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邵麗霞 何宇峰 林 逸
兩百多只“東方寶石”展翅故鄉
——我省德清朱鹮野外重建種群項目取得突破性進展
◇撰文//邵麗霞 何宇峰 林 逸
朱鹮,世界瀕危珍稀鳥類,素有“東方寶石”之稱。浙江是我國朱鹮的歷史分布區,是朱鹮的故鄉。至上世紀50年代末,因環境的惡化和棲息地的破壞,造成浙江朱鹮滅跡。所幸的是,在國家林業局、浙江省林業廳、湖州市林業局、浙江大學等上級部門和相關單位的大力支持下,德清縣林業局于2008年從陜西省樓觀臺引進朱鹮,運抵德清縣下渚湖,開展“浙江朱鹮人工遷地保護暨野生種群重建工程”。歷經8年,至2016年8月,浙江朱鹮的數量已經突破200只。更可喜的是,2016年發現野外已自然孵育存活小朱鹮10只。
德清縣地處長江三角洲腹地,全縣現有林業用地面積66.5萬畝,森林覆蓋率48.5%,平原地區林木覆蓋率29.5%,德清先后獲得了國家生態縣、全國綠化模范縣、國家級園林城市、中國竹子之鄉、“1818”平原綠化行動先進集體、省級森林城市等榮譽稱號,并連續兩年獲得全省五水共治工作的最高綜合性獎項“大禹鼎”。優質的森林資源和水環境,為重建浙江朱鹮野生種群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2007年底,德清縣申報下渚湖朱鹮人工繁育種群引進及野外放歸項目。很快,該項目獲得國家林業局、省林業廳的批準。
2008年4月16日,德清縣林業局從陜西省樓觀臺引進5對10只朱鹮,在德清縣下渚湖開展浙江朱鹮人工遷地保護暨野生種群重建工程。
國家林業局、省林業廳及湖州市林業局相關領導十分關注朱鹮種群重建項目,多次實地考察調研,了解項目進展情況。德清縣委、縣政府將此項目作為一項提升縣域知名度、保護生態環境的大事。為此,德清縣組建朱鹮保護管理委員會,負責項目協調管理。同時,德清成立全市首個珍稀野生動物繁育研究中心,定人定編,專項負責項目實施的日常工作。德清縣林業局將項目的開展作為林業工作的重中之重,專門安排人員在基地長期值守,做好日常管理。目前基地共有工作人員8名,其中專職飼養員4名,野外監測人員4名,實行24小時值班制,確保朱鹮種群重建項目扎實有效開展。
為確保繁育基地的順利建設,德清將下渚湖湖上山、道觀山等2600畝的范圍劃定為縣級自然保護區,禁止破壞性開發、禁止投放農藥,給朱鹮野外種群重建予以環境保障。
結合國家林業局和省林業廳極小種群保護項目資金,德清縣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為項目順利開展提供堅強后盾。據不完全統計,8年來,已累計投入資金2000多萬元,先后完成繁育基地水、電、路配套設施建設和生態修復工程,建造朱鹮繁育籠舍1.55畝,建成野外放飛訓練基地4.05畝,配備視頻監控系統全覆蓋,購置人工孵化器、育雛箱、疫源疫病監測等相應設施設備。
朱鹮種群重建項目,離不開科研力量的支撐。2008年1月,德清縣林業局與浙江大學瀕危野生動植物種質基因保護中心簽訂合作協議書,以浙江大學為科技支撐單位,共同實施朱鹮人工繁育種群的引進及野外放歸項目。
在浙江大學的指導下,德清縣林業局日漸摸索出一套成熟的朱鹮馴養繁殖技術。為提高受精率和繁殖后代的存活率,德清打破傳統的肉眼觀察配對與繁殖方法,首次利用自行開發的遺傳基因型信息平臺。這個平臺將能夠匹配的全部個體散放在一個較大的籠網之中,讓朱鹮自主選擇配偶繁殖,從而將受精率從起初的26.34%提高到了87.51%,將出殼幼鳥的存活率從33.76%提高到了76.11%,遙遙領先于國內外其他朱鹮種群。
經過8年的不懈努力和持續探索,歷經朱鹮人工圈養、野外放飛、野外種群重建等三個階段,已形成一套成熟領先的朱鹮人工馴養繁殖技術和野外重建種群培育操作體系。不管是人工繁殖朱鹮的存活率,還是朱鹮整體種群質量,都遠遠高于國內外同領域其他朱鹮種群。截至2016年8月,浙江朱鹮的數量已經突破200只,達到222只。其中,野外種群43只,人工圈養種群179只。
更加欣喜的是,2016年野外種群的自然繁育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目前林業部門已經監測到5處野外筑巢、產卵17枚、自然孵育小朱鹮10只,自然孵育存活率較上年同期增長90%,開創了浙江朱鹮野外種群重建工作的新里程碑,提前2年實現了種群數量破200只大關的繁育目標,列入全國人工圈養種群的前三甲行列。

小演員們參與微電影拍攝
朱鹮重新回到了故鄉,更需要更多人的保護。于是,德清縣林業局通過“世界濕地日”“愛鳥周”和“野生動物保護月”等宣傳載體,發揮電視、報刊、廣播、網絡等媒體作用,進學校、農戶、企業、社區,普及朱鹮保護知識。
德清將下渚湖國家濕地公園變成宣傳朱鹮的主戰場,開展專題宣傳,創造條件讓公眾參與朱鹮保護活動。2014年,德清縣林業局承接了中日韓朱鹮保護研討會及中日韓澳候鳥保護工作磋商會議,讓浙江朱鹮走出國門。同年11月13日,德清縣林業局利用在全球首次自行研發的野外生存力遺傳基因評估系統,挑選了33只個體放飛野外,存活率高達96.97%,遠遠高于國內外同領域的存活率水平,實現了中國南方地區的朱鹮第一次成功放飛。同時,為優化種群質量,降低親緣指數,德清先后接受了從日本返還我國的18只個體,與北京動物園交換了4只個體。多樣化的種源結構,使浙江朱鹮的親緣指數比其他兄弟單位的親緣指數平均下降了23.62%,有效提高朱鹮后代的個體質量。
2016年6月,德清縣林業局聯合省生態文化協會、省林業廳、省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總站、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浙江電視臺少兒頻道、德清縣下渚湖濕地風景區管委會等單位發起“浙江保護朱鹮小使者選拔暨微電影拍攝活動”。活動通過朱鹮起名、保護朱鹮小使者投票、相關知識閱讀、知識競答等環節,讓青少年了解朱鹮保護科普知識,讓更多的人來關愛這種美麗的動物,保護生態家園。2016年6—7月,浙江電視臺少兒頻道的活動宣傳片在全省播放,保護朱鹮宣傳海報在10余所學校、機構、幼兒園宣傳與推廣。親子家庭通過登錄“美麗浙江”微信公眾號報名參加活動。截至7月20日,活動有208位小選手報名,網絡投票數40余萬次。

朱鹮

小學生參加“浙江保護朱鹮小使者”選拔活動
以保護朱鹮為主題的微電影8月底已完成,電影通過三個不同年齡階段的視角,集中呈現拯救、保護“東方寶石”朱鹮的系列成果。據悉,這是我省首部以保護野生動物為題材的微電影。
如今,朱鹮已經成為提升德清美譽度的“代言人”和優良生態環境的“見證者”,成為游客游覽下渚湖景區必經的一道風景點。今后,德清縣林業局將繼續做好朱鹮人工圈養種群的繁育和野外種群的重建工作,打好打響“生態”金名片,爭取早日重現東方寶石的往日輝煌,讓浙江大地再次成為朱鹮自然棲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