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大利

【摘要】目的 探討中醫外治法對寰樞椎骨關節炎的療效。方法 選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寰樞椎骨關節炎患者42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21例。對照組行常規藥物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以中醫外治法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療效。結果 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5.2%,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1.9%;觀察組患者VAS評分與治療前明顯降低,且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寰樞椎骨關節炎于臨床治療時采用中醫外治法,可有效提升療效,緩解患者痛苦,療效顯著,值得推廣。
【關鍵詞】中醫外治法;寰樞椎骨關節炎;療效
【中圖分類號】R244.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15..02
寰樞椎骨關節炎是骨性關節炎類型之一,是引起枕頸部疼痛的重要因素。目前人們現尚未對其病理、臨床癥狀及體征等實現完善性研究,但經臨床實踐表明,中醫外治法在寰樞椎骨關節炎治療中具良好的療效。為此,本文選取我院收治的寰樞椎骨關節炎患者42例為研究對象,探討中醫外治法對寰樞椎骨關節炎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寰樞椎骨關節炎患者42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21例。觀察組男12例,女9例;年齡63~82歲,平均年齡(69.5±2.1)歲;單側發病14例,雙側發病7例;合并寰樞關節紊亂者13例。對照組男11例,女10例;年齡61~79歲,平均年齡(69.8±2.0)歲;單側發病13例,雙側發病8例;合并寰樞關節紊亂者15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入選及排除標準
入選標準:①均符合寰樞椎骨關節炎相關診斷標準;②均經臨床診斷、影像學檢查等確診;③均現上枕頸部疼痛,伴或不伴耳后區疼痛等癥狀;④臨床檢查資料完整;⑤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嚴重器質類疾病;
②合并頸椎腫瘤、嚴重骨質疏松者;③1周內使用其他止痛藥物。
1.3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藥物治療。給予芬必得布洛芬緩釋膠囊(中美天津史克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00089)2次/d,口服,連續7天用藥。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行中醫外治法治療。①貼敷法:接骨膏患處局部外敷(獨正桿、刺五加、刺老苞、生川烏、生草烏、紅花等研磨,蜂蜜調和),1次/d,用2周停1周,共治療2療程;②熏洗法:藥洗劑由花椒、伸筋草、透骨草、當歸、紅花組成,諸藥入水煎沸加入250 mL黃酒煮15 min,藥液熏洗患處,藥渣裝袋可外敷;1劑/d,2次/d,
10天為1療程;③正骨法:選用短杠桿微調手法。患者取側臥位,棘突偏凸側朝上,頸肌放松,醫生站于患者背后,一手拇指自上而下頂偏凸樞椎棘突,另一拇指自后向前抵寰椎同側下關節突,拇指十字交叉,按壓棘突向下,關節突向前移動,錯位節段被動旋轉約5°,覺放松后,稍加力擴大旋轉力度,1次/d,7天為1療程。
1.4 療效評定標準
疼痛測定: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共0~10分,分數越高,疼痛程度越高。
療效評定:治愈:臨床痛感消失,旋轉正常,X線檢查無異常;好轉:臨床痛感減輕,旋轉活動度、X線中寰椎位置改善;無效:以上條件均不符。總有效率=治愈率+好轉率
1.5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9.0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療效對比(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對比(見表2)
3 討 論
目前,現代臨床對于膝骨關節炎臨床癥狀、疾病病因、病理知識及治療方法等均已實現完善性探究,而對于寰樞外側椎骨關節炎其相關研究仍較少。寰樞椎骨關節炎患者于病發時多合并寰樞關節紊亂及寰樞關節不穩等癥狀,若未及時治療,則可于疾病發展期致頸部關節退行性改變,影響患者正常活動及生活質量[1]。
中醫外治法是臨床常見非手術治療方法,該方法現已廣泛應用于膝骨關節炎治療,但在寰樞外側椎骨關節炎應用中仍較少。中醫外治法主要包含外敷、熏洗、推拿、針灸等多類型方法[2]。本次研究中,外敷采用接骨膏涂抹患處以消腫止痛;熏洗則利用藥物加熱后熱能及藥物本身功效而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除腫脹、緩解疼痛,抑制關節炎癥,操作方便、簡單、無痛苦且無副作用,應用效果顯著。正骨治療是中醫極具特色的外治法,一般而言,寰樞外側椎骨關節炎伴寰樞關節紊亂者采用單純藥物治療無法實現其關節正常對合,故采用正脊治療可有效調節頸椎整體空間排列,改善病變相對位置及頸椎內環境。
經此上中醫外治法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5.2%,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1.9%;觀察組患者VAS評分與治療前明顯降低且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目前,在寰樞外側椎骨關節炎治療中,正骨手法的安全性仍是各學者討論的焦點,有學者認為[3],寰樞關節位置險要且多數患者均為老年人,常見骨質疏松,故本文在研究中選用短杠桿微調手法,該手法關節被動活動小,操作簡單,較其他手法安全性更好。
綜上所述,寰樞椎骨關節炎于臨床治療時采用中醫外治法,可有效提升療效,緩解患者痛苦,療效顯著,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唐學章,唐向盛.中醫外治法治療寰樞椎骨關節炎的臨床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0,(5):789-791.
[2] 張 秦,王玉明,謝幼紅,等.中醫多元外治法治療膝骨關節炎(寒濕痹阻型)臨床療效觀察[J].遼寧中醫雜志,2011,38(12):2417-2419.
[3] 于 紅,侯樹勛,吳聞文,等.整脊手法配合脊柱診斷治療儀治療寰樞椎外側關節骨關節炎的初步臨床體會[J].中國骨與關節雜志,2010,9(3):206-209.
本文編輯:孫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