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事美
晚清醫鬧也瘋狂
文/陳事美

“醫鬧”的新聞,時常見諸報端,成為社會矚目的熱點事件。有人認為,背后的原因是醫院與醫生過分注重經濟利益,喪失了救死扶傷、懸壺濟世的崇高信念。也有人認為,看病貴、就醫難加劇了醫患關系的緊張。這些說法似乎都有道理,但是我們翻閱史料發現,在晚清時期,同樣也有各種醫鬧,甚至有些鬧劇在今天看來極其荒唐。
晚清醫鬧也瘋狂,這說明醫鬧還是一個歷史問題,在這背后仍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相比今天,晚清的社會環境與醫療環境更加復雜與混亂。鴉片戰爭以后,國門洞開,西醫逐漸在中國落地生根。西醫當時也被稱為“新醫”,而中醫自然就是“舊醫”。這種新舊理念的碰撞,對醫生與病人都產生了巨大的沖擊。當時的國人對疾病的認知還處于一種蒙昧狀態,如很多人迷信邪魂附體、妖術驅病,或認為“有一病必有一藥”。那時的醫生,尤其是醫術精湛、眼界開闊的良醫,不僅要治病救人,還要擔負科學啟蒙的重任。
雖說西醫已經傳入中國,但正式的醫院也只是出現在租界里。當時大多數中國人一方面不相信西醫,或是無法接受西醫的救治理念;另一方面,中國人也無法承受西醫診治的高額費用。而中醫郎中又普遍處于一種無組織、無管理的散漫狀態,既無相關的行政管理機構,也無規范的資格準入門檻。很多從醫者或是子承父業,或是拜師學藝,這些就已經算是正規科班出身。一些人為了謀生計,或是投機賺錢,只會背兩句湯頭口訣,或是會開兩副方子,或是懂一些巫術就敢給人看病。各種庸醫、游醫,就猶如當今電線桿上小廣告泛濫的“老軍醫”。如此醫生,與當今駕校速成的“馬路殺手”絕對有一拼。由此可以想象,醫患關系便不會好到哪里去,出現醫鬧也就再正常不過了。
據《申報》報道,光緒元年(1875),上海有一位開鐵店的朱老板,兒子二十多歲,因患有瘋病而一直娶不到媳婦。朱老板遍尋名醫,仍是醫治無望。好好的一個兒子,說不好啥時候就會突然抽風,口吐白沫、倒地抽搐、不省人事。奇怪的是,幾分鐘過后,又如同好人一樣,有說有笑,似乎像沒有犯過病一樣。其實,這種瘋病,就是癲癇,俗稱“羊角風”。按現代醫學解釋,就是大腦神經元異常放電,是一種大腦功能障礙的慢性疾病。
兒子娶不到媳婦就抱不上孫子,朱老板郁悶至極。朱老板雖然是個老板,但也不敢去租界找西醫診治,畢竟是個小老板,養家糊口還行,去大醫院也承受不起。有人給推薦了一個姓熊的中醫醫生。熊醫生在當地也算小有名氣,據傳說的確有過人之處,常有神來之筆。
熊醫生接診后,每天必到朱家,又號脈,又聊天,然后才開藥,每次噓寒問暖讓人倍感體貼。朱老板抱孫子的希望就完全寄托在熊醫生的身上。誰知,半個月后的一天夜里,朱老板的瘋兒子突然犯病后,再也沒有起來,徹底一命嗚呼。朱老板全家悲痛欲絕。哭過之后,朱老板感覺問題可能就出在熊醫生這里,因為原來找過很多醫生,其他醫生治療的時間比熊醫生還長,雖然沒有治好,但至少沒有治殘,也沒治死。
朱老板對兒子死訊秘而不宣。次日,熊醫生照例來探訪,頓感朱家氣氛異常。平日全家上下對自己都是笑臉相迎,今日卻冷若冰霜。正在納悶之時,朱老板突然和三五家人用鐵鏈將熊醫生捆住,飽以拳腳。熊醫生大驚。
朱老板大罵熊醫生拿人錢財害人性命。熊醫生急忙辯解,但鐵鏈子越捆越緊,還將其與兒子尸體綁到了一起。這種行為,用現在的話講,就是非法拘禁,限制人身自由,羞辱人格。后經過兩名地保的調解,熊醫生賠付二十銀元了事。
這種醫鬧方式甚至在當時還成了一種流行。病人家屬往往以這種方法,向醫生勒索錢財。不管醫生是對是錯,只要病人死了,家屬秘不發喪,將醫生騙來后,限制其人身自由以訛詐錢財。一般醫生基本都會乖乖就范,因為賠錢事小,名譽事大。如果家屬將事情鬧大,自己的名譽也會大大受損。
賠錢還是好的,還有賠女兒的,現在聽起來簡直是不可思議。據《醫界鏡》記載,在江蘇通縣,有個周藥師非常神通廣大,江湖傳說手到病除,尤其是擅長各種婦科病,一時成了中老年婦女的偶像。
某日,張姓大戶家的媳婦產后患病,久治不愈,請周藥師去診治。結果,周藥師或是過于自信,大用猛藥,沒想到,只三五日的時間,張家媳婦就撒手人寰。這張家話說也不是好惹的,憤而派人到周藥師家圍攻打砸。周藥師慌忙躲了起來,托人說情,愿意多賠銀子。誰知,張家不吃這一套,說這不是錢的問題,沒了媳婦就沒了香火,后果很嚴重。周藥師被逼無奈,只好答應將自己的大女兒嫁給張家,以示賠償。
沒過多久,李大郎家的媳婦懷孕,因身體不適,請周藥師去看病。按說有了以前的教訓,周藥師應該更加謹慎才對。誰知,周藥師一時粗心,給李大郎的媳婦用了打胎藥,致使其血崩而亡。這下不得了,李家雖是窮苦人家,但家族興旺,家屬人多勢眾,糾集數十人到周藥師家,非要周藥師償命。
周藥師嚇得渾身篩糠,忙下跪磕頭,愿意將最后一個女兒賠給李家做媳婦。李家順勢就將周藥師的二女兒綁了回去,可憐的二女兒一路哭天抹淚。眾人散去,周藥師與老婆默默無聞兩眼淚,二人獨自在風中凌亂。
一般情況下,這種醫療糾紛不管怎么鬧,最后都有兩種解決途經。一是由地保、士紳等人出面,居中調解。結果無非是醫生掏錢賠償。只要家屬認可賠償,至于賠償金額,雙方還是可以商量的。還有一種就是,醫生自認診治無錯,不愿賠償,或賠償金額遠低于病人家屬的心理預期。雙方往往不歡而散,直接鬧到官府打官司。
對于官府來講,也是希望能調解則調解,盡量不要浪費時間精力、占用官府資源打官司。地方官員為了穩定考慮,也常常為此專門發布勸訟文,規勸百姓不要惡意爭訟。但仍有難以調解最后鬧到官府的案例。
其實,大清朝的法律明確有“嚴懲庸醫殺人”的條文,但官府往往更傾向于和稀泥。對病人及家屬則規勸“生死乃常事”,醫生治病救人也不可能希望把病人治死。對醫生則又是另一種態度,勒令醫生賠錢消災。到了這個地步,醫生即使再有理,也要給官府的面子,否則結局會很慘。鬧大了,自己名譽受損不說,還會被關進大牢治罪。
出了醫療糾紛,有些媒體也跟著煽風點火,基本都是偏向病人的一面之詞,指責醫生是庸醫害人。如此一來,醫鬧更加理直氣壯。醫患的生態關系就此慢慢發生了改變,醫生就會以各種方式力求自保。尤其是稍微有些威望的醫生,不會遇病就治,而是“擇病而醫”。說白了,就是要有選擇地看病。如果病人病入膏肓,病情復雜,醫生往往以各種理由搪塞,不愿出診。這樣一來,還有個好處,就是藏拙。有些醫生對某個領域不是很熟悉,如恰遇此類病人,醫生也可進行推脫。上海著名的陳曲江醫生就曾發生過半夜拒絕出診,最終導致病人死亡的事情。后被《申報》痛斥為貪利之輩、蛇蝎之心。
醫生們也備感委屈,蒼天啊,大地啊,不治是我的錯,治死了更是我的錯。這上哪兒說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