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民主制度的不斷進步,很多國家已經把生育視為一種基本人權。以女性為視角的生育轉變過程不僅是一個法律問題,更是一個影響人類生存的人權問題。我國全面實施了二胎政策后,女性生育權應得到更好的保障。在本文中,筆者通過對女性生育權的沖突問題來揭示女性所面臨的現實困境,并提出保護對策。關鍵詞:女性生育權;沖突;制度保護中圖分類號:D92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6)32-0236-01作者簡介:關愛麟(1988-),女,滿族,吉林長春人,碩士,長春財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民商法。一、女性生育權的內容生育在人類社會初期既不是權利也不是義務。隨著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生育則演變成婚姻中的法定義務。女性生育權的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生育決定權目前,在為了保證人口容量、優生優育以及兼顧國家政策的情況下,女性可以自主決定生育的數量和性別,這與古代社會中,女性作為生育工具,有很大的反差。同時,在懷孕的過程中,因為很多因素的影響,對于那種有健康疾病的胎兒,女性可以選擇不生育等等。(二)生育知情權生育知情權是指女性對與自身生育相關的信息具有知曉的權利。它是生育權主體行使與生育權有關的其他權利的前提。因為只有權利主體對是否懷孕有了知情權,才能針對此行為做出相應的措施。(三)生育保障權生育保障權指女性在孕期期間,享有國家和社會必須為其提供生育安全保障的權利。主要表現有:1.女性在孕期和哺乳期享有不離婚的權利;2.女性在懷孕、生育、哺乳期間享有延長生育假期的獎勵和其他福利;3.女性享有婚前、孕產期前的保健制度;4.女性在生育過程中享有生育安全權等。二、女性生育權與配偶生育權的沖突女性生育權與配偶生育權是目前生育權沖突的主要體現。孩子是父母愛的結晶,同時也是夫妻婚姻關系中沖突的導火索。案例一:張某,結婚一年后懷孕,但是正趕上升職,與丈夫商議未果,便私自去醫院流產。丈夫認為張某侵犯了自己的生育權,要求和張某離婚,同時請求支付精神損失費3萬元。法院判決二人離婚,駁回了丈夫申請精神損害賠償給的訴訟請求。婚姻法解釋三規定了如果丈夫認為妻子中止懷孕為由請求離婚損害賠償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案例二:李某與吳某結婚3年,吳某的肚子一直沒有動靜。求子心切的李某以為是自己生育能力有問題,準備去醫院做檢查時,吳某終于說出實情。原來她之所以一直沒有懷孕,是因為怕生孩子后影響體形故偷偷采取了避孕措施。后來李某以吳梅侵犯其生育權為由向法院提出離婚。法院經調解無效后,判決解除婚姻關系。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婚姻法解釋(三)》第9條規定,夫妻雙方因是否生育發生糾紛,致使感情確已破裂,一方請求離婚的,人民法院經調解無效,應準予離婚。生育權屬于人權自由的范疇,是雙方就是否生育達成一致的行為,其作為一種選擇權,可以生也可以不生,作為丈夫無權強迫妻子生育,無權干涉妻子的生育權。三、女性生育權與配偶生育權的沖突解決機制生育權是自然人的基本人權,女性在實現自己生育權的道路上經歷了重重困難。我國對于生育權的研究起步相對較晚,因此法律規定并沒有很明確,所以怎么才能讓女性的自然權利上升到法律權利,當權力收到侵害時如何救濟都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一)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確立女性生育的優先保護地位對于女性生育的保護,我國《婚姻法》第三十四條規定:“女方在懷孕期間、分娩后一年內或中止妊娠后六個月內,男方不得提出離婚。女方提出離婚的,不在此限。”由此看來,女性在生育權方面是起主導作用的。我國《婚姻法解釋法(三)》第9條規定:“夫以其擅自中止妊娠侵犯其生育權為由請求損害賠償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它明顯彌補了法律在保護女性生育權上的不足。該條規定在字面意思上確定了對女性生育權的立法態度。它從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每個公民都享有獨立的生育權。即使夫妻雙方基于先前的約定或者后來產生一定的利益矛盾,都不足以影響女性的生育權。(二)積極溝通,協商解決21世紀初是生育權從自然權利逐漸向法律權利過渡的重要階段。女性作為生育行為中的主要載體和義務承擔者,理應受到更多法律上的保護,以達到男女在生育權問題上的實質平等。因此本文通過對女性生育權的內容和沖突解決機制等問題進行法理分析,并得出結論:國家應該通過憲法、民事立法等保護女性生育權的實現;使得女性生育權與配偶生育權的沖突可以得到合理、有效的解決;單身女性的生育權應該得到法律和社會的認可和保護。隨著我國對生育權立法的完善、執法力度的提高、生育權法律知識的普及,我國對女性生育權的保護將走向一個嶄新的階段,使女性的生育權得到切實有效的尊重與保護。[參考文獻][1]王婧.女性生育權的法理分析[D].黑龍江大學,2013.[2]闞凱.非婚同居的法律問題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2.[3]陳慧珍.親子鑒定的倫理分析[D].東南大學,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