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耀 琪
先識字后學拼音,不只減負這么簡單
文/耀琪
據《新快報》報道,新學期廣州中小學部分年級、部分科目使用了新教材,其中包括長達十余年未變過的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材。小一新生學語文時,先學“天”“地”“人”再學“a”“o”“e”。
除了將漢語拼音后移,新版教材在結構安排上新增了幾個欄目,引導學生在課外延伸閱讀。包括和父母閱讀、和同伴講故事、在書店看書和在圖書館看書,主題是“讀書真快樂”,對孩子們進行“閱讀教育”。新版教材仍要求學生會寫100個生字,但識字量卻減至300個。新版教材出現的改變獲得家長們幾乎一面倒的贊賞。有些家長擔心孩子難學拼音、怕寫字的,如今終于放下心來。
值得關心的是,從形式上看,教材的改變顯然是向著“為孩子減負”的目標而去。具體而言,針對學習內容,除了有數量上的減少,也是壓力上的減輕。比如總有一部分孩子對拼音不容易適應,那么就統一將難點往后推延。又如學寫字對孩子來說確實是個難關,那么就不妨先培養對文字的親切感和熟悉感。
其實,先重視認字再學習寫字,先學好說話再去學習背后的拼音,這更加合乎培育規律。究其原因,不但關乎學生的接受能力,也是教育思維的一種轉變和反省。因為國內課堂在教英語時,從基本單詞開始就有意識將音標體系灌輸其中。傳授語句的同時把語法、句型也帶進去。考試的重點很大部分就是考音標、考語法、考句式。這種教學模式純粹以傳承知識和掌握知識為教育目的,以考試分數作為“教育成果”的檢驗。
學生按照教育節奏,通過各種手段把知識體系吃了進去,在考試中還能熟練操作,然而在生活中卻會出現大面積高分低能的情形。比如學了十多年的英語語法,無法在課堂之外用英語自由表達。學了準確的音標,面對新單詞卻讀不出來。不但是英語,學生學物理、化學、生物也是如此。長期在課堂浸淫、在紙面計算、在平面上記憶,一旦面對沒有文字化的真實場景時,就會連基本的認知和處理能力都沒有。
先認字再學拼音,對老師和家長也有著深刻啟示。因為我們生活在豐富而真實的文字世界,抽象的藏在背后的比如拼音,并非是認識世界的第一工具。生活場景大部分沒有拼音,孩子只有更多地認字、聽講、閱讀,才最能和真實世界對接。一年級從天地人、木火土金水開始學起,價值遠遠要高于直接奔往“a”“o”“e”。過早、過多地強化拼音、語法、句法、口訣等邏輯工具,不但會墮入唯工具論怪圈,終歸也只能服務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