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昕
青海省海西州結合實際創新發展綠色生態產業—枸杞產業,探索出的從“治沙”到“減貧”,再到創造生態財富的成功模式,成為中國沙漠生態治理的典范,為中國的荒漠化治理帶了個好頭,也讓人們重新認識沙漠、利用沙漠,把沙漠變綠洲的夢想變成現實。
土地沙化是中國當前面臨的最為嚴重的生態問題之一,也是中國生態建設的重點和難點。土地沙化不僅惡化生態環境,導致沙區貧困,而且吞噬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發展空間,阻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給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造成了極大危害。預防土地沙化,加快沙化土地的治理步伐,盡快遏制沙化土地不斷擴展,已成為沙區改善生態、確保民生的重中之重。
2016年9月24—26日,2016中國·海西防沙治沙與綠色生態產業發展研討會(中國治沙暨沙業學會聯席會)暨柴達木枸杞國際展銷會在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召開。通過參觀考察和討論交流,與會專家對海西州近年來防沙治沙與沙產業融合發展的生態實踐給予充分肯定,認為海西州結合實際創新發展綠色生態產業—枸杞產業,探索出的從“治沙”到“減貧”,再到創造生態財富的成功模式,成為中國沙漠生態治理的典范,為中國的荒漠化治理帶了個好頭,也讓人們重新認識沙漠、利用沙漠,把沙漠變綠洲的夢想變成現實。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自治州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區域面積32萬平方公里,占全省區域面積的44.4%,全州沙化土地總面積占全省沙化土地總面積的76%,占全州國土面積的29.6%。近年來,海西州把“既要金山銀山,更要青山綠水”作為立州之根本的第一要務來抓,在科學制定防沙治沙專項規劃的基礎上,致力于“宜封則封、宜造則造、封造結合、工程固沙與生物措施相結合、生態產業與綠色發展相結合”的生態建設體系,正確處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在植樹造林、封山育林的同時,把柴達木枸杞種植業作為防沙固沙、實現農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產業,以特色產業引領治沙新模式,全面推進綠色海西建設。
柴達木地處世界“四大超凈區”之一的青藏高原腹地,屬高原大陸性氣候,干旱少雨,空氣干燥,日照豐富,晝夜溫差大,地表水、地下水資源較為豐富。如此自然條件,非常有利于枸杞的生長及有機物質、有效成分的形成和積累。再加上柴達木地區的耕地土質為灰棕漠土,屬多砂壤,其所含的PH值及氨、磷、鉀、有機質,均是枸杞種植的最優生產區之一。而此處的氣候寒冷、干燥,也確保了枸杞發生病蟲害的可能性遠遠低于國內其他產區。加上枸杞產地遠離工廠,大氣、水源和土壤基本無污染,非常適宜有機枸杞的生產。
正是得益于這樣的氣候和地理條件,柴達木的枸杞自然而然便具備了優良的品質,粒大、肉厚、籽少、色鮮,其商用品質、有效成分、營養價值等多項指標均高于國內其他產區。近年來,州委、州政府大力發展綠色生態產業,逐步推進擴大高寒地區枸杞連片的種植基地和以梭梭接種肉蓯蓉示范推廣為主的沙產業。
目前,海西州柴達木枸杞種植面積已達50萬畝,其中已建成有機枸杞標準化基地2個,種植生態枸杞林7萬畝,通過歐美認證有機枸杞出口基地規模達3萬畝,制定地方標準2個,建成生產線30余條,系列產品達到50余種,已形成種植管理、產品加工、技術研發、產品銷售的產業體系,成為全國第二大產區和第七批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年產枸杞6萬噸,綜合產值達到60億元人民幣;年均出口量穩定在800—900噸之間,創匯1079.4萬美元。從事枸杞種植及加工的企業、專業合作社、個體承包戶達1400余家,輻射帶動農戶8361戶,戶均可增加收入6000元。全州枸杞種植園區采摘務工人員達7萬人,實現枸杞勞務收入5億元以上。全州肉蓯蓉種植面積已達近1萬畝,取得突破性進展。同時,海西州還積極引導各養殖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發展枸杞林下產業,2015年全州養殖枸杞羊2.03萬只、枸杞雞7.2萬羽,生產枸杞蜜140余噸,實現林上林下同步發展的產業格局。
通過發展枸杞及中藏藥材等生態產業,提高了防沙治沙的經濟效益,增加了農牧民收入。基本形成了點、線、面結合,帶、片、網配套,結構合理、生態穩定、經濟高效的綠洲生態防護屏障和產業體系。
小小枸杞讓如今的海西州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使昔日的荒漠變成了綠洲,村民們還靠種植枸杞真正走上了富裕之路,也讓海西州找到了一條實現防沙治沙與產業富民相結合的有效途徑。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原副主席、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沙漠化分部高級顧問、中國防治沙漠化高級專家組專家劉恕表示,作為錢學森提出的第六次產業革命內容的沙產業,實質就是在荒漠戈壁的不毛之地上,創造出農工貿為一體的大農業型產業,其基本特征就是用辯證思維認識沙漠戈壁的自然地理特征,運用現代技術推動產業化和循環經濟發展,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提高人類福祉。海西州發展枸杞產業實際上就是踐行錢學森先生提出的第六次產業革命內容,并取得豐碩成果,為中國防沙治沙與綠色生態產業發展起到了示范引領作用。
記者在2016中國·海西防沙治沙與綠色生態產業發展研討會(中國治沙暨沙業學會聯席會)上還了解到,海西州通過科技引領,大力推廣林業新技術,建立荒漠造林、抗旱造林等科技推廣示范點,形成了州、縣、鄉三級林業技術推廣體系。全州通過人工造林種草、封山育林(草)、公益林營造及工程固沙等,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積130余萬畝,重點管護公益林面積達2000余萬畝,森林覆蓋率達3.5%。同時,針對青藏鐵路、315國道德令哈段地處流動沙前沿的實際,通過人工植樹、設置網圍欄等,加強道路沿線綠色通道工程建設,不僅保證了運輸安全,道路兩側的綠色長廊還成為青藏沙漠高原的一道靚麗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