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宇雄
美麗鄉村建設與民族文化傳承
——回鄉所聞所想
文/吳宇雄

我的家鄉地處桂北高寒山區, 村委主任聽說我要回家,決定召集在外務工的鄉親茶話會,為村里2015年考取大學的學生頒發助學獎。助學獎是2000年前后村兩委和村老人協會發動本村在外工作的鄉親自愿捐助設立的,村里每年將獲得的捐款,分成大學組、中專組、中學組、小學組,獎勵給上年度的優秀學生。茶話會、助學獎正好符合自治區黨委關于黨員干部回鄉助力美麗廣西、鄉村建設活動的要求,我爽快地答應了。茶話會召開時,參會人員不少,男女老少大約五六十人,把村委會議室坐得滿滿當當的。茶話會上,村支書、村主任介紹了新一屆村兩委班子上任以來所做的工作、開展美麗鄉村建設的情況、下一步全村發展的思路,并請參會的鄉親們就如何利用和打造好民族傳統村落的品牌、發展鄉村旅游,促進全村脫貧致富出謀劃策。參加茶話會的鄉親們踴躍發言,不但為家鄉建設提出許多建議,而且還把各自在外地了解到的鄉村建設管理經驗、政策規定、致富信息介紹給村兩委。茶話會從晚九點一直持續到十一點半,大家依然言猶未盡。
在黨的扶貧富民政策指引和激勵下,家鄉的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水電、學校、衛生室、通訊網絡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日益改善,茶葉、特色旅游業等產業也逐步發展起來,鄉親們的收入水平逐年提高,新建了許多鋼混結構的樓房。樓房比傳統的小木樓更寬敞、明亮、清潔,使大山深處也有了許多現代的氣息。看著父老鄉親們逐步脫貧致富,憧憬的全面小康生活即將成為現實,我從心底里感到高興。但在倍感欣慰的同時,一些問題也引起了我的思考。我的家鄉是一個典型的侗族村寨,十年前因為民族文化保存得比較完好、侗味十足而被柳州市評為“十大美麗鄉村”,列入中國傳統民族村落保護名錄候選名單。林立的侗族鼓樓、錯落有序的侗家木樓掩映在山林竹叢之中。鄉村美麗景色令不少攝影愛好者、民族文化研究者慕名前往,高定侗寨的淳美照片被許多報刊選載。隨著鄉親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鄉村旅游的發展,小村莊原有的寧靜逐漸被打破,傳統侗寨的風俗在漸漸消失,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現代式建筑,還出現停車難、堵車現象。回鄉進村時競遇上了堵車,從村口到家門口只有短短300米的路程,在有人指揮疏導的情況下,竟花了近一個小時。
家鄉傳統的侗家木樓是純粹的木瓦結構,一樓是豬圈、牛欄,二樓是客廳、餐廳廚房,三樓是臥房,采光不好、衛生設施不全,生活不便,與人們追求衛生、便利的生活條件不相符,而且存在較大的消防安全隱患,侗家木樓的改造勢在必行。但是如果簡單地照搬城鎮里的鋼混結構樓房樣式來建設,就必然破壞了侗家木樓和侗族村寨的建筑風格、民族特色,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如何把現代住宅設施齊全、生活便利、安全安靜的優點與保存侗家木樓的民族特點相結合,這是當前家鄉建設也是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民族村寨改造中亟需解決的問題。廣西壯族自治區是一個有著12個世居少數民族的民族地區,民族文化豐富多彩,各族民居各有特色,建議由住建、民族等部門組織建筑設計、民族文化方面的專家學者、相關科研院所抓緊研究自治區少數民族傳統民居改造問題,為各民族群眾提供既富有現代氣息、又具有民族特色的民居設計、施工、材料圖集,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推動自治區民族特色旅游業更好更快發展。與此同時,要切實加強包括村內道路、給排水管網、污水垃圾處理、停車場、文化衛生設施等方面內容的村莊建設規劃和管理。建議加強縣鄉建設規劃管理部門建設,充實鄉村建設規劃專業隊伍力量,加強對鄉村建設的規劃引導、管理、服務,把傳統村落建設成為清潔、生態、宜居、幸福的美麗鄉村。

(作者系廣西壯族自治區糧食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