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忠新
歌曲《花山歌謠》與《多情花山妹》異曲同工之妙
●唐忠新
歌曲《花山歌謠》與《多情花山妹》是廣西創作歌曲中描述花山風土人情的代表性作品。兩首作品在創作手法上有著諸多的相似之處,也具備各自獨特的藝術之美。通過分析這兩首描述花山的創作歌曲的異曲同工之妙,感悟藝術的創作必須深根于民族的山水土壤之中,方能凸現地域和民族的特色。
歌曲;《花山歌謠》;《多情花山妹》;藝術特色
歌曲《花山歌謠》與《多情花山妹》是廣西創作歌曲中描述花山①花山、花山巖壁畫是廣西著名的自然人文景觀,位于廣西崇左西南的寧明、龍州等地。在高山深壑之間的崖壁上,壯侗語族的先民——駱越民族,用神奇的方式勾勒了震撼人心的巖壁畫。風土人情的代表作品,收錄在傅磬先生主編的《八桂歌典》中。《花山歌謠》是由里白、唐力作詞,唐力作曲的一首以男聲獨唱形式的創作歌曲,而《多情的花山妹》是由陳超作詞,左江月作曲的女聲獨唱歌曲。這兩位作曲家都是廣西著名的作曲家,其中作曲家唐力,廣西桂林恭城人,一級作曲,中國音協會員,廣西音協理事,創作委員會主任。主要代表作品有歌曲:北部灣三部曲《北部灣情歌》《北部灣戀歌》《三娘灣》;親情三部曲《阿爸阿媽》《阿媽的手》《爹娘》;民族歌曲《戴花竹帽的多情妹》《回家過節》《蝴蝶歌》;全國廉政合唱歌曲《瓦西里》等;為影視《那年秋天》和20集電視連續劇《女進修生》以及現代壯劇《天上戀曲》作曲。《多情花山妹》的作曲家左江月則既是作曲家,也是男高音歌唱家,尤其擅長于歌曲的創作。本文選取這兩首描述花山的創作歌曲,分析其異曲同工的精妙,感悟藝術的創作必須深根于民族的山水土壤之中,才能凸現地域和民族的特色。
歌曲《花山歌謠》與《多情花山妹》兩首作品雖然演唱聲部不同,但他們的創作手法上卻有著諸多的相似之處。
首先,在創作手法上,兩部作品都采用了由其他聲部伴唱引入的方式,其中《花山歌謠》采用的是高腔女獨伴唱引入,而《多情的花山妹》則是采用男高音合唱引唱。
其次,在襯詞運用上都充分展示了廣西本土的地方特色,《花山歌謠》中采用了“”“咯喂”“”等襯詞。《多情花山妹》中則引用了“依呀”“呢嘛嘞”“依啊呢呀嘞依呀嘞”等詞。
第三,兩首作品的主題音調都非常簡單明了,瑯瑯上口,主題材料都來自于廣西少數民族音調。《花山歌謠》使用了“”為主題音調;《多情花山妹》則采用的是“”為主題音調。
第四,在兩部作品中,都有一個長的具有廣西特色音調的樂句在作品中起到貫穿作品的作用,使作品的廣西韻味得以充分體現,這種特色不僅像蒙古族長調一樣具有地方的特色,更是在句法上,使兩首音樂作品的主題音調的短句形式與其形成長短的對比。《花山歌謠》中的特色長句出現在作品的間奏。在《多情花山妹》中,則出現在兩個樂段之間的連接句,在歌詞方面則采用具有典型的壯語“襯詞”:


第五,兩部作品在音區的使用上也采取了相同的形式:兩部作品第一樂段的旋律都在相對較低的音區上進行,而第二樂段則都在高聲區上演唱,見下圖:
《花山歌謠》中
《多情花山妹》中:

歌曲《花山歌謠》與《多情花山妹》兩首作品創作手法上雖有著諸多的相似之處,但是它們也具備各自獨特的藝術美。
首先,兩首作品表現的思想情感和美學特征是不同的。《花山歌謠》從花山的花花、果果再到花山的姑娘、小伙,它既是對花山迷人風景的客觀描繪,也體現了花山人對他鄉客人的盛情相邀,壯族人民好客的豪情在這首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示。在花山這片神奇的土地,不論是優美的自然景觀,還是多情好客的人文關懷,都不得不讓人流連忘返,產生無限的遐想。《多情花山妹》描繪了能歌善舞的黑衣壯姑娘,美麗而善良,聰慧且勤勞。因為歌曲表達內涵的不同,因此兩首歌曲在演唱形式上、演唱聲部是不同的。
從兩首作品音樂的調性與曲式結構方面來看:《花山歌謠》采用五聲徵調式寫成,作品的結構上可分為引子(前奏加伴唱部分)+獨唱二樂段[A(8小節)+B(7小節)]+間奏(6小節)+長尾聲。B樂段有到羽調式的調性游離過程。《多情花山妹》則采用了帶特性偏音b7加清角音的七聲宮調式寫成,句法結構更規整些,即用引子(12小節)+第一樂段(8小節)+間奏(6小節)+第二樂段,調性上雖然單一,但由于加入了黑衣壯族色彩的襯詞唱腔,從而在簡練中體現出濃郁的地方特色。
《花山歌謠》結構上,引子部分過后的伴唱,即為主題音調的開始(1+1+3),獨唱開始后的8小節,即為4+4的句法結構,后4小節則是前4小節的變化重復,而后4小節又可分為一問一答式的“2+2”形式,“2中”又可分為“1+1”的問答形式。其后則是高腔式的“2+2”的連接句,再次盛情的相邀:最后的長尾聲:以男聲伴唱演唱主題音調,而獨唱聲部是唱副歌形式結束全曲。
《多情花山妹》的特色是:以男聲二聲部重唱開始,伴隨著壯族襯詞“依哎,呢嘛嘞”音調上帶有“b7”偏音的七聲宮調式開始,規整的8小節樂段,在第一樂段中,音樂語匯非常簡單,在第一、二、三小節分別以“1、3、5”音開始,在第三小節,由于節奏的變化使其為第四小節的半終止作了準備。在第五小節重復了第一小節。第六小節則轉到了下屬和弦上,第七小節則又進入主和弦,第八小節由屬進行到主結束第一樂段。這個樂段雖然用民族音調寫成,但在邏輯上卻有大小調體系中典型的功能和聲式的布局。第二樂段與第一樂段之間,通過一個長樂句的壯族襯詞音調進行銜接,第二樂段音樂語匯更加簡潔,就是主三和弦的三個音(1、3、5)在音高與節奏上的變化與轉換,商音“2”只在這一樂段中出現了四次,且是不得不出現的地方。當然,這一樂段在音樂的情緒上比第一樂段更加熱烈,音調上更加高亢,速度上加快一倍,在音高上,這一樂段幾乎都在小字二組的中高聲區之上進行。
從歌曲的韻味與色彩方面來看,《花山歌謠》可采用更原汁原味的原生態伴唱,而獨唱部分則可采用民族加通俗的男聲演唱。獨唱第一樂段可用柔聲的敘述方式來演唱,第二樂段則可結合民族式的高腔唱法用假聲成分更多的音色演唱。在尾聲部分,男聲獨唱部分仍然保持第二樂段的唱法到結束,而伴唱的男聲部分則可采用通俗男聲音色來唱。《多情花山妹》的演唱音色方面,前面男高音的引唱部分,可采用原生態的合唱音色,充分反映作品的地域特色,同時包括獨唱部分的第一、二樂段的銜接樂句,也可采用這種形式來演唱。作品的其他獨唱部分則仍保持甜美的純民族的演唱色彩來唱。在第一、二樂段的演唱上,由于第一樂段的音區相對偏低,可采用更多真聲的成分,甚至可借鑒一些原生態的演唱方法。到第二樂段時則需用甜美、純凈的純民族的女高音色彩來演唱。
此外,這兩首作品從演唱的角度而言,也許《多情的花山妹》更利于獨唱演員的發揮。但如果從表演的角度來看,或許《花山歌謠》場面顯得更熱烈。
唐忠新,廣西藝術學院音樂教育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