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法規則與民法原則是兩個不同的法律概念,但二者又存在著辯證的聯系。民法規則是以民法原則為基礎,民法原則可以作為法院審理案件的法律依據。本文在對民法規則與民法原則內涵加以概述的基礎上,辯證地分析了二者之間的區別與聯系。關鍵詞:民法規則;民法原則;辯證關系中圖分類號:D9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6)32-0243-01作者簡介:顏軍(1964-),男,上海人,甘肅警察職業學院法律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民商法。民法規則與民法原則是法院在審理民事案件是不能忽視的兩種法律要素。二者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對這兩種法律要素的運用恰當與否直接影響到民事立法與案件審理的公正性,因此需要對二者的區別與聯系加以分析,才能保證我國公民的合法權益。一、關于民法規則與民法原則的概述(一)民法規則民法規則是對案件當事人民事行為以及民事行為所構成后果進行具體判斷的根本法律準則,是對某一民事行為具體的判定標準。民法規則起源于民法原則。[1](二)民法原則即民法以及民法的經濟基礎所體現出來的本質及特征,是一種極為抽象的法律精神,是一般民事行為的價值判斷依據。民法原則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具有主觀性,是法律裁判者以法律規則所賦予的判定標準為基礎,通過主觀意識上對民事行為及其所帶來的后果形成一種自我價值判斷,從而將之用于案件的審理中。民法原則一般是在案件出現實質性不公平時使用。二、民法規則與民法原則的聯系(一)從作用上來看,民法規則與民法原則貫穿于民事立法的始終。民法是為了保障公民的基本合法權益不受損害而制定的,而民法的制定,是基于民法原則與民法規則這兩個重要的法律要素。具體說來就是,在法官審理民事案件時,既要堅持民法規則來保障法律的公平性,又要通過民法原則來達到絕大部分群眾共同認可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法律的公信度。(二)從內容上來看,民法規則與民法原則都沒有相關的明文規定,其運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法官個人意志所支配,具有較強的主觀性。因此應當加強對法官法律裁量權的限制,從而保證法律的公平公正,保護人們群眾的根本利益。[2](三)從法律本質來看,民法規則與民法原則都體現著民法精神,是道德建設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法官對民事案件進行審理,對公民的道德行為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能夠幫助公民樹立良好的法律意識以及道德素養。三、民法規則與民法原則的區別(一)從性質上來看,民法規則是貫穿于民法之中的基本準則,是統治階級對民事關系意志的表現形式,是民事立法與案件審理的特定價值判斷標準,同時也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本質要求。民法原則是適用于某一民事案件的一般準則,只對特定法律環節具有指導意義,并不適用于所有的民法案件。(二)從適用范圍來看,民法規則是具體的價值判斷標準,內容充實詳細,適用范圍較廣,能夠應用于較為復雜的民事案件,且法官能夠通過民法原則對案件進行多方位的判斷,可以進一步約束法官的行為。而民法規則由于其對法律標準的界定較為模糊,因此不適用情節復雜的案件,只能在特定的民事糾紛中加以使用,且只能作為法官對民事關系與民事行為判斷的參考依據。(三)從內容上來看,民法規則是構成要素與法律后果判定的基本標準,比民法原則更為具體,是法官進行案件審理的法律依據,對法官的裁定行為構成了客觀上的約束。相對來說,民法原則更為抽象,對構成要素與法律后果都沒有具體的判斷標準,是基于法官自身思想道德狀況、法律素養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進行案件裁定的主觀價值判斷。從這個角度來看,民法規則與民法原則具有一定的對立性。(四)從作用上來看,民法規則對法官的裁定行為具有較強的限制性,能夠保證法官的裁定依據符合法律標準,盡可能地減少因為法官主觀價值判斷而帶來的不公正,避免裁定結果偏離法律軌道。而民法原則對法官的裁定行為的約束性不如民法規則,給了法官相對自由的裁量權力,一旦法官自身價值判斷出了偏差,就很可能導致判決的不公正,違背法律的公平性。由以上觀點可以看出,民法規則是民法中“硬”的部分,是對民事關系、民事主體、民事行為進行有效規范不可缺少的元素,是民法制度得以有效實施的重要保障。而民法原則則是民法制度中“軟”的部分,是通過(法官)內在價值觀對案件結果產生影響,因此可以彌補民法規則的缺陷性,避免僵化固定的法律體系導致的判決不公,使民法更好地發揮其作用,維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四、結語民法規則與民法原則既有著性質、適用范圍、內容、作用以及使用標準上的不同,又存在著辯證的聯系,是民事立法與民事案件審理中不可或缺的兩個重要法律要素。民法原則是民法規則的起源與基礎,這是導致其存在區別的最根本的因素。[參考文獻][1]崔建遠.論民法原則與民法規則之間的關系[J].江漢論壇,2014,02:28-32.[2]陳海棠.簡析民法原則與民法規則的關系[J].才智,2015,24:26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