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農業人物
——許璇

許璇(1876~1934),著名農學家、農業教育家,我國農業經濟學科之先驅。在我國最早開設了農業經濟、農村合作和糧食等課程,提出了“融學術教育與農村事業于一爐”的教育方針,創建了農村建設實驗區,畢生為農業教育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
1933年,許璇重返北大時原北京農業大學已改為北平大學農學院,任教授兼農業經濟系主任,并著手整理多年來所授之《糧食問題》講稿,為創建農業經濟學科而鞠躬盡瘁。
許璇在戊戌變法失敗之后,才開始轉攻西學,特重數學,兼及生物、地質、理化等科,且注意實踐。所以他能在講授農經各科的同時,還擔任農場、林場的場長,而講授的課程,則包括農業政策、農業金融、農業關稅、租佃制度、農村合作、土地問題、糧食問題等。教授這些課程,既要追溯中國歷史淵源,又要參照國外的實際情況,必須有大量資料數據為證。而這在本世紀的初期中國幾乎是空白,收集和整理數據資料都十分困難。從許璇的遺作中,不但可以見到他從道光、同治等朝代的戶部史料中摘錄出來的數字,還有日本駐東北領事的調查報告。數年間他編寫的講義盈尺,但他自己卻認為“歷年忝列大學講席,所積文稿頗多,然皆不慊于心,未敢出而問世”。直到他去世前二三年,才著手整理,不意《糧食問題》剛剛定稿,便因腦溢血猝死。據當時北農院長劉遠籌追憶:“一視先生之書案,則中外參考書10余冊,尚展而未合,殘稿羅列,以眼鏡壓之,墨盒不關,一枝毛筆方擱置于其次,先生力學,真可謂至死方休。”
許璇的著作存留下來的,除散見于報紙期刊者外,只有2冊,一為《糧食問題》,另一為《農業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