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幾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法治建設尚不能與之完配,社會上一些“精明”之人便伺機鉆法律漏洞,通過民事虛假訴訟獲取非法利益,侵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及第三人合法權益。對民事虛假訴訟開展檢察監督勢在必行,調查核實權是民事虛假訴訟檢察監督的金鑰匙。充分認識民事虛假訴訟現狀、存在特性、形成原因,合理運用調查核實權,遏制虛假訴訟蔓延,維護司法權威。
關鍵詞:調查核實權;虛假訴訟;檢察監督
中圖分類號:D92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6)32-0139-02
作者簡介:谷金鵬(1970-),男,河南南陽人,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人民檢察院民行科,科長,研究方向:民商法。
一、民事虛假訴訟概述及加強檢察監督的必要性
(一)民事虛假訴訟概述
民事虛假訴訟是相對于真實的民事訴訟而言的概念,立法上,目前沒有虛假訴訟概念的規定,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和高檢院民行廳2015年工作要點中提及虛假訴訟,這是提及虛假訴訟的兩個有效國家級規范性文件。雖然沒有虛假訴訟的法律定義,但本人認為民事虛假訴訟的概念應是指“當事人”之間惡意串通或者單方采取偽造證據證據材料、虛構法律關系、虛構案件事實和理由、冒充當事人提起民事訴訟的手段,企圖利用人民法院的審判權、執行權謀取非法利益的行為。
(二)加強檢察監督的必要性
1.加強檢察監督是遏制民事虛假訴訟案件數量劇增的需要
民事訴訟本應是當事人利用民事訴權解決民事糾紛、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有效手段。但是近些年來,當事人之間通過惡意串通、虛構訴訟主體資格、捏造法律事實、或者隱瞞偽造證據等手段,利用訴訟、調解等方式侵害第三人合法權益或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虛假訴訟現象越來越嚴重。從南陽市臥龍區檢察院來看,2012年,辦理7件民事虛假訴訟監督案件,2015年,臥龍區檢察院辦理3件民事虛假訴訟案件。民事虛假訴訟,嚴重侵害國家及第三人合法權益,浪費司法資源,急需加強檢察監督,加大對民事虛假訴訟的打擊力度,打擊民事虛假訴訟的囂張氣焰,遏制民事虛假訴訟的過快增長勢頭。
2.加強檢察監督遏制虛假訴訟多樣化的需要
從現實來看,民事虛假訴訟存在明顯的多樣化趨勢,主要集中在民間借貸案件,騙取保險理賠案件,拆遷區劃范圍內的自然人作為訴訟主體的分家析產、繼承、房屋買賣合同糾紛案件等。臥龍區檢察院辦理的10件民事虛假訴訟案件中,辦理拆遷區劃范圍內的自然人作為訴訟主體的房屋買賣合同糾紛案件7件,辦理保險理賠虛假訴訟案件3件。經臥龍區檢察院監督,10起虛假訴訟得以懲處,有效地遏制了民事虛假訴訟發展態勢。
3.加強檢察監督是法院對虛假訴訟審判監督乏力的有力補充
多年來,對民事虛假訴訟的規制主要由人民法院通過審判監督的方式實現,然而,隨著經濟快速發展,法院對民事虛假訴訟的審判監督則顯得相對乏力,甚至存在缺位的狀態。法院作為審判機關,直接接觸民事虛假訴訟案件,本身應具有發現問題和進行規制具有天然的優勢;但是,法院對民事訴訟案件實施立案、審理、執行相分離,在辦理真實訴訟案件具有優越性,然而在發現、審核中存在扯皮現象,檢察機關的檢察監督不能缺位,是法院審判監督的有力補充。
二、民事虛假訴訟難以遏制的原因
民事虛假訴訟作為一種特殊的惡意訴訟行為,近年來呈多發態勢,難以遏制,經過對臥龍區檢察院辦理的10件民事虛假訴訟案件歸納、分析、梳理,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民事虛假訴訟具有較強的隱蔽性
民事虛假訴訟的行為人以“當事人”名義出現,具有合法的外衣,以提起訴訟的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因此具有較強的隱蔽性。民事訴訟中,當事人的請求權、質證權、申請鑒定去、辯論權等容易被合法外衣所掩蓋,如果不采取調查核實很難發現。臥龍區檢察院辦理的7件涉及“小產權房”系列虛假訴訟案,當事人虛構債權債務關系,起訴至法院,然后雙方在法院主持下達成調解協議,進而以房抵債,通過執行程序,使“小產權房”取得了房管部門核發的房產證,法院也一直沒有發現,做出了不公正的裁判。臥龍區院充分利用調查核實權,深入調查案件債權債務的真實性和抵債房屋所有權是否完備合法,最終發現事實真相,終于使7起嚴重損害國家利益的虛假訴訟露出本來面目。
(二)部分法官枉法裁判
在民事訴訟中,法官對程序推進具有主導作用,在證據采信、事實認定、實體裁判等方面,具有較大的自由裁量權,個別法官出于一己私利,貪贓枉法,使一些虛假訴訟順利過關。臥龍區檢察院在審查某保險合同糾紛一案時發現,當地法院法官符某主辦此案時,收受原告代理人賄賂后,不正確履行職責,沒有查明黃某丈夫李某某在已診斷患病的情況下,隱瞞患病事實,和代辦員訂立攻守同盟,合謀欺騙保險公司的事實,判決保險公司給付黃某保險金20萬元。嚴重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
(三)法院對民事虛假訴訟行為人處罰不到位
《民事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對于虛假訴訟,應當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法院沒有主動履行對行為人采取處罰措施,使行為人違法代價太小甚至不用付出代價,這也是一些人敢于炮制虛假訴訟的因素之一。幾年來,臥龍區法院沒有對主動對一起民事虛假訴訟行為人進行處罰,僅2013年在臥龍區檢察院的監督下,對5位法官因辦理“小產權房”虛假訴訟案把關不嚴、履職不到位,進行了黨政紀處分。
三、調查核實權在民事虛假訴訟檢察監督中的運用初探
新民訴法第二百一十條規定:人民檢察院因履行法律監督職責提出檢察建議或者抗訴的需要,可以向當事人或者案外人調查核實有關情況,從法律層面賦予了民行部門調查核實權。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布的《人民檢察院民事訴訟監督規則(試行)》第三節調查核實,規定了調查核實的范圍、情形、措施、程序等,為調查核實權的應用進行了初步規制。
要遏制民事虛假訴訟,加強檢察監督,必須運用調查核實權。根據近年來臥龍區檢察院辦理的民事虛假訴訟案件,進行整理、歸納、分析,提出檢察機關運用調查核實權在發現查處虛假訴訟中的調查范圍、對象及方法。
(一)調查核實權對民事訴訟程序性問題調查
只有程序公正,才能實現實體公正,程序公正是實現實體公正的前提,因此,首先要調查核實訴訟程序。一是調查核實審判組織。主要對合議庭組成人員合法性、審判資格,獨任審判要符合簡易程序等進行調查核實。二是調查核實庭審程序。主要調查出庭人員是否符合法律規定,是否驗證身份,應當回避的有沒有回避,當事人的陳述權與答辯權是否受到惡意限制等庭審程序。
(二)調查核實權對實體性問題的調查
主要是對事實的認定,所謂虛假訴訟,其涉訴事實必然是虛假的。應當著重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分析當事人的陳述。虛假訴訟中原被告雙方對案件事實的各自陳述主要存在兩種情形:第一種情形是完全沒有爭議或是對次要邊緣問題有異議。被告對原告訴稱的事實(如借貸、買賣等)完全不予否認,表示認可,往往以經濟困難無力清償債務等原因作為抗辯理由。此類情形多見諸于調解結案案件。第二種情形是當事人根本不知情或僅僅是知道。代理人或者是案外人為了達到自己的利益,假借當事人名義炮制假的借款糾紛,然后找代理人打官司。二是對證據真偽的調查。證據是證明(案件)事實的依據,虛假訴訟的特點就是用偽造、變造的證據來證明一件虛假的事實。對證據真偽性的調查直指虛假訴訟核心問題:關于真實性審查。虛假訴訟中的雙方當事人由于相互串通,其所提供證據就表面來看非常難以斷定真偽。對此,應通過“場景再現”與“信息查詢”相結合的調查方式進行甄別。所謂“場景再現”,是指通過詢問當事人或者相關證人,由其陳述證據形成經過的細節性問題,如合同簽訂地點、款項來源、支付方式甚至現場情景等要素,要點是越細越好;“信息查詢”則是對涉案人的房產、車輛、工商、銀行等信息進行查詢,根據查詢結果結合細節問題判斷證據真偽。關于關聯性審查,即證據與證明事實是否存在內在聯系。對這種證據的甄別,只能從關聯性入手,重點調查證據材料是否與本案相關,該證據材料是否系他事產生,即證據材料的真實產生環境、真實用途等,同時結合對當事人的詢問及其他調查手段等綜合判斷。
(三)調查核實權對關涉人員的調查
一是對訴訟參與人的調查。這里的訴訟參與人是指除了審判人員之外的其他參與法庭訴訟的人員,最主要的是雙方當事人及其代理人以及案外人、證人等。一般來講,凡惡意串通炮制虛假訴訟,雙方當事人之間均存在特殊關系,或為親情,或為友情,或為利益,這種特殊關系的存在,往往成為查處虛假訴訟的突破口。此外的證人、案外人等其他訴訟參與人,多也基于相同的理由參與到虛假訴訟中。因此,對訴訟參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調查了解,是排除發現虛假訴訟的重要方式。值得一提的是,在虛假訴訟調查過程中,證人、案外人等其他訴訟參與人的立場相對于當事人雙方來說,往往并不堅定,思想工作也更容易做通,是調查工作的重要突破口。二是對審判人員的調查。審判人員包括審理案件的法官和法庭記錄人員,其中起到關鍵性作用的是辦案法官。由于法官地位的特殊性和在一件民事訴訟案件中所起的決定性作用,使得一部分意志不堅定的法官禁不住利益誘惑,被當事人拉下水,成為當事人謀求非法利益、褻瀆司法尊嚴的工具。不可否認,這類現象在虛假訴訟案件中并不少見。
(四)民事虛假訴訟調查核實的手段
根據2013年頒布的《人民檢察院民事訴訟監督規則試行全文(試行)》的相關規定,當出現在下列情形時,檢察機關可以行使調查核實權:一是民事判決、裁定、調解書可能存在法律規定需要監督的情形,僅通過閱卷及審查現有材料難以認定的;二是民事審判程序中審判人員可能存在違法行為的;三是民事執行活動可能存在違法情形的等等。在具體措施上,檢察機關可以通過查詢、調取、復制相關證據材料,詢問當事人或案外人,咨詢專業人員、相關部門或者行業協會等專門問題的意見等方式行使調查核實權。因此,檢察機關在行使調查取證權時,應注重調查手段和方式要和程序違法的程度和實體違法的程度相適應原則,根據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調查手段,做到既不過度干涉,又能查明真相。
[參考文獻]
[1]張正安.調查權不同于偵查權,慎用[N].檢察日報,2013-2-6.
[2]吳喆.民事檢察制度的三個新發展[N].檢察日報,2012-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