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珍珍


【摘要】目的 探究早期康復護理干預用于急性腦血栓形成護理中的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急性腦血栓形成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給予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比較兩組康復效果。結果 觀察組運動功能為Ⅳ級22例(55%),顯著優于對照組的8例(20%);觀察組日常生活能力高于60分的為30例(75%),顯著優于對照組的14例(35%)。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早期康復護理干預用于急性腦血栓形成的護理中,效果明顯,能夠促進患者康復,值得推廣。
【關鍵詞】急性腦血栓;早期康復;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08..02
腦血栓的死亡率低于腦出血,但是比腦出血的致殘率高。患者在接受常規治療的同時還需要進行有效的早期康復護理,能夠使致殘率明顯降低,使患者的生存質量得到明顯的提高[1]。本研究主要分析早期康復護理干預用于急性腦血栓形成護理中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急性腦血栓形成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0例。經檢查,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腦血栓形成臨床診斷標準。其中觀察組男27例,女13例;平均年齡(62.1±7.4)歲;左側癱瘓28例,右側癱瘓12例。對照組男28例,女12例;平均年齡(62.7±7.6)歲;左側癱瘓27例,右側癱瘓13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先給予藥物常規治療,包括減輕腦水腫、降血壓、活血化瘀、溶栓、抗凝等。對照組對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干預。主要進行健康宣教、飲食指導、皮膚護理、口腔護理;觀察組對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干預待患者生命體征穩定后3天進行,具體內容如下。
1.2.1 心理康復
護理人員要主動與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內心想法,鼓勵患者采取積極心態應對治療,向患者介紹之前治療成功的同種病例,提高患者的信心。護理人員要耐心詳細解答患者的內心疑惑,消除患者內不良情緒,鼓勵患者多與醫院病友交流,各自分享應對疾病的經驗,病友之間相互支持,相互鼓勵,共同以良好心態接受治療和護理。
1.2.2 擺放體位
急性腦血栓形成患者正確的體位擺放非常重要,體位主要以左臥位、右臥位、平臥位為主,護理人員要定時協助患者轉變體位,避免長期統一體位導致血流不暢。
1.2.3 訓練智力和語言
如果患者無法正確進行發音,無法理解他人傳達的訊息,有時即便能夠理解但是無法依從,這些問題的出現會導致患者與外界存在溝通困難。因此做好患者語言和智力訓練非常重要,護理人員對患者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主要通過讀、寫、說、聽、看等方式進行,每天訓練時間保持1 h以上,另外還可以利用聽收音機、閱讀報紙、看電視等途徑指導患者進行發音練習。護理人員與患者進行交流時,要具備足夠的耐心,要鼓勵患者訴說,為了強化患者的記憶,可以借助實物、字卡以及圖片,定時定量練習,由易到難。護理人員與患者交流時,要放慢講話的速度,盡量縮短語言表達長度,盡量使用簡單的內容,以保證患者能夠理解。如有記憶力較差的患者,交流時要盡量選擇患者感興趣的話題,幫助啟發患者記憶。
1.2.4 咽部訓練
如果患者吞咽困難、容易嗆咳,應該讓患者自己進食,保持坐立姿勢,減緩進食速度,減少每一口的進食量,盡量為患者提供稍稠些的糊狀液體,選擇單一性質食物,減少嗆咳的發生。
1.2.5 肢體功能鍛煉
適當進行肢體功能鍛煉能夠降低殘疾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護理人員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訓練計劃,保持合適的強度和時間,做好循序漸進,保持翻身-坐起-站立-步行的順序完成功能鍛煉。
1.2.6 日常生活鍛煉
指導患者正確訓練四肢肌肉力量,訓練運動協調性,對于一些生活上細小的事情,盡量自己動手完成,逐漸指導患者自己吃飯、穿衣、上廁所、洗漱等,適當引導患者進行室外活動,逐漸恢復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1.3 效果評價標準
運動功能評價:采用Fegl-Mevyer評分量表進行,低于50分為Ⅰ級,50~84分為Ⅱ級,85~95分為Ⅲ級,96~99分為Ⅳ級。分級越高,運功功能越強。
日常生活能力評價:采用Barthrl指數評定量表進行,得分低于40分為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40~60分為日常生活部分需要幫助,高于60分為日常生活基本能夠自理[2]。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9.0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運動功能比較
觀察組護理后運動功能為Ⅰ級、Ⅱ級的患者明顯少于對照組,運動功能為Ⅲ級、Ⅳ級的患者均多于對照組,表明觀察組運動功能恢復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比較
觀察組40分以下的患者少于對照組,40~60分之間的患者少于對照組,60分以上的患者多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 論
腦血栓也叫動脈硬化性腦梗死,是臨床上發病率較高的一類腦血管疾病。腦血栓主要是顱內外進行腦部供應的動脈血管壁有了病理性變化,血流速度下降、血液成分改變以及血液粘稠度上升等都是導致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會閉塞血管[3]。對急性腦血栓形成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護理,能夠幫助患者意識、語言、肢體和吞咽功能有效恢復,早期康復訓練能夠幫助建立神經軸突、突觸、神經側支循環聯系,幫助重組和代償對側大腦半球的功能。
本研究結果可知,觀察組運動功能為IV級的患者為55%,明顯高于對照組20%;觀察組日常生活能力高于60分的為75%,明顯高于對照組35%,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早期康復護理干預用于急性腦血栓形成患者的護理中,效果明顯,能夠有效提高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姚仙桃.急性腦血栓形成早期康復護理干預的效果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2,09(6):56-57.
[2] 向秀芳.急性腦血栓形成早期康復護理干預的效果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1,09(5):158-159.
[3] 胡香珠.急性腦血栓形成早期康復護理干預的效果探討[J].醫學信息,2015,(31):103.
本文編輯:孫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