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佳晨 桂丹 祖希梓
摘要:打車軟件是新出現的一種“互聯網+運輸運營”的服務平臺,順應信息化發展的世界潮流。打車平臺打開網絡約車服務市場的同時,也衍生出一系列法律糾紛。為此,僅以某打車為例將打車平臺的法律責任作為探討主題。某出行平臺的運營模式大致分為四種:專車模式、快車模式、順風車模式、出租車模式。根據四種模式的差異比較,又將該打車平臺的運營種類分為兩種:一是僅向乘客提供打車信息匹配服務;二是提供打車信息匹配服務及參與車輛運營服務行為。通過上述模式的分析,比較不同類型的打車模式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并在此基礎上劃分責任主體與責任邊界,發揮法律定紛止爭的作用,為維護廣大乘客合法權益及新興網絡服務平臺的健康發展提供法律指引。關鍵詞:打車平臺;模式;責任認定;維權中圖分類號:D9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6)32-0244-01作者簡介:袁佳晨(1995-),女,漢族,遼寧撫順人,遼寧工程技術大學法學本科在讀。一、第三方打車平臺的興起背景及現狀第三方打車平臺的興起就是網絡對“行”的深刻影響,極大方便了市民的日常出行。但是,在合法的營運車輛與私家車之間,出現了一片法律空白區域。在此我們僅以某打車軟件為例進行探討。具體案例如下:劉某在某出行平臺注冊利用閑暇時接單運營,期間汽車發生交通事故致車嚴重損毀。劉某要求保險公司賠償,保險公司以其車輛從事營運為由拒絕理賠。劉某因此訴至法院卻以敗訴告終,法院給出的理由是其改變了車輛的運營性質,超出其投保范圍。根據《保險法》第52條:“在合同有效期內,保險的標的的危險程度顯著增加的,被保險人應當按照合同約定及時通知保險人,保險人可以按照合同約定增加保險費或者解除合同?!眲⒛乘阶詫⑺郊臆囉糜谳d客且沒有通知保險公司人員,對于保險公司來說不僅要對車主承擔風險還要額外承擔打車人的風險。這一行為致使保險標的之危險程度在一定程度上顯著增加。據此可知現行法律規定的責任承擔主體是有一定的限制條件的,根據改軟件經營模式的不同,交通事故的責任劃分也應該區別對待。二、運營類型分類(一)向乘客提供打車信息服務2014年,全國第一輛被叫停的某專車在沈陽市出現,隨后上海、南京、山東省淄博市陸續出現被叫停的該公司專車。我認為可以結合我國《道路運輸條例》第八條和第九條之規定論證某打車是否為非法經營行為。某出行軟件通過信息平臺為車主和乘客提供信息交換服務,由此發生了叫車軟件、車主、乘客三方較為復雜的合同關系。其中可以確定的是乘客使用軟件就必然產生租車合同,當該車沒有出租營業資質時就發生了非法經營行為。所以該軟件打車是否非法經營不能一概而論,而是結合車輛、車主、出租車公司三方關系認定。由此也產生了通過叫車平臺上不同種類的車如何確定賠償責任的問題。1.某軟件出租車:乘客乘坐某軟件出租車造成交通事故的,出租車公司進行承擔責任。2.某軟件快車:乘客乘坐某軟件快車發生交通事故的,駕駛員和乘客承擔責任適用過錯責任原則。3.某軟件順風車:某軟件順風車乘客乘坐順風車發生交通事故的,按交通事故侵權糾紛,駕駛員和乘客承擔責任適用過錯責任原則。若第三人過錯則由第三人承擔過錯責任;若駕駛人或乘客過錯則適用“過失相抵原則”以其交通事故所負責任大小區分賠償責任;若共同責任則可以通過雙方自由簽訂協議的方式約定責任承擔大小。因為該軟件平臺在以上出租、快車、順風車這三種模式中,并沒有參與經營和抽取提成,僅僅扮演著提供信息匹配服務的角色。且私家車車主占有乘客支付的全部車費。所以該軟件平臺不應承擔賠償責任。(二)提供打車信息匹配服務及參與車輛運營服務某軟件專車:就目前來說,這一模式為某軟件打車唯一通過抽成取得利潤的模式。責任承擔者涉及該軟件平臺、汽車租賃公司、勞務派遣公司和司機四個方面。其中汽車租賃公司、勞務派遣公司和司機存在過錯的情況下對乘客承擔連帶責任。根據某軟件打車“專車使用條款”解釋,乘客與專車車主形成汽車租賃關系。由于乘客此時扮演承租人的角色,若汽車租賃公司無過錯則承擔車輛損傷責任。乘客與勞務服務公司之間為勞務服務關系,即乘客屬于勞務派遣公司的雇方。當出現駕駛員對第三方損害無過錯的情況,那么乘客對第三方和駕駛員承擔責任。隨著第三方叫車平臺的興起,司機前往載客過程中或載客過程中發生交通事故所引發的賠償責任,因受害主體的不同、法律關系的不同或難以定性,需要通過準確的法律適用或法律完善予以解決?;诰W絡叫車服務缺乏法律保障的現狀,立法、執法機關應當考慮在鼓勵保護這一新興事物的同時,加大平臺的責任、保護乘客和車主的合法權益。[參考文獻][1]李冬新.滴滴打車的營銷策略與發展對策研究[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徐靜,王同舟.滴滴打車出事故由誰負責[N].經濟參考報,2016-3-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