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源 李強
摘要:環境問題不僅是重大經濟問題,也是重大的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公眾參與環境保護問題是現階段我國環境治理的基本要求,環保事業的發展也離不開公眾的廣泛參與。在基于社會調查的數據上,從當前的環境保護公眾參與機制的框架下,指出環境保護公眾參與機制中出現的問題和缺失,進而提出構建公眾參與環境保護建設機制的建議。
關鍵詞:環境保護;公眾參與;環境決策
中圖分類號:D922.6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6)32-0210-02
作者簡介:王鑫源(1996-),女,漢族,臨沂大學法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環境法學;李強(1981-),男,漢族,碩士研究生,臨沂大學法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環境法學、勞動法學。
一、調查的目的和意義
近年來,臨沂市工業轉型發展迅速,與此同時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其中,尤具代表性的是工業大氣污染,主要表現為頻現的霧霾天氣。調查的目的和意義在于環境治理實踐的根本落實,發動廣大群眾群策群力,有效促進環境保護建設,有利于公眾環境權益的根本實現,實現公眾對環境保護的知情權、監督權和參與權。
二、當前我國環境保護的公眾參與機制現狀
(一)初步實施階段
2003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第五條規定:國家鼓勵有關單位、專家和公眾以適當方式參與環境影響評價。2006年3月18日施行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第一份正式制度規范——《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暫行辦法》。
(二)實施階段
2008年,為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獲取政府信息,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多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和《環境信息公開辦法(試行)》正式生效。為進一步加大環境影響評價(以下簡稱環評)信息公開力度,推進環評公眾參與,維護公眾對環境保護的知情權、監督權與參與權等環境權益。
(三)完善階段
我國于2014年1月1日起實施《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政府信息公開指南》(試行)。并于2015年12月發布《國務院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對進一步保障公眾在環境保護中的權益,發揮政府信息對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和經濟社會活動的起到了重要的服務作用。
2015年頒布的決策中,堅持以人為本,尊重和保障公眾的環境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積極構建全民參與環境保護的社會行動體系,廣泛動員社會力量,為推動環境質量全面改善,共同建設美麗中國而奮斗。”確立了加強宣傳動員、推進環境信息公開、暢通公眾表達及訴求渠道、完善法律法規、加大對環保社會組織的扶持力度等五項任務。確立了五個重點領域:大力推進環境法規和政策制定的公眾參與、大力推進環境決策的公眾參與、建立健全專家論證會制度、大力推進環境監督的公眾參與、大力推進環境影響評價的公眾參與、大力推進環境宣傳教育的公眾參與。
三、目前地方環境保護中公眾參與機制存在的問題
(一)公眾參與環境保護意識不夠強烈
1.公眾的環境知識欠缺
本次問卷調查主要覆蓋了有關當前居住地的環境問題現狀、公民的環境權利問題、當前城市和農村的污染重點以及對上述問題采取的對策。從調查問卷來看,有相當大的一部分人認為當前污染的重點在大氣污染和水體污染,對于其他污染則理解不多,其中對污染的來源有80%以上的公民認為是工業污染和汽車尾氣污染,有90%以上的公民不知道對環境保護參與的渠道,也沒參與過環保,另外對我國剛剛頒布的新《環境保護法》也沒有聽說過,10%以下公民不知道我國環境日是哪一天。總體來看公眾參與環境保護建設的途徑以及方式仍有所欠缺,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具體實踐存在障礙。
2.參與程度和方式不足,民間環保團體缺失
當公眾自身受到環境侵害時,大多數公民沒有想到用法律武器維權,一大部分人選擇選擇了到環保局投訴,少部分人選擇忍氣吞身,很少一部分人選擇提起環境訴訟。我們也在這個項目中進行了調查,但是結果卻令人失望。其次,調查過程中,我們設置了這樣也設置了一些問題“您知道當地的環保機構么?如果您知道請您寫下來”。我們得到的結果是空白的,也有的寫了一個中華環保聯合會,但是總的來講還是對環保組織根本就不知道。
(二)現行規定參與的太窄,而且范圍低,不利于環保
現行法律對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內容和方式未作明確規定,過于原則化、在具體操作上存在許多障礙,公眾參與的范圍極窄。例如《環境影響評價法》只規定了對規劃和建設項目實施了公眾參與,這表明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程度限于項目建設和項目規劃,不利于環保。
(三)政府信息公開不透明
公眾廣泛了解決策的過程、內容和結論,并且為公眾參與提供了詳細的時間、方式和過程,而在我國的政府信息公開上不具有強制性,公眾對于公開信息的重視程度也不夠,很難真正參與到環境保護建設之中,提出合理的建議,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公眾參與環境保護意識的薄弱。
四、對公眾參與環境保護建設的建議
(一)加強宣傳力度,提高公民的環保意識
參與環境保護的重要主體是公眾,公眾對于環境的重視程度是制度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在這方面,要加強環境問題的宣傳,使公眾認識到環境保護的緊迫性,其中政府學校要發揮應有的作用。
(二)提高地方政府的作用,完善環境公眾參與
現行環境影響評價法有很多地方根本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其實際做法往往是倒批項目建設,不向公眾公布信息,也不征求當地群眾的意見,更甚者不召開聽證會,一旦發生的環境問題再去補手續,其結果是造成公眾問題,這幾年像這樣的公眾事件一再發生,也說明了這個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應該向國外學習,例如(1)可以通過新聞等媒介或著在群眾居住區張貼廣告發布擬建項目的廠址、內容,以使公眾了解建設項目的基本情況,讓公眾知道這個建設項目是干什么;同時當地政府應該發揮主動性,要求企業配合公眾的要求,公眾有權利向政府反映環境實況作為決策依據,嚴格執行關于環境影響評價法的有關規定,充分發揮環境影響說明書和聽政會的積極作用。
(三)鼓勵社會建立環保非政府社會組織
在我國,各方面的社會組織在公眾權益保護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現行民事訴訟法在這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現實情況是有關環保組織太少了,公眾參與環保的方式沒有得到保護,通過建立環保組織,可以發揮他們的積極作用,比如建立環境信息網站、舉辦環境知識講座、開展環保志愿等活動,使為公眾與政府之間搭建良好的溝通平臺;又可以通過建立法律援助小組,為環境的受害者提供法律幫助;定期舉辦法律建議研討會,鼓勵公眾通過各種途徑參與環境立法。通過自我組織、學習和管理在群眾中發揮帶頭作用,將公眾的意見、建議及時反饋給政府,更好的促進政府決策的執行。
(四)完善政府行政信息公開
為完善公眾對環境保護的知情權、監督權和參與權,政府有必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公開,方便公民進行信息查詢。在這方面政府要建立環保網站,及時發揮政府應有的作用,政府的環境網站包含這些信息,包括公共信息和個別信息。
[參考文獻]
[1]張華偉.中國環境保護公眾參與制度之完善[J].河北學刊,2004(2):204-205.
[2]李生效,高靜.綠色議程視角下環境保護公眾參與制度的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吳上進,張蕾.公眾環境意識和參與環境保護現狀的調查報告[J].蘭州學刊,2004(3):195-197.
[4]呂忠梅.環境法新視野[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257.
[5]張瑞論我國環境保護中公眾參與的缺失[J].民主政治,2010.09.
[6]方伶俐,李文芳.中國環境保護公眾參與現狀[Z].問題及對策學理論,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