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丹
談博物館整體空間的規劃與運用
——以廣西民族博物館為例
●伍丹
以廣西民族博物館為例,通過從整體外環境布局、主樓內部空間營造、展廳內部功能分區以及博物館內部展示空間重新規劃、空間與功能是否匹配等方面進行研究,談其作為博物館在空間布置和展示空間中的成功與不足。
博物館空間規劃;設計方法;功能分區
民族博物館一直是以展現民族特色為主,以弘揚和展示當地民族燦爛的文化和悠久的歷史為重任。同時也是對外展現本地民族文化活動的窗口,作為一座城市的名片,具有一定的重要意義。在對廣西民族博物館進行一系列的實地考察后,筆者結合博物館內外空間的布置和運用情況來進行分析。
廣西民族博物館(以下簡稱民博)是以研究和展示廣西民族文化為專題的博物館,2006年3 月2日動工,于2008年11月30日竣工,并在2009年5月1日對外開放(見圖1)。廣西民族博物館坐落在廣西首府南寧市青秀山風景區,靠山面水,被青山綠水環繞,整個占地面積約130畝(總用地面積:86666.62m2),整個博物館的主樓建筑面積為28360.6m2,包含30134m2的廣西傳統民居建筑露天展示園。民博的主體建筑外形以代表廣西地域特色的銅鼓以及銅鼓上的花紋構件作為設計元素,屹立在青山腳下,成為這一片區域的標志性建筑物。作為館內展示場所延伸的12個世居民族的代表建筑分別以各民族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為主,沿著館內露天展示園的水池分別坐落在不同區域(見圖2)。其中,以銅鼓為造型的標志性建筑主要采用鋼筋混凝土、鋼材和玻璃,主樓建筑外墻采用石材,大理石、花崗巖等進行鋪砌,在材料選擇上,水藍色的玻璃建筑搭配鵝黃色花崗巖外墻,這一配色使建筑和周圍的自然環境和諧共處,讓建筑主體更容易融入周邊環境中。力求在不破壞周邊環境的前提下,達到生態性與地域文化相統一。

圖1 廣西民族博物館

圖2 廣西民族博物館和露天展示園鳥瞰圖
(一)外環境整體布局
民博在整個場地布局上主要分為展示民族文化的主樓建筑和展示12個世居民族風情的露天展示園兩大部分(見圖3)。在地理位置上,主樓面向邕江、背靠青秀山。露天展示園內有一水池,各民族建筑圍水池而建的同時合理運用地勢高差,將建筑布置得錯落有致。

圖3 廣西民族博物館全景圖

圖4 露天展示園平面圖
在主樓的外圍,設置一條可以環繞整個博物館以及露天展示園的主干道路線(見圖4),主干道寬度為7米,并在露天展示園里設置另一條環繞中心池塘的主干道,道路寬度為4米,可容納4人坐電瓶車。通過這條主干道,可以依次抵達各個少數民族民居,民居依主干道而建,在一定程度上這條路將每個民居串聯起來,讓露天展示園內部交通系統更完整。合理利用這一系統,可以使區域劃分更有秩序性和完整性,在一定程度上節約用地。公共空間區域的流動性加強,場所和場所之間的聯系緊密,讓整個博物館外部空間的道路交通功能能得到充分運用,貫通室內外。總之,使園內建筑之間的流線更加緊湊,園內治理成本降低。平時重大節日客流量較大時可適當緩解園內交通壓力,同時也可將游客分流至不同地區,也確保水池附近的行人安全。
(二)主樓內部空間營造
博物館并不是單一的展示場所,在不同類型的博物館中,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博物館內部的每一個功能都是相互關聯的。所以,博物館的造型和內部空間的分配也必須考慮各功能的協調發展。
在總平面上,將主樓整棟建筑的空間區域劃分為A、B、C、D區,以A區、D區所在的直線為對稱軸進行軸對稱(見圖5)。A區為銅鼓造型建筑所在的區域,通過一個圓弧形的中庭將B區、C區、D區三個區域串聯在一起。從平面圖上看來,A區為中庭環廊;D區為主樓,為主要陳列展廳;B區、C區為鏈接A區至D區的另外2條通道,作為輔助空間。

圖5 主樓建筑內部規劃
(三)展廳內部功能分區
館內建筑總面積為28360.6m2,分首層、二層、三層、四層、五層、六層。首層為公共服務區、庫房、設備區、實驗室和部分辦公區域,二層、三層為主要展廳,四層為多功能會議室兼民族文化表演場所,五層、六層現做為主要行政辦公區域。在功能分區上,主要的行政辦公區域安排在五層、六層,公共服務區、庫房、設備區等輔助用房安排在首層,二層、三層、四層為主要的展示空間。首層到三層的建筑面積基本相當,均由銅鼓造型建筑和主樓兩部分組成,四層至六層的面積僅僅為銅鼓造型建筑所在的A區區域大小。所以在內部空間分配上,四層至六層完全從整個建筑樓層中分離,形成閉合空間,隔壁性強,不受外界干擾作為辦公區域,具有很好的私密性。
沿主入口進入博物館,以大廳環廊中央的花紋圖案為準,按照左、中、右的空間順序將內部空間分為三個區域,并各自延伸至主樓。以首層平面圖為例(見圖6),作為整個博物館核心的空間,也是游客較為密集的場所,所以起到能體現出民博整個建筑空間的尺度和作用,在左右兩邊區域設置電梯、樓梯,中間區域設計自動扶梯,形成一個橫向和縱向的交通系統,這一交通系統憑借樓層空間優勢發揮其獨特的空間切換功能。

圖6 首層平面布置圖
首層也是游客進入博物館中的第一個空間,在功能和空間的設置上充分考慮空間與功能的適當平衡,一層在設置上作為公共服務空間、教育活動空間、流動空間和防護空間,同時也對館內人流量的集中和分散起到輔助作用,對營造良好的展示空間提供必要的硬件措施。故首層主要設置為辦公區、會議室兼接待室,游客服務中心以及主樓藏品保存倉庫。在大多數博物館的布置上,藏品保存區域都安排在比較隱秘的區域,故首層的主樓區域為封閉空間,不對外開放。
(四)內部展示空間重新規劃
二層為主要展廳區域(見圖7)。主要展廳位于主樓D區,沿著環廊來到B區、C區參觀展覽,B區、C區域原本為辦公區,2013年底因博物館發展的需要,其原來的展廳數量已滿足不了參觀需求,因此需要將原有的辦公區改造成展廳來滿足發展需要,滿足更多觀眾需求。這一改造使二層大部分空間區域作為展示區域,增加展廳面積1335m2。由于將原本封閉的辦公區改造成展廳后,不僅要保持原有空間的空間秩序、交通流線,還要考慮新功能是否適應原有空間形態。在展廳設置上,考慮到一般的展柜占地面積較大,對原本作為辦公區域的空間而言,陳列道具的功能和空間尺度不平衡,使得原本就相對“微型”的空間而言,空間更加狹小,在空間尺度上給人擁擠感受,不利于展品的展示和文化氛圍的突出。在經過一番設計后,展示形式采用半開放的場所,所有陳列道具、展品都全部采用“裸展”的形式呈現在游客面前,部分展品直接放在展臺上,配以玻璃框甚至是直接放在展示道具上,在展柜前面設置防護欄,拉近展品和觀眾之間的距離。展廳原先的設計功能是和辦公空間所匹配,故改造成展廳后,部分細節需要磨合,因“裸展”形式沒有增加太多的保護措施,如何防潮和防其他傷害,這也是作為博物館展示空間設計上需思考的一個重點。

圖7 二層平面布置圖
B區、C區貫通后,將環廊和主樓展廳之間的道路聯通,也使得觀賞人群走向和集散數量得到流動和改變,分擔了原本作為主要通道的A區的交通壓力,提高游客參觀路線的可選擇性和觀賞興趣,使樓層內部的交通得到貫通。
二層環廊原本設置為一個半封閉區域的民族產品商店和相關影像書籍咖啡吧,2014年初因博物館產業發展需要,將整個二層環廊改造成開放式商店和休息區域,使得整個環廊的使用面積增加,空間使用率得到很大的提升,同時也加強了游客和商品接觸的機會,有利于民族產品的展示和銷售。
三層使用功能設置為展廳,主要為臨時展廳和文物信息中心,主樓的功能布局上和二層相同也是作為主要展廳使用,主樓位置作為主要展廳,原來右邊辦公區域現改為“老物件展覽”展廳,原展廳面積7642m2,改造后展廳面積增加至8977m2(見圖8)。將二層和三層原來作為辦公室的空間改為微型展廳,在樓層功能分區上充分把二層、三層改變為博物館主要的展示區域。同時環廊所在區域也可根據展覽的需要作為臨時展廳,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利用了空間,在不擴建的基礎上增加空間使用率。四層整層樓主要作為多媒體會議室、民俗文化匯演場所和博物館內大型活動展演區域。

圖8 三層平面布置圖
(五)空間與功能必須匹配
五層、六層原先規劃是作為休閑場所,后因博物館發展需要,改造為辦公室,相比其他作為展廳的樓層有相對較好的私密性(見圖9)。但作為半封閉的空間,原先的造型和內部空間的分配也必須考慮與功能的協調發展。例如原先局部空間的設計功能是作為開放區域使用,承載的人流量較少,經過改造,作為主要行政辦公區域后,因功能需要把整個空間劃分為一個個獨立的辦公空間,使原本就狹小的空間更加擁擠。樓層材料結構也與其他樓層不同,窗戶為密不透風不可打開的防爆玻璃,只能在局部開一面小窗,空氣流通靠中央空調。不透風的辦公環境以及全封閉的玻璃窗,使員工在辦公時感覺悶熱,空氣流動性較差。每逢艷陽天,受太陽高溫影響,部分區域處于暴曬狀態(大部分辦公室窗戶現已安裝窗簾),加上空氣流動性差,整個頂層空間都處于悶熱狀態。經過一些硬件上的改善和整合,空間上進行一些重新規劃,將空間和所匹配的功能合理安排,得到一定緩解。

圖9 五層、六層辦公區平面圖
如何對博物館內外空間進行合理的改造和規劃,并且和使用功能相符合?通過對廣西民族博物館的內外環境布置的實地考察,得知一個博物館的整體空間和規劃、空間分配和功能是否協調,是博物館的一個設計重點。從廣西民族博物館在空間改造和規劃上成功和不足的經驗,我們可以得到啟示。
[1]方濤.博物館建筑空間整合設計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2008.
[2]唐文.淺談現代博物館中的空間傳達——現代博物館空間展示[D].武漢:湖北美術學院.2008.
[3]蔣伯寧,莫海量.地域性建筑風格的體現——記廣西民族博物館方案創作[J].廣西城鎮建設(環境與建設版),2005,(12).
伍丹,女,壯族,廣西藝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2014級會展藝術與建筑空間設計方向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