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義亮 劉強 張小鵬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和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犯罪手段也開始朝著科技化、團伙化的趨勢發展,犯罪嫌疑人的反偵察能力逐漸提升,所以在刑事犯罪現場,嫌疑人借助于帶手套等途徑隱匿犯罪證據的情況非常普遍,指紋在犯罪現場的遺留逐漸減少,因此對現場足跡的檢驗技術就變得更加重要。本文結合筆者實際工作研究,分析了犯罪現場足跡檢驗技術方法。
關鍵詞:現場足跡;痕跡檢驗;技術方法
中圖分類號:D918.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6)32-0182-01
作者簡介:劉義亮(1985-),甘肅蘭州人,本科,甘肅省蘭州市公安局城關分局刑警大隊,助理工程師,從事刑事科學技術工作,研究方向:痕跡檢驗;劉強,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公安局刑警大隊;張小鵬,甘肅省蘭州市公安局城關分局刑警大隊。
足跡檢驗技術屬于一種專門的科學活動,指的是應用足跡檢驗學的基本原理與技術方法,按照刑事犯罪現場嫌疑人遺留足跡所體現出的基本特征,對犯罪嫌疑人足跡(如赤腳印、鞋子、襪等樣本)實施檢驗,論證并根據事實得出相關結論,即是認定同一或者否定同一的結論。因為足跡具有一些固有的特征,在刑事犯罪偵查過程中也逐漸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現場足跡檢驗技術在刑偵工作中的作用
(一)澄清事實
在進行刑事案件的偵破工作中,必須要處理好的首要問題便是發生的事件是否構成犯罪,是否應當立案。例如說有人員死亡的案件,必須要確定屬于他殺、自殺還是意外事件,借助于對現場遺留足跡的檢驗鑒定,能夠判斷是死者的、第三人的或者多人的,若排除死者足跡之外還有其他人,我們便能夠有證據判斷其是否屬于他殺。另外結合現場足跡,還能夠給案件的偵破提供一個大概的范圍和方向,而若現場中只有死者一人的足跡,也能夠為自殺后意外提供證據。
(二)提供線索
在刑事案件現場分析中,借助于對現場遺留足跡的分析,能夠對犯罪嫌疑人的性別、年齡、身高、體重以及職業等進行初步的判斷,給刑事偵破工作提供一個輪廓和方向。比如說內蒙古烏海市某區2012年所發生的一起入室搶劫殺人案之中,借助于對犯罪現場的勘查工作,獲得帶血的足跡數枚,憑借對血足跡的分析和鑒定,對比足跡大小以及鞋底花紋,所得到的結論是一人所留,同時也得到嫌疑人可能是男性的重要線索,得到犯罪嫌疑人的身高、體重范圍,為案件偵破提供方向[1]。
(三)證實犯罪
犯罪現場痕跡物證在對犯罪證實方面所發揮出的作用非常大,若在犯罪現場中提取的足跡和嫌疑人足跡相同,便能夠將其當作是證據。另外結合犯罪現場提取到的足跡和嫌疑人的足跡實施對比檢驗,能夠作為人身認定或者鞋襪認定,給刑偵破案帶來參考。
二、現場足跡檢驗技術方法
(一)分析足跡的形成條件
現場足跡一般是犯罪嫌疑人在現場來去的線路中所遺留的,不僅要充分結合現場足跡自身的實際特征,同時還應當對現場足跡形成所需要的環境條件進行利用,應當著重對犯罪足跡形成過程中的動作特征、心理狀態予以分析,實際作案過程中嫌疑人鞋子的類型、質地以及足跡所在承痕體的表面形態和其他痕跡之間的關系,根據這些內容才能夠了解足跡步法特征和相關變化,清楚的了解作嫌疑人的步法特點,為刻畫嫌疑人打下基礎。
(二)分析作案人的偽裝
犯罪嫌疑人進行偽裝的方式往往是換穿鞋、穿專用鞋、在鞋襪上套上其他物品、變化自己的行走姿勢等。對于上述這些偽裝所留下的足跡,必須要偏向于對足跡壓力面以及鞋底磨損面之間的匹配度進行鑒定。若鞋子不合腳,壓力面與磨損面會出現脫節的情況,成年人在行走動力定型的控制之下,嫌疑人所遺留的足跡中肯定能夠體現出一些固有的步法特征。
(三)利用足跡直接認定作案人
犯罪現場中如果存在赤腳足跡則必須要強調赤腳形狀和步法特點的綜合利用。赤腳足跡一般來說常見于南方地區,近年來在北方的部分案件中也發現了赤腳作案的情況。針對這種足跡,應當抓住內外沿形態、腳趾排列關系、拇趾節以及掌前沿等,同時根據足跡區域內的步態特點,比如說受力角、著力點以及壓力面,從而幫助我們更好的認定嫌疑人。
(四)足跡綜合分析進行追蹤
對于可以實施步法追蹤的犯罪現場,我們在了解嫌疑人足跡的基本特征(如形象和步法)之后,嫌疑人逃竄過程中即便是通過換鞋、更改步法等方式來躲避偵查,我們都能夠借助于綜合分析的途徑掌控嫌疑人的足跡,不會受到假象的迷惑。
(五)足跡中微量物質的利用
現場足跡特別是平面足跡,通常來說都帶有一定的微量物質,比如說灰塵、油漆、瀝青以及血污等。按照微量位置在足跡中的分布狀態我們可以推斷得到足跡的壓力面。借助于對微量物質具體性質的分析,可以確定犯罪現場足跡是否屬于嫌疑人,可以判斷嫌疑人的所到之處[2]。
三、結語
綜上所述,足跡檢驗檢定結論屬于相對獨立的證據形式,也是鑒定人按照同一認定的理論,借助于痕跡學的基本檢驗方法,對犯罪現場足跡和犯罪嫌疑人的足跡樣本實施檢驗、測量、對比并按照其特征認定或者否定結論。但我們不能夠將足跡鑒定結論絕對化,排除其他證據,唯有將其和其他相關證據聯系起來,才是正確的態度。
[參考文獻]
[1]徐炳強.足跡檢驗在犯罪現場的應用[J].科技視界,2016,01:291.
[2]潘立翊,張連文.現場足跡檢驗技術在偵查破案中的綜合應用[J].法制與社會,2015,15: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