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達利亞·卡列尼娜
神奇阿聯酋
文/達利亞·卡列尼娜

以前,從事游牧的阿拉伯人被稱為“貝都因人”,在阿拉伯語中是“荒漠上的游牧民族”之意,逐水草而居的他們就是現今生活在“世界掘金之地”阿聯酋的居民的祖輩。“石油”“奢靡”“顏值”是當今世界用來形容阿聯酋的三大關鍵詞,但并沒能概括出最真實的阿聯酋,“安全舒適”“高等教育”“飲水思源”才是阿聯酋成為東方傳奇的真正秘訣。
“用刀撬開貝殼,再用手指感受下珍珠囊的柔軟。”艾莎·阿卜杜拉邊說邊把一個剛從水草中撈出來的小貝殼和一把生銹得有些彎曲變形的小刀遞給我。我們乘著阿拉伯傳統三角帆船穿過了一個臨近阿布扎比的紅樹林。盡管已是十月,但阿聯酋的陽光依舊灼熱得刺眼,甲板上撐起了遮陽板。為了滿足我對珍珠的好奇心,艾莎陪我來這片海灣采珍珠。她是阿聯酋人,也是研究阿拉伯文化的專家,身著長衣,安靜地坐在船頭,時不時地抿一口用肉桂和豆蔻熬制的熱咖啡。
撬開珍珠母貝并不意味著就大功告成了,因為平均每撬10個珍珠母貝才能得到4顆珍珠。原生珍珠其實并不是圓的,而且成色發黑,上面還有斑點,但個頭很大。“你真幸運!瞧!”艾莎·阿卜杜拉邊說邊讓我嘗鮮珍珠肉。珍珠肉是采珠人最常見的食物,因為通常這里沒有其他可以吃的食物。她還告訴我取出珍珠后,剩余的帶肉的珍珠母貝還可以賣到牡蠣市場去。如今的波斯灣已經禁止采集野生珍珠,但在半個世紀以前在阿聯酋采珠可是最可靠的謀生手段。
采珠業曾是阿聯酋的支柱產業之一,養活了幾代阿聯酋本土人。但在二十世紀早期,日本人發現了培養人造珍珠的技術,阿聯酋采珠業就此逐漸走向沒落。
1962年,阿聯酋開始出口石油。幾年內,這片由幾個分散、荒涼的公國組成的貧窮土地轉眼間變成了富饒的石油大國。但阿聯酋百姓的生活并沒有因此而改善。阿布扎比酋長國酋長赫布特,將依靠出口石油貪污的官款藏在宮殿的地窖里,寧可被老鼠啃食也不救濟百姓。終于,1966年8月6日宮廷政變,赫布特政權被推翻,其弟扎耶德接任酋長。
1966年8月,扎耶德將其兄長藏匿的巨額財產平均分配給了阿布扎比低收入的公民。他說:“如果真主阿拉賜予了我們財富,我們首先應該做的就是感恩——用我們的財富改革國家,提高人民的福利。”自1968年至2002年,阿聯酋政府為發展國家,總共投資超過1620億迪拉姆(約合2797億人民幣)。扎耶德酋長的舉措,讓所有百姓都有了“第一桶金”。
漸漸富有起來的貝都因人在酋長的鼓動下,搬離了棚屋,不僅得到了新住所,還有巨額補償金。1975年,將近2.4萬阿聯酋公民在政府的幫助下得到了每人8770萬迪拉姆的補償金。1982年,有12萬阿聯酋人每人得到的補償金超過了2.75億迪拉姆。
阿聯酋首都阿布扎比如今已經變得像紐約一樣繁華。阿布扎比到處矗立著玻璃和鋼筋建的摩天大廈,阿聯酋人為了紀念他們的各位酋長,將每座摩天大廈都以酋長的名字命名。這里遍地是銀行等金融機構,西式咖啡店、時尚美甲店也隨處可見。平坦寬闊的柏油馬路上是琳瑯滿目的超級跑車。阿布扎比的濱海大道聞名世界,從酋長國宮殿酒店到薩迪亞特島全長10千米,薩迪亞特島上還建有盧浮宮和古根海姆博物館的分館。
大道旁一排排高大的棕櫚樹下,父母領著孩子沿濱海路散步。阿聯酋屬于熱帶沙漠氣候,多干旱多石地質平原和鹽堿地,兩百萬棵樹木從世界各地移栽到了阿布扎比,才逐步抑制了其土地的沙化。干旱的阿聯酋每年保養一棵棕櫚樹的費用就高達1000美元,阿聯酋的樹木灌水系統可以照料到每一棵棕櫚,由于阿聯酋沒有河流,需要依靠專門技術將海水除鹽后再加以灌溉。
現如今,85%的阿聯酋本土人都生活在沿海和綠洲,他們極少有人還沒有空調房和私人辦公室。在阿聯酋,除了出租車和公交車上,甚至連公交站都裝有空調。但也有極少數的偏愛游牧的阿聯酋人至今還生活在內陸荒漠地帶,例如貝尼基塔布人。
1968年-2003年,阿聯酋人口增長了將近20倍。這首先得益于外國勞工的大量涌入,正是他們在阿聯酋建起了摩天大廈,傳播了知識文化,推動了醫療進步,在阿布扎比和迪拜發展了商業。阿聯酋85%的工人都來自國外。但是阿聯酋法律對外國資本在阿聯酋境內投資成立公司所占比率做出了明確規定,外資公司中必須有51%以上的本國投資。
在阿聯酋,做繁重且沒有社會地位工作的都是外國人。阿聯酋本土人大都在政府部門、司法機關或國營企業工作,并能夠參與國際財經組織決議,而所有的外國人都在建設和服務領域工作。酒店管理人員大多是由來自鄰近國家的阿拉伯人擔任,愛爾蘭人、德國人、英國人等在阿聯酋通常是中產階級的經理,服務員、清潔工、保安都來自菲律賓、印度、巴基斯坦。
阿聯酋的女孩兒不僅可以開車,沒有男性的陪伴獨自走在大街上,而且還可以接受高等教育。二十世紀60年代初,阿聯酋人的生活已經變得富足,但仍有1/2的人口是文盲。因為那代人的父母,沒有送孩子上學讀書的意識。即使是在相當富裕的家庭,也只是把孩子送到穆斯林學校——伊斯蘭教的神學院,通常這里只教授《可蘭經》。直到扎耶德酋長任職期間,才開始努力提高國民文化水平,也是為了讓國人能學會更好地利用財富。1953年,阿聯酋在阿布扎比開辦了第一所非宗教性質的學校,并收錄了450名學生。1972年,阿聯酋所有酋長國的公民已經能夠接受到中學的免費義務教育。
阿聯酋的孩子可以從71所阿聯酋高等學校任選一所,或者是拿著國家發給的一次性助學金去世界任意國家留學。美國紐約大學和法國巴黎索邦大學在阿布扎比都設有分校,迪拜也設有英國艾塞克斯大學和美國密歇根大學的分校。這些大學都同時用英語和阿拉伯語授課,還請來了很多歐美的教授。
阿聯酋扎耶德大學是阿聯酋最早對女性開放的高等教育機構之一。我來到扎耶德大學,走進一間教室坐下,他們正在上電影課,授課的是一位來自匈牙利的教授。女學生們都穿著黑色穆斯林女士長袍,但依舊沒能掩蓋住她們的俏麗:她們穿著跟長約11厘米的細跟高跟鞋,都是時下最流行的款式,這樣的高跟鞋至少要3000美元一雙。這些女大學生和我們俄羅斯的女大學生有什么不同?她們下課后還會用流利的英語或是法語向教授提問半小時。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們的提問并不像黑色長袍那樣肅穆古板,而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有趣和新穎。
如今貝都因人的村子都已經空了,但臨近節假日村子里所有的房子都會被收拾得干干凈凈,因為每逢這個時候貝都因人都會帶著全家人回到這里,體會沒有空調、睡草席子的棚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