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渝川
互聯互通正在強力扭轉地緣政治,正在改變世界面貌,并有望改變人類命運。
互聯互通正在強力扭轉地緣政治,正在改變世界面貌,并有望改變人類命運。這是全球戰略家、TED講壇主講人、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顧問、新加坡國力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高級研究員帕拉格·康納得出的重要結論。
近代以來,具體來說,還可以追溯至大航海時代、蒙古帝國時期,大國政治及大國庇護下的不公平貿易體系是多個世紀制造繁榮的重要動力,但也因此埋下了動蕩、撕裂乃至劇烈戰爭的伏筆。這期間,某一個國家的崛起就必然打破國際秩序,必然要撕裂國際勢力平衡,必然要引發制裁、戰爭以及長時期的沉默對峙。零和博弈一定要犧牲某一方的利益,或者說要迫使參與的每一方犧牲利益。
帕拉格·康納所著的《超級版圖:全球供應鏈、超級城市與新商業文明的崛起》一書,向讀者宣示了在互聯互通的動力影響下,全球體系得以依照全新的組合和競爭邏輯重建,并因此實現持久和平的前景。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托馬斯·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一部二十一世紀簡史》就曾發表過類似的預言。但弗里德曼的預言卻被認為是盲目樂觀的。國家間競爭的零和邏輯,不會自然而然而消弭,在近代以來的利益邏輯基礎上,全球化進程越深,利益分配的不公平關系在持續,造成的傷害就越大。正在拉大的財富鴻溝、數字鴻溝,再混雜地緣政治矛盾、意識形態紛爭,正在持續引發動蕩不穩。而在東亞、東南亞、非洲、拉美等其他區域,國家間競爭的熱度不減。這一切使得很多人判斷21世紀將延續甚至放大過去以來的動蕩不穩。
帕拉格·康納沒有陷入弗里德曼式的盲目樂觀,他之所以會得出相對樂觀的結論,源自幾方面論點的支撐:首先,互聯互通已經取代區隔成為全球組織新的范式。隨著工業經濟時代基礎設施的衰落,新一輪基礎設施建設熱潮在全球興起,大范圍地連通各個國家和地區、各大洲,這其中涉及的建設、融資、管理也均超越了國界,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基礎設施聯盟。超級都市、高速公路、鐵路線、油氣管道、通信光纜等象征著全球網絡文明的標志,將密密麻麻布滿全球,將幾乎所有的經濟體的利益密切連接在一塊兒。盡管我們不能斷言利益共同體之間就不會再現嚴重沖突,卻可以防止再現一戰和二戰那樣的高烈度悲劇。
其次,無論是中國,還是其他的新興市場國家,都已經意識到將發展經濟、改善發展的環境的權力下放到城市一級的重要性。中國政府力推簡政放權改革的意義就在于此。而在權力下放的另一方面,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城市之間的利益聯系增多,以各種方式構建松散聯盟,以提高經濟協作效率、資源共享效益。再加上許多小國和地區之間走向區域結盟,共同的基礎設施、治理方式、法治規則正在締造新型的地區國家聯盟。
第三,地緣政治競爭方式已從過去的領土和資源爭奪,轉向互聯互通之爭。互聯互通之爭不以封閉為反制手段,相反,構建開放的環境,在供應鏈、能源市場、工業生產以及金融、技術、人才流動等方面展開角逐,這已經成為許多國家J也區、經濟特區、城市之間的競爭方式。
《超級版圖:全球供應鏈、超級城市與新商業文明的崛起》全書分為五大部分。在第一部分中,書作者描繪了全球范圍內正在搭建的互聯互通超級版圖。“基礎設施就像是將地球上一切組織聯系起來在一起的神經系統”,跨越國界的大型基礎設施并非意義不大的擺設。全球現有(尚不完善)的大型基礎設施,包括高速公路網、跨海橋梁和隧道、海底光纜、高鐵網絡、港口群等,每年都在為全球經濟創造數萬億美元的價值,這有助于并將繼續加速資源、資本、技術的大范圍流動。這些大型基礎設施超越了自然和政治地理邊界,弱化了國界的意義,讓大范圍內協作配合、構建長距離大規模的供應鏈成為可能。
冷戰結束后掀起的全球化熱潮,暴露出重重矛盾,但應當看到,不光是過去的工業化國家,中國、東南亞、印度、阿拉伯、非洲、拉美等國正在努力克服全球化帶來的問題,努力融入并強化全球供應鏈網絡。書作者對中國力推亞投行、一帶一路戰略表示高度贊賞,將中國牽頭為亞太地區乃至更寬闊區域提供高水平大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努力,視同為美國為世界提供安全保障的“公共品”相提并論。
在正在形成的全球互聯互通超級版圖上,一批超級都市引人矚目。高水平城市化可以降低配置協作成本,還能夠充分發揮人口、資源、知識聚集的效益。超級都市本身在社會和文化價值上也具有很強吸引力,對于少數族群和多元化文化具有很強的包容性。
全書第二部分討論了國家放權改革的趨勢,并指出這種趨勢是為了適應全球化供應鏈運作。書作者對照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來20多年的放權改革,與美國近幾十年來國家與州和地方治理發展權力發生斷裂的情況,指出后者盡管擁有供應鏈競爭的起步優勢,卻因為未推動必要的放權改革,因而錯失了重大基礎設施更新的機遇,從而在互聯網革命興起之后,無法真正意義上保住創新產業(避免其外流),也無法振興制造業。
轉入第三部分,作者探討了未來的國家競爭方式。更為密切的利益連接,不可避免地會阻止國家之間滑入嚴重沖突。作者特意強調,一戰前、二戰前,盡管交戰國之間的貿易往來很頻繁,但彼此的利益聯系僅僅停留于產品交易,而不是產能聯合,也沒有重大基礎設施共建共享的利益契合點。未來的國家競爭,以及城市、地區之間的競爭,將表現為重要資源要素的供應鏈競爭。書中第四部分圍繞全球化程度加深、超級都市涌現的背景,探討了規范、有序的供應鏈競爭的可行策略。
互聯網、物聯網、全球供應鏈,能否實現全球文明融合,改變自古至今的文明競爭邏輯,從根本上避免大型戰爭,實現永久和平?對此,作者顯然持贊同意見。盡管目前,互聯網在各國仍然都處于事前限制、事中和事后管制的狀態,但這一聯網體系會隨著海量節點彼此連接的進一步密切,增強其互動和自我規范能力。這會使得管制繼續存在,卻逐漸同一化、隱形化。而全球化還在努力促進文化聚合,并通過繼續支持大規模的移民融合,最終“以全球社會秩序基礎之姿態”,替代民族國家和民族主義。未來,國家或將長期存在,但邊界會變得越來越淡化,人與資源的配置也將變得更加有效率,因為資源錯配引發的沖突有望從源頭上加以抑制,變得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