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富+楊志波+秦英科+施云軍

【摘要】目的 觀察中醫綜合療法治療對中風病急性期的療效。方法 選取我院2012年8月~2015年12月住院的缺血性中風病急性期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以內科基礎治療聯合中醫綜合療法進行治療,觀察其療效;對照組主要采用內科基礎治療。結果 治療組治愈13例,顯效15例,進步1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6.7%。對照組治愈3例,顯效14例,進步9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86.7%。治療組優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中醫綜合療法對缺血性中風病急性期康復治療療效良好,可改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提高生活能力和改善中風病患者的生存質量,且臨床易于操作,值得推廣。
【關鍵詞】缺血性中風病急性期;中醫綜合康復治療;療效
【中圖分類號】R74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15..02
中風病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語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經昏仆僅以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為主癥的疾病[1],因其發病急驟、癥見多端、變化迅速、與風之善行數變特點極為相似,故名中風。該病具有高發病率、高致殘、致死率等特點,是嚴重危害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急性期康復治療是減少殘疾率和死亡率的關鍵環節,發病機制和臨床表現的復雜性,決定其治療方向應以多向性、個體性、階段性和綜合性為主,單一的干預措施,難以達到最佳治療療效。選取缺血性中風病急性期住院患者,在內科基礎搶救治療措施的前提下,采用中醫綜合特色療法治療缺血性中風病急性期,取得顯著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8月~2015年12月住院的缺血性中風病急性期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男40例,女20例,年齡42~70歲。全部病例均經頭顱CT或MRI確診為腦梗塞。有高血壓病史46例,糖尿病史26例,冠心病史10例,入院時意識清晰、言語清晰者40例,意識不清、言語模糊者20例,神經系統檢查示肌力均在0~3級。(1)診斷標準:將臨床癥狀各項最高分相加而為病類診斷,總分52分。輕型:≦13分;普通型:14~26分;重型:27~39分;極重型:≧40分。(2)分期標準:按照1996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作組中風病診斷標準”進行分期。急性期:發病時間≦2周;恢復期:發病時間≦6個月;后遺癥期:發病時間>6個月。
1.2 方法
對照組和治療組均采用內科基礎治療,包括降血壓、營養腦細胞、擴張腦血管、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穩定斑塊等對癥支持治療;治療組在上述治療方法的基礎上加中成藥靜脈滴注和口服,針灸療法、推拿按摩指壓點穴法、中藥熱敷等中醫特色療法綜合治療,具體方法和用法如下。
1.2.1 中成藥
主要選用丹紅注射液(山東丹紅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26866)20~40 mL+5%葡萄糖注射液150~250 mL,靜脈滴注,1次/d,糖尿病患者選用0.9%氯化鈉注射液稀釋后靜脈滴注;陽虛欲脫者加用參附注射液,氣虛者加用黃芪注射液,痰熱昏迷者加用醒腦靜注射液,口服藥物選用步長腦心通膠囊,2粒/次,3次/d。
1.2.2 針灸療法
采用中科院院士石學敏教授開創的醒腦開竅針刺法[2]
治則:醒腦開竅,滋補肝腎,疏通經絡。
主穴:內關、人中、三陰交
輔穴:極泉、尺澤、委中
操作方法:先刺雙側內關穴,直刺0.5~1寸,采用捻轉提插相結合的瀉法,操作1分鐘;繼刺人中,在鼻中隔下向上斜刺0.3~0.5寸,用重雀啄瀉法,以眼球濕潤或流淚為佳。再刺三陰交,沿脛骨內側緣與皮膚成45°角,進針1-1.5寸,使針尖刺到三陰交穴,用提插補法,使下肢抽動3次。刺極泉時,在原穴位置下1寸心經上取穴,避開腋毛,直刺l~1.5寸,用提插瀉法,以患者上肢抽動3次為度:尺澤屈肘成120度角,直刺l寸,提插瀉法,使前臂和手指抽動3次:委中采用仰臥直退抬高取穴,直刺O.5~l寸,用提插瀉法使下肢抽動3次。
針刺頻率:針刺1次/d,5天為一個療程,間隔2天進入下一個療程,持續治療2個療程。
1.2.3 中藥熱敷
基礎方:附片、路路通、乳香、沒藥、防風、皂角刺、大黃、芒硝、天南星、當歸、三棱、老鸛草、馬錢子。
用法:先用武火冷水煎煮沸后改用文火煎煮40~60 min,最后10 min時加3~5條純棉毛巾共煎,擰干后用一次性中單裹住毛巾,熱敷患側15~30 min,溫度以不燙傷皮膚為度,微微出汗為佳,1~2次/d。
1.2.4 推拿按摩指壓點穴
主要采用滾法、拿法、推法以及扳法、指壓點穴等手法,主要在患側肢體選穴,主要選擇人中、肩髃、曲池、外關、合谷、足三里、陽陵泉、豐 隆、懸鐘、三陰交等穴位,行平補平寫法,1次/d,持續20~30 min/次。
1.3 療效判定標準
治愈≧81%,6分以下;顯效:56%~81%,6~13分;進步:36%~56%,14-26分;無變化:<11%,27~39分。患者治療后病類診斷積分降低為有效,積分不變或增加為無效。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兩組療效比較治療后,治療組有效率為96.7%,優于對照組的8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中風病又名卒中,包括缺血性中風(腦栓塞、腦血栓形成、腔隙性腦梗塞)和出血性卒中(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本文所論中風病是指缺血性中風病急性期,出血性中風不在本文討論范疇。中醫認為中風病是由于陰陽失調、氣血逆亂、上犯于腦竅,導致神機離亂,竅閉神匿。其病機不外乎風、火、痰、氣、虛、瘀六端,其中瘀血是該病的基本病機,貫穿該病的始終[3-4];其死亡率、致殘率極高,如何減少死亡率和降低殘疾率成為治療中風病的關鍵;根據“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治療原則,本病在急性期多為實證,虛證較少見。臨床中根據患者的證候特點辨證選用中成藥靜脈注射和口服、醒腦開竅針法、推拿按摩指壓點穴、中藥熱敷等中醫綜合治療方法治療中風病急性期,幾種療法互相彌補,操作簡單,療效突出。中成藥主要選擇丹紅注射液,該藥主要由丹參、紅花組成,具有活血化瘀之功,現代藥理學研究具有擴張心腦血管,改善腦供血、抗凝抗血小板聚集作用[5],靜脈滴注,起效快,作用迅速,非常適合急癥搶救運用;“邪之湊,其氣必虛”,配合步長腦心通膠囊口服,由黨參、黃芪、地龍、全蝎、水蛭為主,該類藥物具有健脾益氣治其本,活血化瘀治其標,尤其蟲類藥物水蛭、全蝎等蟲類血肉有情之品,除具有通絡活血之外,還有搜剔鉆絡之功,現代研究同樣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抗血栓、降低血液粘稠度等作用,兩藥合用,標本兼治;醒腦開竅針法,穴選人中、內關、三陰交等穴位,人中為督脈、手足陽明經交會穴,因為起于胞中,上行入腦達巔,督脈對全身陽經脈氣有統率、督促的作用,故有“總督諸陽”和“陽脈之海”之稱,故瀉人中可調督脈,醒神開竅。內關穴為八脈交會穴位之一,通于陰維,屬于手厥陰心包經之絡穴,具有養心安神,疏通氣血之功;三陰交系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之交會穴,該穴位具有補腎滋陰生骨髓的功能,“髓主精,精生髓,腦為髓海”,髓海有余,才能夠滋養腦竅,選三穴位為主穴,根據合并癥狀以及梗塞病灶部位,選擇常用配穴;推拿按摩指壓點穴作用于經絡和穴位,產生均勻、持久、有力的作用力,具有疏通經絡、補益氣血、調和陰陽之功,對穴位經絡的刺激,使局部血液循環改善,血流量加大,從而糾正缺血、缺氧癥狀;選用益氣溫陽活血通絡的中藥熱敷,發揮熱、藥的雙重作用,具有擴張毛細血管、促進血液循環、活血通絡、改善周圍組織營養,激發機體自身調節功能的作用,聯合推拿手法共同預防四肢血栓,主要改善肢體的功能;四種中醫療法,各有優勢,互為補充,操作方便,價格便宜,聯合西醫基礎治療,與單純現代醫學的基礎搶救治療,不管是死亡率和致殘率均明顯改善,治愈率、總有效率明顯提高,具有研究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譚凱文.活血化瘀法在缺血性中風治療中地位重要[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2,26(8):9-10.
[2] 朱崇田,石 娜,石學敏.醒腦開竅針法對缺血性中風針刺介入時機治療的臨床研究[J].四川中醫,2012,30(8):132-134.
[3] 聶志玲,周小莉.缺血性中風急性期的病因病機及治療探討[J].光明中醫,2015,30(8):1609-1610.
[4] 盧雨薇.中醫綜合療法治療中風后偏癱30例[J].貴陽醫學院學報,2011,36(4):415-416.
[5] 郭立忠.丹紅注射液治療中風心腦血管的臨床合理應用[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6(29):128-129.
本文編輯:劉帥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