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克勝
(沈陽市蘇家屯區水利工程建設質量與安全監督站,沈陽 110101)
?
蘇家屯區山洪災害調查評價分析
崔克勝
(沈陽市蘇家屯區水利工程建設質量與安全監督站,沈陽 110101)
目前蘇家屯區已初步建成山洪災害非工程措施體系,因沒有完全掌握山洪災害防治區基礎信息,防御工作缺乏科學性、全面性的依據。通過開展山洪災害調查評價工作,重新核定補充了山洪災害相關數據,經過分析評價,補充完善了管理依據,為加強蘇家屯區山洪災害防御工作,提高抵御山洪災害風險能力,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蘇象屯區;山洪災害;調查評價;成果分析
蘇家屯區位于沈陽城南,與撫順、本溪、遼陽3市毗鄰,地處遼東丘陵、遼河、渾河過渡帶上,地勢自東向西傾斜,東部為石質山地,中部為黃土丘陵,西部是渾河沖積平原,行政區域面積782km2。大中型河流有渾河、北沙河,其中北沙河是左右全區汛情的主導河流。境內山洪災害易發區主要分布于東部、中南部,屬北沙河流域,防治區面積340.6km2,居住人口7.3萬人,耕地面積1.79 hm2。蘇家屯區流域水系基本情況及斷面布設圖具體見表1、圖1。

表1 蘇家屯區流域水系基本情況

Ⅰ 流域水系圖 Ⅱ 斷面測區分布圖
近幾年,蘇家屯區隨著山洪災害防御工作的開展,已初步建立山洪災害非工程措施防御體系。編制了山洪災害防御預案,建立了山洪災害預警平臺,購置了相關預警設備,在相關地區安設了預警標志,進行了防災知識宣傳,發放宣傳冊,開展了防御演練[1]。
在工程建設中,存在行政控制區劃不準、防治區面積不詳、雨情資料少等信息問題,使山洪災害防御工作開展受到很大阻力。因為還沒有完全掌握山洪災害防治區基礎信息,防御工作缺乏科學性、全面性。
2015年按照省市統一部署,開展了山洪災害調查工作。通過外業調查和內業整理,重新核定了山洪災害相關信息。調查包括社會經濟基本情況、涉水工程、重要沿河村落、歷史山洪災害、非工程措施現狀等方面。
社會經濟調查包括防治區基本情況和企事業單位調查。防治區基本情況調查,在行政區劃現狀基礎上,以街道為填報單位,區級審核匯總。人口數據采用當地公安系統2014年末在籍常住人口數據;土地、耕地數據采用全國第二次土地調查結果。防治區企事業單位由街道、區級共同調查,形成企事業單位調查名錄。
涉水工程調查包括防治區塘(堰)壩、路涵、橋梁工程調查。塘(堰)壩工程由區級調查,路涵、橋梁工程由街道調查。通過工程坐標數據獲取、外觀尺寸量測、擺放標尺拍照等方法,詳細記錄掌握了有關涉水工程信息。
重要沿河村落調查包括沿河村落居民戶人口、年齡和房屋結構基本情況,測量住房位置和高程,企事業人員辦公情況,獲取人口沿高程分部情況。
非工程措施現狀統計了水位雨量自動監測點、無線預警廣播站位置、水位監測點布設情況,并將高程、坐標結果標繪在調查軟件底圖上。
調查填寫12張內業調查表、7張外業調查表。核定行政區劃基本情況451項、防治區村屯157個。其中外業調查企事業單位55個、塘(堰)壩12座、路涵51個、橋梁103座、水庫4座、水閘48座、重要堤防5段、8個沿河村落居民336戶,獲取測量數據166組、成果照片2523張等。
經過分析評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4.1 主要溝道抗洪能力不強
由于東部河床狹窄、坡度陡、地表土層薄;村內溝道多年不清理,河道沖刷淤積嚴重,斷面尺寸變化大,河道防洪能力很差;居民房屋臨河而建,河槽窄小處洪水極易上岸成災。高度集中降雨產生的山洪洪峰大、匯流快,破壞力強。蘇家屯圖流域設計流量、水位成果表具體見表2。

表2 蘇家屯圖流域設計流量、水位成果表
4.2 民眾缺乏水情信息和防災引導
沿岸居民信息源缺乏,大部分危險區內的降雨和水位無法實時掌握,群防群測的責任人和防御制度雖然已經明確,但還不夠完善,不能及時知情避險。缺乏防災演練和避險引導,險情來臨時,財產人員不能進行轉移避讓。
4.3 有的民眾防御意識淡薄
沿河居民受洪水威脅體會深,其他群眾對山洪災害防御缺乏宣傳和培訓,山洪災害防御意識比較淡薄,對山洪災害的危險性估計低。蘇家屯區各類危險區人口分布統計表具體見表3。
習作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標志,也是語文的一種綜合訓練方式。小學生因為知識積累和人生閱歷比較淺,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比較差,寫出來的文章也稚嫩,這就需要修改,才能形成一篇好習作,好文章。因此,我們不但要指導好如何習作,更要指導好學生怎么修改,兩舉并重,讓學生學會修改的方法,師生同改,掌握方法就體現了“寫、改”的統一,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表3 蘇家屯區各類危險區人口分布統計表
4.4 監控能力有限
蘇家屯區已部分建有雨量和水位站,但密度太低,無法達到對山洪災害的有效監視。嚴重缺乏預警相關設備,技術方法落后,本能形成有效管理。
根據以上原因,需要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來化解風險。工程措施包括溝道清淤防護,非工程措施包括制定預警指標,編制防御預案,建立預警平臺開展避險程序管理。
山洪災害調查查明了危險區、明確了危險時、劃定了危險人危險戶、辨識了危險點、找到監控盲區,這些成果為山洪災害防御預案制定,預警平臺開啟,實現安全轉移避險打下堅實的基礎。
5.1 查明危險區
水文局根據調查結果進行設計暴雨和設計洪水計算,確定蘇家屯區各防災對象,將100a一遇設計洪水位的淹沒范圍確定為危險區范圍。
蘇家屯區無小流域雨量實測資料,采用《遼寧省中小河流(無資料地區)設計暴雨洪水計算方法》計算設計暴雨雨量。根據暴雨洪水推求得出相應頻率洪水量,按時程分配方法,求出設計洪水頻率斷面高程與流量關系曲線,確定危險高程含蓋區域,劃定各村危險區范圍。
5.2 明確預警指標
臨界降雨量為預警啟動指標。蘇家屯綜合歷史資料按100a一遇洪水頻率計算降雨量為臨界降雨量,按預警時段1h、6h、24h對應臨界降雨量為指標,觸發預警級別。預警級別分為告知、警戒、緊急3級。
有了臨界雨量預警指標,所有反映就有了參照,預警系統得到補充完善。預警系統圍繞雨水情監測、預警發布、指揮轉移安置處理幾個環節展開。以雨情信息為主線,一旦閥值觸碰,就發布警戒、準備轉移或立即轉移指令。有利于調動各部門人員參與避險轉移。及時、準確地將信息上傳下達,科學指揮、決策,實現人員順利轉移妥善安置,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蘇家屯區流域設計面暴雨量成果表及不同重現期設計24h凈雨成果表具體見表4。

表4 蘇家屯區流域設計面暴雨量成果表及不同重現期設計24h凈雨成果表
5.3 落實人員管理,確定搶險目標
根據調查確定了危險戶位置人員結構。危險區人口多,年齡變化大轉移復雜。明確了兒童老人及行動不便人員基本情況,有利于制定提前有序撤離計劃。山洪區成峰時間較短,必須提前預留充足時間。編制程序文件和作業指導書,有效控制引導轉移工作完成。
5.4 控制危險點
調查確定了易出現搶險救險位置。根據險區、險橋、險段、水庫塘壩位置,安排責任人進行管理。制定轉移路線時避開危險點。對易出險區,救險人員可以就近待命。
5.5 有利于規劃安排轉移路線,實現安全轉移
每個村根據地形地貌、交通條件等信息,確定最佳的轉移路線和臨時安置地點。每年對調查轉移路線和安置地點進行修定。根據轉移戶距離安置點遠近,設臨時避難所,防止中途發生危險。
5.6 防御預案得到極大補充
上述內容都是防御預案需要確定的管理內容,因此使預案得到進一步完善落實。
1)經過調查發現,現在山洪災害監測站點分布上有不合理的,應調整部分站點向山洪災害高易發區、易發區,增強山洪災害監測能力。
2)山洪災害外業測量過程中發現涉水建筑物對河道洪水的影響較大,實際工作中應注意河道上的水工建筑物的影響。
3)由于所涉及到的評價分析小流域長系列水文資料短缺,給分析評價工作帶來不便,今后隨著山洪預警站點建設增多,累計資料系列的延長,逐漸分析修正評價結果;或者在今后防汛工作中,根據使用情況來進一步完善。
4)隨著山洪災害監測站點的逐步完善、縣級山洪災害防治預警平臺的建立以及“鄉村級群測群防”體系的建設,分析評價成果對本市山洪災害防治的支撐作用更加突出。
通過山洪災害調查評價,進一步掌握相關信息,理清工作思路,明確工作方向,為完善防御工作,有著重要意義。山洪災害預警管理因少發而易麻痹、因突發而易亂為,只有完善調查質量,推進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設,不斷總結完善預案,不斷加強宣傳力度,增強防災減災意識,才能更好地趨利避害、科學化解危機。減少災害帶來損失,維護社會穩定、人民生命財產提供安全保障。
[1]郭良,劉昌軍,丁留謙,等.開展全國山洪災害調查評價的工作設想[J].中國水利,2012(23):10-12.
推廣應用
TV87
B
1007-7596(2016)08-0101-03
2016-06-28
陳海山(1982-),男,山東萊蕪人,工程師,從事防汛抗旱減災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