兒快樂的度過幸福的童年生活,足使其健康成長。可見,環境育人十分重要。
關鍵詞 環境創設 育兒教育 有效舉措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22-0137-02
當前,幼兒園環境創設存在著教師意志多,幼兒參與少,空架子有余而未見真效;環境固定的多,供幼兒活動設施少等問題,環境失去了教育和促進幼兒發展的價值。我所在幼兒園重視環境創設,通過“兩參一改三結合”的形式致力于環境創設優化的研究和實踐,使“隱性”的環境具備“顯性”的教育效果,使環境成為促進幼兒發展的有效途徑。
一、創設課堂教學環境,使幼兒接受創造性教育
幼兒園課堂教學不應過于古板,應形式多樣,具有一些動態性,通過一些情景的設置,大掛圖和精致教具的制作,逐步形成課堂教學寬松、和諧、積極參與的創造環境,使幼兒獲得成功,產生愉悅的精神體驗。
其中,幼兒的參與發揮了主體性,教學中問題和各角色的扮演,如扮演小動物等,都充分調動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為幼兒動手、動腦、動口提供了機遇,使幼兒自主意識得到培養,使良好的教學環境逐步形成。例如:同樣是一次郊游活動,有的老師有意創造出一種教育情境,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而有的老師則僅僅把它看作一次例行的活動,其效果就大不一樣了。
二、創設家庭教育環境,培養幼兒創造力
家長要為孩子創造的環境,應該充滿童趣,符合幼兒的心理需要,這個場所供幼兒自由玩耍和學習。家長注意不要讓孩子長時間的玩玩具,應與其他的游戲活動相結合,比如:孩子自由玩耍之后,可以讓孩子坐下來畫畫等。家長要合理安排好幼兒的一日活動,遵照科學合理的方法,為幼兒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家長帶孩子外出,到社會大環境中去擴展視野,增長見識、接受信息、啟迪智慧、啟發創造。另外家園要密切配合,制作共同的目標來教育幼兒。利用家訪和家長開放日等機會與家長交流,向家長介紹一些教育內容和方法,同時注意摧家長在教育過程中的好經驗、好做法,及時向別的家長推薦。
三、三位一體巧結合
在環境創設中,幼兒園注重三個結合力爭取得良好的實效,即環境創設結合幼兒園特色建設、結合課程實施和本土文化資源。幼兒園對園舍格局和現有環境進行分析,形成公共區域分樓層設定主題和特色、活動室按主題課程予以架構、專用室與特色鏈接的創設思路。如一樓以幼兒美術成果展示藝術特色,二樓利用走廊墻面和空間展示本土文化特色,三樓結合科學家工作室,打造科技特色長廊。教研組、年級組、班級在充分考慮幼兒年齡特點的基礎上,圍繞特色,以簡約美觀為原則,發揮創意。
幼兒園采取了分工合作、循環式學、看、查、改等形式分階段推進工作。一階段突出“看”,全園教師相互參觀和學習,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議,對一些好的做法進行借鑒,完善本班級環境。二階段側重“查”,管理層牽頭從專用室環境氛圍及操作材料、主題墻面布置、活動室空間設置、區域材料投放等進行調研,進一步發現問題,及時將意見反饋到班級或負責人,如廢舊物品、本土化材料利用、孩子的參與性,游戲材料高結構等。三階段著力于“改”,進入新一輪調整和提升。
四、把創設環境的主動權還給孩子
環境是為幼兒創設的,教師要給幼兒創造條件,為他們提供機會,使其參與其中,保證幼兒有充分利用環境的自由。此時,周圍的一切材料都是為幼兒服務的,幼兒通過身邊的材料進行再利用,讓環境變成幼兒手中的活畫筆。在幼兒的一日生活當中,幼兒時刻都在進行自己的“繪畫工作”。
以我園中班主題墻的創設為例:開學時,教師并沒有急于布置墻飾,而是將“難題”拋給幼兒,請他們共同策劃“怎樣讓我們的墻面更漂亮”。孩子們爭先恐后地發表自己的見解,有的說:“畫上許多恐龍吧!讓活動室變成一個恐龍世界。”有的說:“畫一個‘美麗的秋天吧”……讓幼兒參與布置環境,就是注重了活動的過程,而不是追求活動的結果,在活動過程中,更有利于培養幼兒的習慣和能力。例如在設計“美麗的秋天”,教師分步驟有計劃地進行:
1.引導幼兒觀察秋天:秋天人們穿什么樣的衣服?
2.讓幼兒觀察秋季花草、樹木的變化:秋天哪些花還在開?大樹變得怎么樣?讓幼兒把所見畫下來,并一起粘貼在墻壁上。
五、為幼兒提供操作材料的環境
幼兒的思維與成人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他們主要依賴于具體的動作和表象,從而形成他們的認識結構。所以,幼兒需要通過各種具體的活動來認識事物,學習科學。而豐富的物質材料能刺激幼兒的探索行為,因此,在教育活動中,我為幼兒創設了適合其發展水平,滿足其內在需要和興趣的物質環境,誘發幼兒自主活動,自發探索。以使幼兒自由選擇,獨立操作,自動練習和自我發展。
環境對學前孩子的教育性非常重要,環境才是兒童最好的、最自然的啟蒙老師;能夠對幼兒的情感起到激發和鼓勵的作用,形成積極和主動的行為方式;適宜的環境不僅能吸引兒童主動去探索、思考、去參與實踐,并開啟孩子的智慧之門;還能引導孩子在自然、自主的狀態下形成各種良好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