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妍
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 河南鄭州 451191
教育管理學發展現狀的分析與思考
吳文妍
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河南鄭州451191
教育管理學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學科、學術和理念的發展上。教育管理學學科發展的現實表現為:性質歸屬的轉移、對象范圍的拓展、結構體系類化、研究方法更新等。在不同的時期教育管理學的發展程度不同,所表現出來的狀態也不一樣。從古代到近代,從近代到現代教育管理學一直圍繞著人們所生活的環境發生著不同程度的改變,到今天,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開始研究教育管理學,開始探索教育管理學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同時越來越多的教育管理學科學的方法體系應運而生。
教育管理學;性質;發展歷程;現狀
19世紀末20紀初,教育管理學已有了雛形并且有了理論形態。經過近一個世紀的發展,教育管理學在人們生活中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大。但在發展過程中也積淀和出現了很多新的問題。因此,為了進一步增強人們對教育管理學的認識,促進人們對教育管理學性質的全面、深入了解,本文從教育管理學的發展歷程,現狀分析,發展趨勢三個方面進行論述。
(一)醞釀階段(1862---1900年)
1862年,中國近代教育在京師同文館的成立中拉開了序幕。由于新式教育機構如教會學校、洋務學堂的出現,激發了國民對現代教育管理知識的渴望。與此同時,西方傳教士也在不斷傳播西方近代教育機制,對當時社會產生了一定的沖擊,人們開始重視教育管理學這門學科。在內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下,中國社會對近代教育制度的認識逐步提高,對我國教育管理學科在九十年代初的形成起到一定作用。
(二)誕生階段(1901--1915)
清朝末年民國初年,中國政府與廣大人民積極向日本學習。清末民初民國政府陸續頒布了《壬寅學制》、《癸卯學制》和《壬子?癸丑學制》,標志著中國正在逐步建立完整的近代教育制度;同時,有關學校管理與教育行政的系統知識也從日本引進進來。1901年,我國第一本中文《學校管理法》編著完成;隨后,國家規定“教育制度”、“學校管理法”等課程為師范學院課程;同時,部分學者也開始研究當時的新式教育管理問題。從此教育管理學學科在中國的誕生了。
民國后,國人所著的教育管理學著作,都會包含教育制度、學校管理法、學校衛生三個部分的相關內容,這就是我國教育管理學教材最早的構成方式了。這一時期的教科書注重實用,少理論研究,大量引用國外教育法令作為管理參考。主要是作為新式學堂辦學指南,缺乏創新能力,學術水平并不高。雖然就學科發展整體水平而言,這一時期的研究還不夠系統、不夠科學,不夠創新,主要是研究解決實際問題和總結經驗的方法,但實際上影響力還是很大的。
(三)興起階段(1916--1926)
1916年后,中國教育開始發生轉向,已不再拘泥于向日本學習,當時,美國的教育管理學處于世界領先水平,通過到美國學習的留學生傳播到國內,宣起了向美國學習的熱潮,從美國引進了當時比較先進的教育思想和研究方法,給我國教育管理學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思路。隨著教育管理學在大學的學科里有了建制,開展以學校管理為主的學科,我國的教育管理學呈現出興起的局面。
(四)自發階段(1927--1937)
教育管理學在經歷了學習日本、仿效美國的初步發展后,學術界提出了探索中國特色的教育管理學的呼聲越來越高。當中國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十年發展時期,教育管理學的發展也處于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進入了自發階段。以1927年開始的教育行政理論研究的新進展,標志著一個學科發展高峰時代的到來。
隨后進入抗日戰爭時期,雖然處于中華名族生死存亡的危機關頭,但戰前形成的學術精神沒有被摧毀,并體現出了新的面貌。
總體來說,教育管理學在近代中國的發生與發展,既屬于中國教育與學術現代化進程的一部分,也與當時世界教育管理學理論與實踐發展的脈搏相一致。
我國教育管理學在本世紀初已出具雛形,20年代至40年代發展較快。解放戰爭后,由于受到了蘇聯教育學模式的影響,我國放棄了對教育管理學作為獨立學科的研究與探索,使教育管理學成為了一門被遺忘的科學。直到改革開放時期,我國的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為教育管理學的研究提供了一個穩定成熟的環境,再加上社會對教育管理學的需求日益增加,教育管理學才有了較大的發展。但同時也暴露出很多的問題。
(一)理論與實際的脫離是我國教育管理學的固疾
在教育管理學中理論與實際的脫離,并不是只有我國教育管理學會出現的問題,世界各國也都面臨這樣的處境。我國教育界在理論與實際這一問題上,困擾已久。特別是今天,這種爭論和沖突顯得更加尖銳。教育管理學者更多的注重了理論研究,而脫離了實際社會的需求。本來,教育管理學積極向教育學,管理學,政治學等學科吸取養料,用來彌補自身發展的不足,這是新興學科健康成長的必經之路,是符合學科發展觀的。但是,如果教育管理學僅限于這一范圍,而不能主動向前再跨一步,把理論的研究和前景深深植根于中國廣闊的教育管理實際和改革的背景之中,那么,教育管理學有可能會成為空洞并且沒有內涵的一門學科。
(二)認識僅限于經驗上,理論性不強、過度注重解釋、論證,忽略了反思和批判的重要性
從觀念上來說,教育管理學者缺乏將著作中日常用語提煉成為專業術語的意識,表示過于口頭話.以至于概念表現的過于單一,現象出的理論水平較低,導致整個教育管理學的概念群呈現出缺乏抽象度的群體特征.并且,一些教育管理學著作中出現隨意使用概念,偷換概念.破換了教育管理學的學術形象.從體型上看,教育管理學過于分散沒有體現出科學的嚴謹性.總體上說,教育管理學在研究過程中重解釋和論證輕反思和批判。教育管理學從本質上看,應該是反思性的。反思性應該成為教育管理的最為珍貴的品質。
教育管理學既包括教育又包括管理,對于教育和管理的發展,不但需要科學理論的推動作用,同時需要人文觀念的引導。因為教育管理是“以人為本”的管理,在教育管理學的研究中必須使用既科學又人道的方法,關注個體的存在,關切生命,尊重他人,并能對文化的差異性和多元性持理解的態度。教育不僅是學校和國家的責任,同樣也是學生、家長、社會的責任和權力。教育事業是人類的公共事業,直接關系到個人發展,國家強大。因此,教育管理學既因吸收社會各方面的力量,也應該積極發揮教師、學生、家長和社會的力量。
經濟一體化、信息全球化要求人們在競爭的同時更要學會合作。在教育管理學上,同樣如此,競爭意味著效率,合作意味著發展,只有把競爭與合作聯系在一起,才能進一步提高教育的綜合實力,發揮教育的整體優勢。在學校日常管理中,提倡老師與老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競爭與合作的關系,有利于在合作基礎上產生競爭力,既增強了團結協作又提高了效率,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教育管理是一種社會實踐性活動,它是客觀的,有意識的。指導教育管理活動的意識的發展狀況,標志著教育管理的自覺程序。當指導教育管理活動的意識達到了哲學境界,也就標志著教育管理的自覺性達到了最高程度。盡管教育管理哲學思想有正確和錯誤之分。不同時期不同的教育管理者的管理哲學思想也有水平高低的不同。但比之一般意識。就其思維的廣度和深度而言,總是屬于意識的高層面。要使中國能在21世紀的國際競爭中處于戰略地位,就必須掌握面向21世紀的教育。實現教育的現代化,強化教育管。強化教育管理的實質在于提高各級教育管理者進行教育管理的自覺性的程度。必須以現代教育管理哲學為思想武器和根本方法。反思自身教育管理思想之演變,端正自己辦教育、管教育的指導思想。正確認識教育管理和指導教育管理實踐。以保證教育事業發展的目標、戰略和指導方針的最終達成。讓教育管理學在新的時代發展的更加快速,讓教育管理者學為所用,造福社會。
[1]張新平.批判反思:教育管理學的當務之急[J].高等教育研究,2014,(4).
[2]李政濤.從問題到理論--教育管理學研究的反思與展望[J].中小學管理,1999,(2).
[3]張新平.關于我國教育管理學發展中的五個問題[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1).
[4]金林祥.20世紀中國教育學科的發展與反思[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2—14.
[5]楊天平.論教育管理學的綜合性質[J].教育研究,2002,(8):38-42.
[6]陳孝彬.教育管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5-6

吳文妍(1985—),女,河南信陽,2008年畢業于鄭州大學升達經貿管理學院,畢業后留校擔任輔導員工作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