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珍 鐘文
今年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80年前的1936年10月,參加長征的各路紅軍先后在陜甘寧地區會師,標志著紅軍長征勝利結束。長征,是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工農紅軍創造的人間奇跡,是中華民族一部驚天動地的英雄史詩,是人類歷史上無與倫比的偉大壯舉。長征的勝利,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為國家獨立、民族解放奠定了堅實基礎。在這場偉大的戰略轉移中,湖北作為中國工農紅軍的重要誕生地、長征出發前的重要根據地,為長征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無與倫比的偉大壯舉
長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和第二十五軍陸續從長江南北各革命根據地向陜甘寧地區進行的戰略大轉移。1931年9月起,日本帝國主義侵占中國東北三省并步步緊逼,中華民族面臨嚴重危機。中國共產黨以民族大義為重,向全國發出武裝反抗日本侵略的號召,并表示愿意同其他武裝部隊“共同對日作戰”。國民黨政府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對日本侵略者的進攻一再妥協退讓,同時調動大批軍隊,繼續對紅軍和各革命根據地進行大規模的軍事“圍剿”。
1934年10月中旬,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五次反“圍剿”斗爭失利。為了保存革命力量,尋求新的落腳點,北上抗日,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撤離中央革命根據地,實行戰略轉移。以1936年10月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在會寧和將臺堡地區會師為標志,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結束。
從1934年10月中央紅軍率先長征,到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陜甘寧地區勝利會師,這場驚心動魄的戰略遠征,歷時之久、行程之遠、敵我力量之懸殊、自然環境之惡劣,在人類戰爭史上絕無僅有。這是一場艱苦卓絕、險象環生的漫漫征途,是對人類理想信念所能堅持極限的挑戰,是對人類所能克服的艱難困苦極限的挑戰。四路紅軍長征出發時總人數20.6萬人,途徑14個省,總行程共6.5萬余里,突破國民黨軍隊的重重圍堵,共進行師以上規模的戰斗120多次,犧牲營以上干部430余人;長征結束時紅軍共5.7萬人,加上沿途擴紅2萬以上的兵員補充,紅軍長征途中兵員損失約占出發時人數的四分之三。中國工農紅軍以慘重的犧牲為代價,以戰勝一切險阻和艱難困苦的堅定信念,前仆后繼,絕處重生,迎來了戰略轉移的偉大勝利,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無與倫比的偉大壯舉,譜寫了一曲氣吞山河、震古爍今的浩氣長歌。
長征的勝利,實現了中國共產黨北上抗日的戰略方針,紅軍主力轉移到抗日的前沿陣地,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擔負起抗日戰爭中流砥柱的使命,奠定了堅實基礎。長征的勝利,確立了毛澤東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逐步形成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這是黨和革命事業不斷開創新局面的最重要保證。長征的勝利,向全世界宣告,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起來的、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人民軍隊是不可戰勝的!
荊楚兒女為長征勝利作出了巨大犧牲
湖北是一塊紅色沃土,是中國革命的重要基地,人民軍隊的重要誕生地和發展、壯大的搖籃。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湖北及其相鄰地區先后建立6塊革命根據地,誕生多支紅軍部隊,其中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和紅二軍團、紅三軍團先后從湖北地區走出,參加長征。
在20萬余參加長征的紅軍英雄中,有近6萬人來自于荊楚大地;紅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軍中的高級將領,大多來自于湖北,他們是兩支英雄部隊屹立不倒的鋼鐵脊梁和克敵制勝的紅色軍魂。紅二十五軍以3000人的少年孤旅(士兵大多是十三到十八歲的青少年),面對的是國民黨軍隊40多個團的圍追堵截。紅四方面軍長征歷時19個月,是長征途中歷時最長的紅軍部隊;部隊出發時8萬余人,到達陜北僅剩3萬余人。紅二、紅六軍團開始長征時共1.7萬余人,長征結束時仍保存了1.3萬人的兵力,被毛澤東稱贊為“是個了不起的奇跡”。
長征的勝利為中國革命造就了一支千錘百煉的革命隊伍和領導力量。歷經血與火的戰爭鍛造和長期革命斗爭的艱苦考驗,浴火重生,從勝利到達陜北的部分湖北籍將士中,走出了董必武、李先念等為代表的12位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以徐海東、王樹聲大將為代表的220多位共和國開國將軍。1955年,新中國首次為開國將帥授銜。在1600余名開國將帥中,湖北籍將帥數量在各省市自治區中居第二位,共235名,其中元帥1名,大將2名,上將14名,中將31名,少將187名。被授予中將以上軍銜的48位湖北籍開國將帥全都參加了長征,187位湖北籍少將中有160多位參加了長征。在參加長征的近6萬名荊楚兒女中,有一半以上血灑戰場,長眠于漫漫征途,其中,地(師)級以上著名英烈14人。他們中有鄂豫陜省委書記徐寶珊,有紅九軍、紅三十一軍的軍長孫玉清、余天云,有紅九軍、紅二十五軍政委陳海松、吳煥先。他們的英雄業績,永載史冊,彪炳千秋。
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
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不僅創造了可歌可泣的戰爭史詩,而且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 2016年7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將臺堡三軍會師紀念館時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面對形形色色的敵人決一死戰、克敵制勝,這些都是長征精神的內涵。我們要繼承和弘揚好偉大的長征精神。有了這樣的精神,沒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難。”
長征精神,就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
長征精神,激勵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群眾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祖國富強、人民幸福,前仆后繼,流血犧牲,艱苦奮斗,無私奉獻。長征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財富,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分段回望歷史,不忘初心。在全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途中,在實現湖北在中部地區率先崛起的偉大事業中,我們仍然需要發揚長征精神。當年,從荊楚大地走出去的優秀兒女在偉大的長征中建立了輝耀千古的歷史功勛;今天,戰斗在荊楚大地的共產黨人和人民群眾一定能在新的長征中創造無愧于時代的英雄業績!
(作者單位:湖北省委黨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