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芳


【摘要】目的 分析PCI術治療對中高危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脈綜合征(NSTE-ACS)患者的療效。
方法 選取2012年5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脈綜合征中高危患者28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PCI組160例和藥物組120例。冠脈介入時間為10 h~26天。比較兩組1個月內的短期療效及隨訪6~12個月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結果 160例PCI術中,152例成功,成功率為95%,PCI組在1個月內及住院期間復發心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猝死分別為4.4%,1.9%,0.6%,在隨訪6~12月中復發心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猝死、再住院率及再次血運重建率分別為13.8%,3.8%,1.3%,16.8%,9.5%。結論 中高危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選擇PCI術治療可明顯降低1個月內復發心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猝死的發生率,并可降低隨訪6~12個月的上述心血管不良事件。
【關鍵詞】冠狀動脈介入治療;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脈綜合征
【中圖分類號】R541.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08.0.02
非ST段抬高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ACS)包括不穩定型心絞痛(UA)及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其病理特征為不穩定粥樣硬化斑塊破裂或糜爛基礎上血小板聚集、并發血栓形成、冠狀動脈痙攣收縮、微血栓栓塞導致急性或亞急性心肌供氧的減少和缺血加重。對中高危的NSTE-ACS患者目前國內外一致的觀點認為應進行侵入性檢查及介入干預治療[1]。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5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脈綜合征中高危患者28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PCI組160例和藥物組120例。將所有病例進行回顧性危險分層,根據GRACE風險模型納入了年齡、心力衰竭、心梗病史、心率、收縮壓、心電圖ST段偏移、心肌損傷標志物等進行風險評估,排除了148例低危患者,共納入中高危患者280例,其中男166例,女114例,年齡32~83歲。介入治療時間在發病后10 h~26天。
1.2 方法
所有病例入院后即接受抗凝抗栓及調脂治療,并根據情況酌情應用ACEI、利尿劑、硝酸酯類、β受體阻滯劑等藥物,根據知情自愿的原則,120例患者進行藥物保守治療,160例患者在藥物基礎治療上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
1.3 療效判定
1.3.1 短期療效
記錄兩組患者入院治療1個月內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情況,主要包括:復發性心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猝死、PCI成功率、并發癥發生率、心絞痛緩解時間及住院時間。
1.3.2 長期療效
出院患者均接受隨訪6~12個月,記錄兩組患者遠期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情況,包括心絞痛復發、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猝死、支架內再狹窄、再住院率、再次血運重建。隨訪方式一般采取電話、門診復查及再住院等形式進行。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PCI組冠狀動脈病變及介入治療情況
160例患者中前降支病變87例,回旋支58例,右冠69例,單支病變60例,雙支病變73例,三支病變18例,完全閉塞11例,介入治療152例成功,成功率為95%,植入支架總數192枚。
2.2 PCI組與藥物組短期療效比較
PCI組可降低患者住院期間復發性心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猝死的發生率,住院時間及心絞痛緩解時間縮短不明顯,這些可能與介入治療時未選擇急診及早期干預有關。見表2。
2.3 PCI組與藥物組長期療效比較
PCI組可明顯降低心絞痛復發、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猝死等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率及再住院率。
2.4 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并發癥
術中冠脈夾層2例、慢血流2例,術后支架內再狹窄1例,局部血腫4例。
3 討 論
急性冠脈綜合征治療的原則是盡快恢復冠脈血流、消除冠脈血栓、減輕心肌缺血、保護心功能及防治并發癥。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脈綜合征的治療策略,包括保守治療策略和介入治療策略,究竟采取哪種策略,主要取決于患者的危險分層。近年來,隨著冠脈介入技術的不斷發展,大量循證醫學證據表明行冠脈介入治療對急性冠脈綜合征高危患者的治療及預后具有重要作用,已成為急性冠脈綜合征治療的主流方式之一[2]。歐洲心臟病學會關于NSTE-ACS的治療指南中將發病7天內定義為早期[3]。TACTICS-TIMI18研究表明,TIMI危險積分對早期PCI的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作用:早期PCI在中、高危組的治療療效顯著優于保守治療組,但在低危組與藥物保守治療組相比,早期PCI并未表現出優越性[4]。由于中高危組NSTE-ACS發展為STEMI的可能性極大,危險性高,因此,對其應早期進行冠脈侵入性檢查,并根據個體情況選擇PCI術。本研究結果PCI組在1個月內及住院期間復發心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猝死分別為4.4%,1.9%,0.6%,隨訪6~12個月,可明顯減少心絞痛復發、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猝死及再住院率,這提示擇期冠脈介入治療此類患者仍有較好的療效。
另外,歐洲心臟病協會(ESC)2011年公布的NSTE-ACS治療指南及美國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指南均強調了危險分層及規范藥物治療的重要性[5]。必須強調,介入與保守治療策略的選擇,是指患者最初治療方案制定時的一種選擇,事實上只決定患者有沒有必要盡早進行冠脈造影,是否進行冠脈介入治療,取決于冠脈造影的結果。采用早期介入治療策略者,冠脈造影后,如無明確的、嚴重的、可經介入治療改善的冠脈病變者,并不進行介入治療;相反最初選擇早期保守治療策略的患者,如胸痛反復,心動圖有缺血改變,血肌鈣蛋白水平增高,或心功能不全者也應考慮行冠脈造影,必要時行介入治療。
本研究是經患者自愿同意后選擇接受本治療,雖然沒有隨機分組,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病理數量較多,冠脈介入時間并非均選擇早期或急診,但研究結果與一些大規模隨機臨床試驗一致,因此,對我們臨床實踐有實際指導意義,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1] 韓亞玲,王效增.不穩定型心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介入治療[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6,26(15):1131-1133.
[2] 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內科醫師分會,中國醫師協會循證醫學專業委員會,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和共識[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18-140.
[3]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指南(2012)征求意見稿.
[4] William Wijns,Philippe Kolh,Nicolas Danchin et al,Guidelines on myocardial revascularization The Task Force on Myocardial Revascularizat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 and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Cardio-Thoracic Surgery(EACTS).European Heart Journal(2010)31,2501-2555.
[5] Antman EM,Cohen M,Bernink PJ,et al.TIMI risk score for unstable angina/non-ST elevation MI:A method for prognostication and therapeutic decision making,JAMA,2000,284:835-842.
本文編輯:王 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