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江漢區常青五路29號,緊鄰漢口火車站,有一座鬧中取靜的所在——有著65年辦學歷史的武漢市委黨校坐落于此。
這里,鍛造了一座黨性熔爐。高舉“黨校姓黨”大旗,武漢市委黨校不斷創新理論教育的內容、方式和方法,著力增強領導干部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努力造就具有鐵一般信仰、鐵一般信念、鐵一般紀律、鐵一般擔當的“四鐵”干部隊伍。
突出主責主業主課
今年9月,武漢市委黨校秋季學期開學。翻閱4個班次的課程安排,盡管各有側重,但黨的理論教育和黨性教育課程無一例外成為各班次“主角”。
這并非巧合:去年以來,武漢市委黨校黨的理論教育和黨性教育課時量占總課時的比例已達到80.7%。
牢記“黨校姓黨”原則,武漢市委黨校始終堅持把抓好黨的理論教育和黨性教育作為主責主業主課。市委黨校還探索開發了“六個一”模塊的黨性教育特色體系,即“一堂黨史教育課、一堂廉政黨課、一場英模座談會、一次法治教育現場課、一次讀書交流活動、一次民主生活會”,并每周舉行學員“黨日活動”,通過豐富生動的教學形式,確保理想信念在領導干部中入腦入心。
特色“自選動作”破解培訓“通病”
2014年,武漢地方債問題因為一篇內容偏頗的境外媒體報道,一時成為各方關注熱點。“武漢債,怎么看,怎么辦?”——圍繞這一案例,市委黨校學員班共同展開研討,研討成果被武漢市直有關部門采用。
這種案例教學法,在該校已推行數年。黨校堅持“兩帶”(學員帶著問題來、帶著成果走)制度,要求每名學員至少帶一個自己實際工作中的案例來到黨校,通過潛心研討為案例尋求解決方案,大部分學員結業時交出的“個人作業”都被其單位在實際工作中采用。去年下半年,該校匯聚三期市管干部進修班學員的優秀案例,編輯出版案例匯編教材《創新與思考——武漢市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案例選編》,被中組部作為“全國干部教育培訓好教材”向全國推介。
培訓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夠,是多年來困擾黨校教學工作的“通病”。武漢市委黨校突出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不斷創新施行了案例教學法、“微行動學習法”、現場教學法等,實現學而用、學而行。
目前,武漢市委黨校已在中共五大會址紀念館、武漢市民之家、武漢開發區先進制造業示范園區等地,分兩批建立了18個校外教學基地。
以鐵的學風學紀鍛造“四鐵”干部
今年市委黨校秋季學期第七期市管干部理論教育和黨性教育進修班,在學員孫步月的包中,每天都放著一本《學員手冊》,中紀委針對干部教育培訓出臺的“25不”禁令等內容,小冊子都圖文并茂地進行了梳理說明。“我經常拿出來翻一翻,以免自己不小心踩了‘紅線。”
這本《學員手冊》,黨校學員們入學報到時人手一冊。學風嚴謹與否,側面體現著全面從嚴治黨的成效,市委黨校將從嚴治校、從嚴治教、從嚴治學貫穿于學員管理的全過程,以鐵的學風學紀鍛造“四鐵”干部。
嚴字當頭,貫穿始終:嚴格廉潔自律,每名學員簽訂《黨校學員廉潔自律紀律承諾書》;嚴格請銷假制度;嚴格考核制度;嚴格管理不留盲點。學校派出學風巡查工作專班,定期不定期檢查學員食堂就餐、在校住宿、車輛駐校、學習研討等關鍵環節的情況。
如今的武漢市委黨校,校風、教風、學風煥然一新。有學員如此評價:“這是一所名副其實的紅色學府!”
(武漢市委組織部、市委黨校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