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明清商業與帝制體系關系論綱

2016-11-14 23:00:14趙軼峰
古代文明 2016年4期

提 要:明清時期商業總體趨于發達,構成社會經濟生活的基本內容和社會體制的重要基礎,其合法性、正當性、必要性皆為社會體制與文化所承認。帝制體系在明清商業發展中逐漸調適,由一定程度的限制,轉為放任,甚至鼓勵,直到實現與商業繁榮之間相互需求、支撐的結構,國家參與商業的程度也趨于加深。帝制體系與商業繁榮間的基本契合,提供了明清商業一定程度發展的條件,擴展了國家財政收入來源,也強化了帝制體制的經濟基礎。明清商人也在這種環境中與帝制體系交融,呈現為紳、商、地主三位一體的精英人群,構成社會支配階層演變的一個側面。此種契合關系的另一面,是商業較大幅度地被納入帝制體系控制范圍,市場經濟難以充分自由地演變,商人也在此環境中異化為帝制體系的社會基礎。明清商業與帝制體制契合發展的復雜局面,與一般所說的早期資本主義在經濟上雖有若干相似處,但總體上并未進入同一社會演變軌道。

關鍵詞:明清;商業;帝制體系;帝制農商社會

DOI: 10.16758/j.cnki.1004-9371.2016.04.007

明中葉以后,商業呈現繁榮發展態勢,相關研究頗為可觀。同一時期,帝制權力體系雖然經歷王朝統治更迭,但基本統治功能長久持續,在康雍乾時期出現“盛世”,其間皇權統治與官僚政治基本架構甚至出現強化局面,此點大致為學界公認。設若前述兩點各自構成基本事實,二者之間關系,即明清時代——這里主要指明初至鴉片戰爭之前時期——的商業與帝制國家體系之間的關系,就成為必須深入考察但卻未經透徹討論的問題。

國內外學術界的大量研究,或顯或隱地把明清商業發展視為明清時代中國的既有社會體制、形態——無論將之稱為“封建社會”與否——向某種具有“現代”意味的社會體制、形態演變的主要動能——無論是否采用“資本主義萌芽”這一概念。然而很有可能,明清商業在發展中與帝制體系融通,形成了一種相互契合的格局。否則,為什么在明中葉商業呈現發達狀態約100多年之后,會出現一個為時一個多世紀的帝制體系強化與商業繼續發展并存的康雍乾盛世呢?可能,明清時代商業的發展,在具有一些沖擊、溶蝕既有社會制度、關系的作用之外,在總體上也具有強化帝制體系的作用。如果是這樣,明清時代商業發展必須與帝制體系功能狀態結合起來考察,才可能顯示出其真實的社會與歷史含義。進而,如果明清時代的商業已經包含了一些現代性要素,這種要素也會因為與帝制體系的契合關系具有了別種前景與功能。楔入了商業“現代性”的帝制體系不可能是完全抑制商業的,國家權力會介入商業,商業也會滲透到國家權力體系,社會精英的群體內涵會發生改變,從而衍生出一種保持帝制結構同時又包容商業發展空間的帝制農商社會。

整個問題需要通過大量實證考察來做出肯定的判斷。學術界對相關的許多史事,已經做出比較扎實的研究,亦有一些實證性研究尚待深入、細化。本文盡量將學術界相關研究與前面提出的基本問題相互印證,梳理出所涉基本事實和問題系列的范圍,對尚未澄清而于本題具有重要性的論題做出嘗試性說明,并盡量提出關于前述基本問題的嘗試性解釋框架,以為今后具體考察及綜合分析的基礎。

一、商業是帝制體系的內在組成部分

明清時代商業發展與帝制體系強固長期并存的現象提示,商業與帝制體系可以實現長期共生關系,商業發達實現的社會財富增殖,也可以成為帝制體系強化與延續的基礎。這種現象本身是顯而易見的,但其背后的歷史邏輯,其所以如此的原理,可能觸及關于商業特性的慣常理解,還需要重新揣摩。

商業從交換關系基礎上發展而來。人類社會一旦出現社會分工,交換關系就可能發生。交換關系常態化就可能成為社會經濟結構中的一個專門化的領域,從而出現商業,從事該領域活動的人就可能成為商人。因而從邏輯上說,商業是人類文明早期就可能發生的現象,并不構成與農業基礎或農業文明對立的社會成分。從歷史經驗的角度看,無論中國還是西方,都在古典文明形成之前就發生了商業。中國商代與周代前期,似乎商業與商人受到政府控制,所謂“工商食官”,其程度如何,是否在官府控制之外沒有民間商業與商人,尚待澄清,但商業在該時代肯定已經成為經濟體系中的一個門類。結合當時貨幣流通的大致情況,和對外部貿易的跡象看,絕不能排除商業存在于政府控制之外的可能?;谏讨軙r期已經存在的商業、貨幣流通基礎,春秋戰國時代的商業已經肯定地成為中華文明共同體經濟系統中的重要門類,商人已經被列為上層貴族以下“士農工商”四個主要社會人群之一,不僅已經存在臨淄之類較大規模的都市市場,而且各政權體系之間的貿易已經經常化、規模化,多種貨幣流通,并出現了陶朱公、玄高、呂不韋、巴寡婦清之類并不歸屬于官營資本系統的大商人。在帝制時代之前,中國經濟就已經不再是一個純然的農業“自然”經濟體系。即使農本原則不斷被統治者強調,但商業的必要性已經明顯體現在社會經濟結構之中。這其實意味著,大規模的農業文明系統內部,不可能沒有商業。

春秋戰國數百年的社會變遷,以王制變為帝制收場,其背后的結構性因由中,應該包括商業貿易發展對更大市場體系訴求的因素。因而,秦統一之后,立即推行車同軌、統一度量衡與貨幣之類政策,其主要目的是便于實現大空間國家控制。但此類舉措,在強化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同時,改善了全國交通系統,為大規模物流和商貿活動提供便利。帝制體系既便利了商業系統的發達,也需要商業實現懋遷有無,乃至增加財政收入,甚至需要商業來潤滑文化的整體性。這種結構性需求的力量,超過地方勢力為保持割據或半割據利益而維系地方壁壘而做的努力,所以地方性的旨在與外部隔絕的經濟政策,總是難以持久。帝制體系的突出特征是集中行使的權力。權力集中必然帶來人口集中,大量集中的人口一般會帶動城市形成。帝制時代的城鎮,雖然常與行政設治、軍事駐扎有關,但一旦人口聚集,便有商業興起。所以帝制時代的一個突出現象,是都市的繁榮。都市不能自給自足,必須依賴鄉村,也必須依賴市場,呈現城市與鄉村互補、國家與社會相需的結構關系。抵至帝制時代后期,由地方集市及遠近貿易推動而至繁榮的純粹商業性城鎮比例大增,但并不獨立于帝制體系之外。

帝制體系既建立在農業經濟基礎之上,也建立在商業基礎之上。兩者的比例,肯定是農業為主,商業為輔,但商業所占比例呈現波浪式上升趨勢。尤其是明中期以后,海外貿易在國際化航路開通之后呈現快速增長趨勢,商業發展就取得了一種全球性背景,超出前代的范圍、規模。帝制國家盡量將之納入自己的管控范圍,其間既有壓制,也有推動,要在能夠從中汲取利益,其統治的基礎也因而更大程度上超過農業經濟而著落在農商綜合結構上。

二、對明清時代國家商業政策的基本判斷

商業既為帝制體系必要的基礎之一,又是一種比農業帶來更多社會流動性因而增加社會控制成本的經濟成分,控制商業就成為帝制國家政治考量中一個不斷帶來困擾的話題。通帝制時代,始終存在“重本抑末”、“重農抑商”的言論和政策表現。然而,歷代政府商業政策雖然不同,但如果把《史記·平準書》、《史記·貨殖列傳》,與后來歷代“正史”的“食貨志”排比起來,看不到根除商業的政策,政府總體而言是商業發展的受益者,也沒有一個政權是商業發展所顛覆的。從演變的趨勢看,政府對于商業的控制,大體由嚴格轉向寬松;政府對商業的依賴性,大體趨于提高;商人的地位,大體由特殊受限制人群向普通庶民轉變,至明清時期,甚至一定程度地與士紳混合;商業活動的時間與空間限制,趨于消亡。

明清時代農業依然是社會經濟的第一基礎,農業人口依然是帝制國家統治的基本對象,所以“重農抑商”的言論與政策表現都依然存在,在某些特定語境下甚至表達得很激烈。但是“農商皆本”的言論已經表達得很清晰,并且愈來愈成為朝野共識;“利商”、“惠商”而非“抑商”,成為國家政策的基調。如明朝大學士張居正指出:“商通有無,農力本穡,商不得通有無以利農則農病,農不得力本穡以資商則商病。故商農之勢常若權衡。”1王守仁說:“古者四民異業而同道,其盡心焉,一也。士以修治,農以具養,工以利器,商以通貨。各就其資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業焉,以求盡其心。其歸要在于有益于生人之道,則一而已?!?此類言論在明中葉以后,比比皆是。

明朝初年,曾頒布一系列與商業相關的政策,其中有被誤讀為抑制商業政策者。如洪武十八年(1385年),朱元璋曾諭戶部:“朕思足食在于禁末作,足衣在于禁華靡。爾宜申明天下庶民各守其業,不許游食。”3明代“游食”,并不等于經商,“庶民各守其業”包括商人繼續經商,并非禁止人民經商。其他如初入商業需有一定規模的資本,坐賈需在營業地占籍等政策,都是從穩定社會成員職業、地域性征,從而穩定社會秩序角度出發的政策,具有抑制商業的實際作用,但并非以抑制商業為最終目標。其次,明初商稅并不沉重,大致三十稅一,同時對軍民婚喪嫁娶喪祭所用物品及舟車絲布之類免稅。明中期以后,商稅名目增多,收稅機構增設,稅率也有所提高。不過,萬歷中期礦監稅使四出,盤剝商民現象,是出自皇權濫用,并不體現明代基本政策,所以遭到朝野一致反對,并在萬歷帝死去后立即終止,故在將萬歷皇帝派出礦監稅使作為明朝抑商證據的時候,要注意其復雜性。通明一代,商稅趨于由輕到重,但商稅總額與社會商業總規模相比,仍然處于較低水平。而且,萬歷初將“一條鞭法”推行全國,賦稅負擔更大程度地落實在土地上面,使得一些富商大賈以“無田而免差”,規避大量賦稅負擔。

陳支平、林楓認為,“明代商業稅制已基本實現了對不同商業領域、不同商品流通環節的全方位監管?!?他們以明萬歷時期數字為中心,綜合明代鹽茶稅、市舶稅、狹義商稅即鹽茶、市舶以外的國內商品通過稅與營業稅進行統計,判定每年鹽稅250萬兩,茶稅10余萬兩,市舶稅4萬兩,通過稅60萬兩,營業稅20萬兩,總額約344萬兩。當時夏秋兩稅年收入折合銀兩計算大約為22217358兩,農業稅以兩稅為主,但尚有其他,商稅在政府稅收總額中所占比例不到15%。而且,商稅中計入的鹽茶稅為專賣收入,狹義商稅所占比例更小得多。清朝穩定以后,海關等收入大幅度增加,年商業稅收在19世紀末達到5750萬兩上下,相當于萬歷商稅收入的16.7倍。1

相對于商業規模,明代商業稅率偏低而非偏高。這種情況,一方面表示明朝政府財稅觀念仍然盤桓在農本經驗之中,沒有調整明白;另一方面表示明朝政府并無意于通過高稅收壓制商業,使之難以發展。清朝人口大幅度增加,商業規模也較明代更為龐大,而且朝廷隨著商業稅收增加而日益看重商業稅收在政府財政中的地位,相應管理制度也從渙散僅取其大意轉向精細嚴格。

明清外貿政策,曾經多受詬病,被一些學者視為“閉關鎖國”。然而近年大量研究表明,此種認識,夸大了該時期的封閉性。綜合官方、民間、海路、陸路貿易趨勢,并考慮到明清時代前所未有的全球貿易對中外經濟往來的影響,應視為“有限開放”更為貼切。2

三、白銀貨幣與金融體系缺失

商品經濟以貨幣為價值尺度和流通媒介。帝制國家控制商業的手段,除了超經濟強制性的法規——如界定商人社會地位、戶籍及壟斷個別生產與交換部門等之外,最重要的手段是稅收政策、貨幣政策和金融體制。中國帝制時代大多數時期,政府控制貨幣的制作、發行、各幣種比價。政府對貨幣的一般控制,包括統一貨幣和控制貨幣供給量,對于維系市場秩序關系甚巨。這是帝制體系與商業長期共生的基礎之一。但貨幣既被政府權力牽系,更由經濟本身左右。即使集權專制的政府,也不能完全控制貨幣運行。一般說來,商品經濟愈發達,貨幣運行控制的復雜性愈高;市場開放性愈強,政府對貨幣的控制力愈弱。明代以前,銅錢、紙幣、白銀皆已經作為貨幣使用,但相關的理論皆不甚透徹,很大程度上處于經驗的水平。明前期參酌前代經驗和政府需求,試圖以完全由政府發行的紙鈔作為主幣,以銅錢為輔幣運行,通過貨幣較大程度地控制社會財富。此種企圖,盤剝社會的幅度過大,遭遇市場和社會抵抗。各種訴求博弈的結果,出現白銀為主幣、銅錢為輔幣,伴隨政府強行保持的少量紙鈔有限法償的局面。政府在貨幣流通領域地位的弱化,實際上部分消解了政府對商品經濟的強控制,擴大了市場本身的自由度。稍后,大量域外白銀進入中國,逐漸成為主要流通貨幣。3

貴金屬貨幣一般比銅幣能夠支撐更活躍的商品經濟。但是明代的白銀貨幣不是政府發行的,而是以銀塊的形態作為流通貨幣進入市場,所以,白銀在發揮價值尺度和流通媒介的同時,通過擺脫政府鑄造與發行過程,嚴重瓦解了帝制國家對商品市場的控制力。這其實是明代商品貨幣經濟長足發展但明朝統治并沒有從中汲取到巨大效益的主要原因。明朝政府難以通過貨幣發行調控貨幣供給、物價,更難以運用通貨膨脹手段實現借貸或者隱性收取社會財富,增加財政收入的手段主要是增稅,或者通過赤裸裸的掠奪,于是明朝迅速徹底失去社會支持。4明朝后期的財政危機,乃至明朝的崩潰,與此關系甚大。5中國帝制國家體系通過各種中央集權機制實現社會控制,然而在明中期市場經濟大幅度滲透到社會各個領域的當口,政府失去了調控市場的最重要手段,因而也就失去了操控社會財富的一個重要手段。所以明朝的瓦解,是雪崩式的。當時試圖挽救明朝統治的士大夫絞盡腦汁,不惜犧牲生命,但既沒有看到問題的癥結,實際上也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手段。

貨幣發行、流通、回籠是最基本的金融運行內容,如果此種運行擴展到信貸、資本融聚、投資,就能構成功能比較充分的金融體系。發達的金融體系是發達的商品市場經濟必備的經濟結構條件。明代后期,個別地區出現了票號,但局限在個別商戶的信用匯兌活動,資本融匯的功能尚未展開,遠沒有覆蓋全國,與貨幣發行、流通、回籠的關系更為遙遠。發達的金融體制需要一種普遍的法律秩序來保障,而提供和保障法律秩序的是國家,對于以中央集權為基本特征的帝制體系而言,更是如此。明代國家,未能掌握主要貨幣的發行權和流通控制,也就不具備金融運行的能力,但又受到貨幣、金融狀態的重大影響。明代貨幣、金融體制功能狀態,滯后于商品市場本身的發展。從這一角度說,明代后期的帝制體系不僅遠不具備現代國家的功能,而且與社會經濟處于深刻的矛盾狀態。

清代前期依然保持稱量白銀主幣,銅錢輔幣體系,并沒有發行紙鈔,國家對社會經濟的控制似乎平穩,晚明夢魘般的財政危機也在清朝的秩序重組過程中逐漸化解。此間關節何在,迄今未見透徹說明。嘗試思考這一問題,至少需要考慮到以下因素。首先,國家財政狀況與特定政府關聯,清朝雖然接繼了明朝的統治地位,但作為一個曾經與明朝并存的政權,清朝從明體系外部控制明朝權力體系,并非完全從明朝體制內部生長出來,這使得清朝并未完整繼承明朝的財政,而是重建財政。其次,清初財政實際處于戰時體制,承平時期合法政府維系社會均衡及財稅負擔合理性的種種掣肘對于剛剛入關,揮軍南下的清軍說來并不重要,可以采用掠奪、強征的手段滿足需求而將其社會后果留待政權抵定之后再加處理,戰利品成為主要收入來源。第三,清朝版圖擴大,人口大幅度增加,財政收入來源也有所擴展。第四,明朝中央財政收入最大支出是北邊軍費,此項開支在清代已經消失。第五,清初在晚明臨時加派基礎上開征賦稅,雖有所蠲免,但并沒有恢復加派前的賦稅標準,而社會渴望秩序,造反的社會能量已經在晚明農民反叛中釋放,較高賦稅額度在社會秩序重組過程中被社會承接下來。第六,清朝將商業稅收體制精細化,商業稅收大幅度增加。第七,社會穩定之后,生產水平和社會財富總量提高。第八,造成明朝政府維系東南沿海防衛主要開支,并造成抗倭援朝戰爭巨大開支的倭寇消沉,日本進入閉關鎖國狀態。第九,清前期政府行政能力高于晚明政府。

這些情況,與可能尚未納入考慮視野的其他因素一起,足以使清朝不至于落入晚明政府財政危機的泥潭,但并不意味著清朝對于貨幣、金融體制實現了根本不同于明朝的掌控機制。清代作為主幣的白銀依然是稱量形態,民間金融業的萌芽比明代明顯,但依然沒有覆蓋社會經濟體系,與流通貨幣若即若離,政府信譽與普遍社會信譽也沒有成為其運行基礎。這種問題在清前期因為政府賦稅收入總量的大幅度增加而沒有威脅清朝統治。但到19世紀以后,使用稱量白銀為主幣而沒有主權貨幣的體制就成為現實的大問題,成為西方殖民勢力瓦解中國經濟系統的一個便于操控的杠桿。不發達的金融體制也為外國銀行進入中國提供了一個軟肋。

如上從金融貨幣角度觀察,表明明清時代帝制體系雖有專制性政治權力,具有對社會的巨大統治功能,能夠為商品經濟提供一般性秩序環境,但是卻不能隨心所欲地左右社會經濟,也沒有完全順應商品經濟進一步發展的訴求,且與商品經濟發展在若干領域形成具有矛盾性的關系格局。

四、權力與市場——政府的商業參與

如前所述,明清時代的帝制體系對商業依賴性趨于增強。這促使帝制國家通過多種渠道參與商業,以求實現較為有效的控制,并從中盡量獲取較大收益。帝制國家從來不是商業活動的袖手旁觀者,也沒有僅僅充當維持秩序和收取賦稅者的角色,而是在提供商業一般秩序環境的同時盡量將商業納入帝制權力控制架構,在控制中盡量實現政府、皇室及權貴階層利益最大化。帝制國家最大規模的商業介入在食鹽領域。明清兩朝都繼承更早時期已經形成的傳統,壟斷食鹽生產與銷售。鹽是自然物,食鹽是人類生產的產品,又是生活必須品,其生產局限于若干特殊自然環境區域,絕大多數人口無法用“自給自足”的方式獲取食鹽,必須通過市場來滿足食鹽需求。所以,食鹽本來是最易于市場化的產品,是市場發展的一個助力。同時,食鹽具有產地有限、易于控制的特點,任何勢力控制了食鹽產銷,就控制了大量社會財富,同時可能借此強化社會控制。明朝不僅嚴格控制食鹽產銷,而且連食鹽生產者——灶戶或稱亭戶也嚴格控制起來,以特殊戶籍使之世代承襲,以官產、官收與特許商人運輸、指定區域銷售方式經營。明朝甚至把食鹽壟斷作為一個工具,來實現西北邊地開發和軍事防御的手段。明中晚期以后,朝廷對食鹽產銷的控制增加了一些靈活性,實行綱法,但食鹽產銷仍在朝廷掌控之中,并構成政府財政收入中一項重要收入。清代重建食鹽專賣制度,主要通過控制鹽產量、銷售地、銷售量、特許銷售的方式運行,食鹽的市場化程度提高,但政府的總體控制依然穩固。帝制國家在以超經濟方式控制鹽業基礎上,操控食鹽的市場運行,其重要手段之一,是與特許鹽商合作。此類商人從政府包買食鹽運銷特權,通過分享政府壟斷權益獲取巨額商業利潤,同時把食鹽營銷收入的一部分提供給政府作為財政收入。從食鹽產銷角度看,明清政府與大商人群體是利益相關者、合作者。明清時代資本最雄厚,在市場經濟中獲利最大的商人其實正是此類與帝制國家合作的鹽商。明代勢力最大的徽商、晉商都涉足食鹽銷售。1清代的大商人也以特許鹽商及行商為最凸顯,皆以與帝制國家合作為基礎。這些商人與政府的合作瓦解,其顯赫地位也就消融于無形了。

鹽業以外,帝制國家直接控制的還有對邊緣區域的茶馬貿易。茶在內地供應充足,且雖為人民生活重要消費品,但不是必需品,在周邊游牧民族生活區域則是生活必需品,因而成為帝制國家調控與周邊游牧民族關系的一個杠桿。馬是明朝需要從邊疆區域補充輸入的軍用品,要用以茶為主的多種內地產品與邊疆區域交換獲得。政府對茶馬貿易實行壟斷,同時利用壟斷權調動、利用商人參與來落實政府的茶馬貿易政策,其間國家與商人的合作關系,與在食鹽領域的格局異曲同工。

明代牙行主要是民間商人,經營商業中介和停居存儲或者包購分銷業務。此類商人在清代依然存在,同時因為海外貿易規模擴展和指定口岸外貿體制及貿易必須通過行商處理的制度,促使一批外貿商行利用與帝制國家體制的合作關系而優先發展。此類商人擁有政府專門委托的涉外貿易處置權,半官半私,體現出更明顯的帝制國家與商人合作的精神。在所有官商合作事務中,官永遠處于主導地位,從而明清時期商業領域的很大一部分,其實處于政府控制之下。其間自然會發生諸多官府或官員盤剝商人的情況,但權力與商人合作的基本結構并不因此而改變。

明清政府還控制部分生產機構,如官辦鐵冶所、官營織造局、御窯、官資礦業等等,皇室和政府建筑工程大量招商運行,大批皇室與政府物資采購僉派或招募商人運行。這些都是帝制國家與商人、商品市場常態化聯系的機制。

明清政府皆會向商人出賣一些功名、政治權益甚至官職,以調動商人向政府輸送所需的資源,一般稱為捐納。明代捐納主要在特殊情況下實行,清代捐納則常態化。這實際上構成了商人與帝制國家之間的一種交換性紐帶關系,也構成帝制國家卷入市場的一個途徑。

此外,明清貴族、官僚大量涉足商業及與市場交換關聯的農業生產。明朝建立之后不久,政府即涉足建立塌房,為往來客商存儲發賣貨物提供便利,借以管理商業秩序,并從中牟利。后來出現官店、皇店。中間雖有整飭,但迄于明末,并未消除。2清代皇室、貴族、官府資本商業運營比明代更為發達。

由于存在前述種種情況,審視明清經濟結構的時候,不應將帝制體系與商業、市場、商人做兩元對立觀,更不可以為二者之間為簡單的此消彼長關系,二者盤根錯節,構成明清商業秩序環境、商業特性、國家功能,以及社會形態演進前景的復雜結構性基礎。

五、商業制度環境與商人社會空間

明初制定的《大明律》對商人服飾做出限制性規定,其中肯定包含壓制商人炫耀財富的含義。明代后世皇帝不能更改祖制,并未刪除該項法規,但實踐中并不嚴格推行。清代沿用明朝基本法律,在其基礎上另制種種則例,作為法律行使。其中,乾隆二十六年至四十一年(1761—1776年)間編制的《欽定戶部則例》涉及商事尤多。明清時代,商人不得穿著綢緞綾羅之類條款,一直存在于法律文本之中。但是,《大明律》中許多條款在明中期以后就已經不再構成社會行為法則。明中葉迄于清末,商人服飾實際上毫無限制,炫耀奢華反而是常見的現象。有學者對明代商人的法權地位進行總體考察,認為商人在法律體系和司法實踐中地位歸屬于庶民,并非處于被歧視或被排斥地位。1清朝對商業于帝制統治關系之重要性的了解超過明朝,商人與權貴關聯也更為深切,商人法權地位更非低于庶民。

明清兩代政府皆曾推行大量旨在維系平穩市場秩序的政策。如皆規定牙行評估物價必須公允,如明初規定有“凡買賣諸物,兩不和同,而把持行市,專取其利,及販鬻之徒通同牙行,共為奸計,賣物以賤為貴,買物以貴為賤者,杖八十?!?清順治八年(1651年)上諭吏部:“榷關之設,國家藉以通商,非以困商。關稅原有定額,差一司官已足,何故濫差多人?”令各關只設官一員,添設者悉行裁去。3康熙五年(1666年),令各地將應征商稅額數刊于直省商賈往來關口孔道木榜,“遍行曉諭”,防止官員自行加征。4雍正時期曾對這些政策再加重申。其后歷朝也曾屢次申明對官吏敲詐商人的懲罰措施。5商業交換領域發生糾紛,民間自行調解不成,一般要訴諸司法解決。明清政府承認商人合伙經營的權利及商人在民間融資的權利,這是明清時代諸多資本雄厚的商幫存在與發展的制度環境。明清政府也承認商人為商業經營目的而結為社團的合法性。從明中晚期開始出現商業性會所,到清代大批商業、手工業會所發展起來,其制度環境大致保持一致。6

明清政府權力在維系比較平穩的商業運行秩序同時,也會發生干擾商業的作用。其突出表現,包括官資本直接進入商業構成特權經營造成的市場不公平競爭,政府對食鹽等生活必需品的嚴格控制,政府對礦業很長時期的壟斷,政府對外貿過于嚴格的管控,稅收標準公平性的欠缺,以及權力腐敗造成的官吏對商人的敲詐與盤剝。所有這些,都沒有使得明清時代商品經濟窒息,但市場也從來沒有能夠獲得完全依照經濟規律運行的環境,沒有達到普遍公平的境況。在這種制度環境下,明清已然存在的商業契約精神,始終受到權勢原則的擠壓,并未成為支配商業運行的普遍價值體系。

除了明朝初年一段短暫時期以外,明清時代商人的社會活動是基本自由的,商人身份的改變也取決于商人本身,而非為超經濟權力所固定。基于帝制體系構成商業發展的一個恒定的強大權力架構,以及商人身份相對自由的屬性,明清富有商人普遍傾向于借助財富力量融入士紳階層。結果出現商人上層與士紳上層合流,商人家庭普遍謀求成員入仕以實現權力與財富兼得、以權力保障財富的傾向,并保持著對土地經營的興趣,這又造成紳、商、地主三位一體的社會人群。清初人屈大均描述稱,廣東地方“民之賈十三,而官之賈十七……民賈于官,官復賈于民,官與賈固無別也,賈與官亦復無別。無官不賈,且又無賈而不官,民畏官亦復畏賈。畏官者,以其官而賈也。畏賈者,以其賈而官也?!?沉浸在與權勢與財富融通的社會環境中,明清時期商人,并沒有表達出獨立的政治訴求。適應帝制體系而不是改造帝制體制,是他們的基本選擇。

明中葉以后,商業總體趨于發達,不僅構成社會經濟生活的基本內容和社會體制的重要基礎,而且其合法性、正當性、必要性皆為社會體制與文化所承認。帝制體系在明清商業發展中,逐漸調適,由一定程度的限制,轉為放任,甚至鼓勵,直到實現與商業繁榮之間相互需求、支撐的結構。明清帝制國家始終參與商業,其程度趨于加深。帝制體系與商業繁榮之間的基本契合,提供了明清商業一定程度發展的條件,擴展了帝制國家財政收入的來源。商業稅收無論絕對數額還是在整個政府財稅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都趨于增加,因而強化了帝制體制的經濟基礎。明清商人也在這種環境中演化,與帝制體系交融,呈現出紳商地主三位一體的精英人群,構成社會支配階層演變的一個側面。然而,此種契合關系的另一面,則是商業較大幅度地被納入帝制國家體系控制范圍,使得市場經濟難以充分自由地演變,商人也在此環境中異化為帝制體系的社會基礎。明清時代這種商業與帝制體制契合發展的復雜局面,與一般所說的早期資本主義體系雖有若干相似處,但并未進入同一軌道。

1 張居正:《張太岳集》卷8,《贈水部周漢浦榷竣還朝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99頁。

2 王守仁:《王陽明全集》卷25,《節庵方公墓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941頁。

3《明太祖實錄》卷175,洪武十八年九月戊子,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

4 陳支平、林楓:《明代萬歷前期的商業稅制與稅額》,《明清論叢》(第一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第396—413頁。

1 陳支平、林楓:《明代萬歷前期的商業稅制與稅額》,《明清論叢》(第一輯),第396—413頁。

2 參看趙軼峰:《論明代中國的有限開放性》,《四川大學學報》,2014年第4期;趙軼峰:《清前期的有限開放——以貿易關系為中心》,《故宮博物院院刊》,2015年第6期。

3 關于明代白銀輸入及其作為貨幣行用的情況,參看萬明:《明代白銀貨幣化的初步考察》,《中國經濟史研究》,2003年第2期;萬明:《明代白銀貨幣化與明朝興衰》,載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編:《明史研究論叢》第六輯,合肥:黃山書社,2004年,第395—413頁;萬明:《中國的“白銀時代”與國家轉型》,《讀書》,2016年第4期。

4 參看趙軼峰:《明代白銀貨幣稱量形態對國家—社會關系的含義》,《史學月刊》,2014年第7期。

5 參看趙軼峰:《論明末財政危機》,東北師范大學1984年碩士學位論文,載趙軼峰:《明代的變遷》,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第232—277頁。

1 參看范金民:《明代地域商幫的興起》,《中國經濟史研究》,2006年第3期。

2 參看鄭克晟:《明代的官店、權貴私店和皇店》,載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編:《明史研究論叢》,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73—184頁;韓大成:《明代的官店與皇店》,《故宮博物院院刊》,1985年第4期。

1 參看常文相:《明代商人的法權地位》,《古代文明》,2013年第4期。

2 劉惟謙等:《大明律》卷10,《戶律·市廛·把持行市》,《續修四庫全書》第86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84頁。

3《世祖章皇帝圣訓》卷5,順治八年閏二月乙卯,《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1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136頁。

4《欽定皇朝文獻通考》卷26,《征榷考》,《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3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512頁。

5 參看張海英:《明中葉以后“士商滲透”的制度環境——以政府的政策變化為視角》,《中國經濟史研究》,2005年第4期。

6 參看邱澎生:《商人團體與社會變遷:清代蘇州的會館公所與商會》,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按該文雖然以“清代”為題,但研究內容包括明代會館。

1 屈大均:《廣東新語》卷9,《事語·貪吏》,載歐初、王貴忱主編:《屈大均全集》,第4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第277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另类一区| 久热这里只有精品6| 亚洲成年人网| 日本不卡在线| 色噜噜狠狠狠综合曰曰曰| 欧美一级高清免费a| 在线国产毛片| 欧美精品在线看|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第一av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 又粗又大又爽又紧免费视频| 在线播放精品一区二区啪视频 |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网| 亚洲无码电影| 好紧太爽了视频免费无码| 午夜不卡视频| 美女潮喷出白浆在线观看视频| 在线综合亚洲欧美网站| 亚洲视屏在线观看| 试看120秒男女啪啪免费| 毛片在线看网站| 国产视频资源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视频福利资源站| 伊人无码视屏| 91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97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日韩经典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毛片| 日韩免费毛片视频| 91娇喘视频| 免费一级毛片完整版在线看| 999国内精品视频免费|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一区| 欧美一级黄色影院| 看国产毛片| 日韩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 国产一在线观看| 丰满的少妇人妻无码区| 久一在线视频| 97人人做人人爽香蕉精品| 青青青亚洲精品国产| 青青青草国产|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高清无码久久| 欧美日韩久久综合| 欧美日韩理论| 国产不卡国语在线| 手机永久AV在线播放| 日韩A∨精品日韩精品无码| 伊在人亚洲香蕉精品播放| 色婷婷啪啪| 91成人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一级在线| 国产成人一二三| 国产成人区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国产在线一区| 无码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国产综合精选| 71pao成人国产永久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五月天高清| 凹凸国产熟女精品视频| 红杏AV在线无码| 思思热精品在线8| 99热这里只有免费国产精品 | 亚洲区一区| 国产精品午夜电影|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全裸无码专区| 久操线在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一区| 国内毛片视频| 日韩AV无码一区| 国产主播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 国产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 人禽伦免费交视频网页播放| 夜精品a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午夜天堂网页| 伊人精品视频免费在线|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多人| 亚洲国语自产一区第二页| 国产va免费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