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強
【摘要】目的 分析伴有高血壓的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及相關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降血壓治療。方法 選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伴有高血壓的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及相關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50例為研究對象,對其治療期間的降血壓療效進行回顧性分析,進而探討具體的降血壓治療。結果 患者在接受降血壓治療后病情維持正常35例,患者則在接受降血壓治療后,病情出現加重現象15例。結論 伴有高血壓的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及相關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降血壓治療需要分情況進行,醫護人員需根據患者的病情變化情況選擇是否進行降血壓治療。
【關鍵詞】高血壓;顱內動脈粥樣硬化;狹窄;缺血性腦卒中;降血壓治療
【中圖分類號】R74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15.0.02
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是缺血性腦卒中最主要的發病因素,此外,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還會引發短暫性腦缺血等,目前,我國每年卒中的發病率可達到10%~20%[1]。在我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中,有33%~50%的患者伴有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2]。在這些患者中,很大一部分患者患有高血壓,但是,這些患者的降血壓治療目前無統一標準,我院選取患者對此展開實驗,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伴有高血壓的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及相關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50例為研究對象,所選患者均為初次發病,并在發病24 h內接受DSA(血管造影)檢查后符合顱內動脈粥樣硬化狹窄及相關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斷標準,并接受MRI檢查證實。患者的排除標準為顱外動脈狹窄患者、煙霧病患者、動脈畸形患者、動脈炎患者、精神疾病患者、肝腎功能不全患者。此外,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壓疾病癥狀,符合高血壓疾病診斷標準,其中,男38例,女12例。
1.2 方法
所選患者均服用鈣拮抗劑類藥物尼莫地平進行降壓治療,服用3次/d,服藥劑量為20 mg/次,連續服用3~4周為一個基本療程,對患者服藥后的病情及個人情況等進行監測。
1.3 觀察指標
對比觀察患者在接受降血壓治療后的病情變化情況及患者自身反應,并對患者的病情監測情況進行記錄分析。
2 結 果
通過對患者臨床指標進行分析后看出,患者在降壓治療后病情維持正常35例,未出現嚴重并發癥,患者的病情則出現加重15例。
3 討 論
根據我國相關臨床治療顯示,卒中已經成為了我國人群死亡的最主要病因之一,且卒中的發病率目前正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3]。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是我國臨床中十分常見的一種腦部血管病變,也是導致患者出現缺血性腦卒中的最為主要的病因之一[4]。在全球范圍內,血管存在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的分布部位不盡相同,西方國家的患者血管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多發于頸部,而亞洲國家的患者則常發于顱內動脈。在我國及其它的亞洲國家范圍內,約有33%以上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是由于其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所導致。
在由患者的急性發病期,其血壓的變化情況一般可分為3種:即升高、無變化情況、降低。患者出現高血壓癥狀的原因相對較多,如患者頭痛、精神狀況過于緊張、既往有高血壓病史等,但其最為根本的原因仍然在于患者因腦卒中導致體內血壓調節系統出現嚴重的受損與障礙。在伴有高血壓的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及相關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血壓管理工作中,降血壓治療是十分重要的核心環節,但是,目前對于是否要對患者在血壓升高后實施降壓治療仍存在一定的爭議。
有臨床觀點認為,高血壓的發生,會導致患者的病情進一步加重,對于某些存在不同并發癥的患者更需要及時進行降血壓治療,血壓升高可以加患者的腦內水腫,進而導致患者患上腦出血的概率增加,這成為患者預后不良的危險原因,所以應對患者進行降壓治療。但是,也有臨床資料顯示,一些患者在缺血性腦卒中后,若是在患病后48 h內收縮壓出現下降,患者在3個月后會出現轉歸不良的現象。因此,有學者提出,患者在接受降壓治療后,病情有可能出現加重,若一定要進行降血壓治療,醫護人員也應適度。部分醫護人員認為,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出現血壓升高現象,是患者機體內部的一種保護性機制,可以使缺血半暗帶部位的供血數量得以增加,這可以對患者的腦組織進行較好的保護,因此,若患者的血壓值并不是特高,就無需接受降血壓治療。
在本次研究中,所選患者在接受降血壓治療后,患者的病情未出現加重35例,維持在正常水平范圍內,但是,患者的病情與接受降血壓治療之前相比存在不同程度的加重15例,甚至導致患者出現其它并發癥等。從本次研究的結果也可以看出,降血壓治療并非適用于所有伴有高血壓的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及相關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醫護人員若發現患者的血壓存在不同程度的升高,需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來決定是進行降壓治療,以免操作不當給患者治療與康復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
伴有高血壓的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及相關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降血壓治療,目前無統一定論,醫護人員需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進行選擇,避免錯誤降壓給患者帶來額外創傷。
參考文獻
[1] 張素平,吳文法,范紅星,吉章閣.高尿酸血癥與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相關性研究[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13,33(02):138-141.
[2] 殷志鋒,翟寶進.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的研究現狀[J].國際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雜志,2012,39(03):261-264.
[3] 周 全,佟 旭,李 欣,曹亦賓.癥狀性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的預后分析[J].中國卒中雜志,2015,10(03):205-211.
[4] 付文亭,李 清,邵長娟,徐思振.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與急性腦梗死進展發生的關系[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4,16(10):1061-1064.
[5] 涂雪松.伴有高血壓的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及相關性缺血性腦卒中的降血壓治療[J].中國臨床神經科學,2014,22(03):352-355,360.
本文編輯:吳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