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信能
(江西省新余市水務局,江西 新余 338000)
?
生態理念在水利水電設計中的重要性及應用實踐
黃信能
(江西省新余市水務局,江西 新余 338000)
由于人們的生活環境不斷的惡化,所以生態保護也就成為現今社會所關注的焦點所在.而在生態保護過程中,也逐漸的產生了新的生態理念,其主旨就是使人們的發展和自然環境相協調,在水利設計中,充分考慮生態理念是水利水電設計發展的必然趨勢.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的促進生態化理念的推廣,從而使得發展與環境處于平衡狀態。
生態化理念;水利設計;存在問題;應用實踐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水利工程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同時水利工程在發電和防洪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水利水電工程設計初期,設計者應該充分了解當地的生態環境從而制定合理的設計方案。這樣就能有效的避免因施工而產生的生態破壞現象。如果沒能及時針對生態制定方案,就會導致當地的生態環境惡化,同時也對水利工程的作用帶來巨大的隱患。所以水利工程要想更好的發揮自身的作用,從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目標,需要將生態理念與水利水電工程進行有機結合。此外,水利工程設計將生態理念作為指標,同時結合生態環境發展規律,能有效地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進行維護,同時促進了水利工程與環境的協調發展[1]。
2.1 設計人員的生態理念不強
水利水電的設計主要就是為了滿足人民的生活需求,實現水資源的有效使用,從而對當地的經濟發展做出巨大貢獻。而在水利水電進行設計時,設計人員通常對這方面的認識不足,在工程規劃時僅僅考慮水利水電工程的經濟利益和作用,而不對生態環境進行合理的規劃,從而忽略了生態環境和水利設施建設和諧發展的基本要求。這種淡薄理念的狀況也就無法實現水利工程對生態環境的服務作用。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水利水電工程的用途也逐漸變電很廣,在工程規劃時,要想提高生態化建設的程度,就需要對水利水電的設計方案進行完善和拓展,從而提升其生態功能。但是由于現今我國的設計人員生態理念和環境保護的意識較弱,同時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方面的專業文化素養,這就使得生態理念與水利水電設計很難得到有效結合。
2.2 水文資料存在問題
水文資料是設計者了解當地生態環境系統的主要措施,需要在對當地進行水利水電設計時,一定要有系統性和科學性較強的水文資料作為后盾。所以要將生態理念與水利設計進行有機結合,首先就需要對當地的水文狀況進行了解,從而因地制宜的進行設計。但是,目前各地并沒有相對完整的水文資料,這也就導致設計者缺少相關信息對當地的水文特性進行分析[2]。設計者無法有效將生態理念融入到水利設計中,從而使得水利設計中生態理念的應用效果大大降低。其次,各地政府對水文狀況的不重視,也導致了當地的水文部門名存實亡,使得設計者進行水利工程設計時通常沒有相應的水文資料作為參考。
3.1 樹立良好的生態理念意識
設計者要樹立生態理念意識,這就需要其具備相應的科學知識。在工程設計時,設計者不僅要保障工程的順利實施,還要時刻保持生態穩定和諧的意識。例如:水資源節約利用意識等。這就需要水利設計者必須具備必要的生態意識,同時還要對自身的文化素養進行有效的提高,盡可能的讓水利設計知識融會貫通。設計者要時刻謹記生態環境是保障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同時也是水利工程發展的必然趨勢。[3]將生態環境和水利工程建設進行有機融合,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首要目標。所以,設計者在對水利工程進行設計時,不僅要充分的考慮其帶來的經濟利益,也要針對生態理念做出合理的規劃。只有這樣才能在保障生態環境的同時實現經濟的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穩定和諧關系。
3.2 充分掌握當地的水文資料
水文資料作為當地生態記錄的主要方式,其對于生態理念與水利設計的結合有著重要作用。所以設計者要想在水利設計中實現對當地生態系統的保護,就必須要充分的掌握當地的水文資料。這就要求設計者在進行水利設計之前,一定要與當地的水文單位進行良好的溝通,利用水文資料進行水利水電工程的設計。同時設計者還要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進行實地的考察和對比分析,從而減小生態環境改變而帶來的意外情況發生。
3.3 設計者在設計時要有理論依據和論證
在水利設計工程中,每一個環節都要根據當地的情況和條件進行合理的分析,要做到不憑空捏造,不復制同類建筑。[4]首先在結構設計時必須要對其進行論證,例如在對調壓井進行設置時,一定要先對其進行有效的理論分析,然后通過實踐去進行論證。其次在對水利工程進行布置和設計時,其尺寸的選取一定要有相應的科學依據。為了保障尺寸的合理,可以對其進行模型構建,然后通過實驗進行驗證。在布置時一定要使其符合規范。在缺少規定和計算依據時,一定要通過類比方式來進行確定,而這個過程也需要進行實例論證。
3.4 河道的改造建設
通過水利工程的研究表明,河道是水利工程中組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對水利工程過程中的引水和蓄水環節做出巨大的貢獻。但是其優勢也會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產生一定的阻礙作用。這就需要設計者及時的對河道進行改造建設,在進行河道建設時一定要充分考慮生態理念,從而降低七對環境的不良影響。在中國已經有了生態化河道的技術,這些技術的應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沿河的生態問題。其主要的生態模型如表1:

表1
人類作為自然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水利水電工程則是有效改善生態的有效措施。因此,設計者在進行水利設計時一定要以生態穩定為先決條件,合理的將生態理念與水利工程進行有效結合。這樣才能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還能有效的對生態環境起到保護作用,從而達到經濟與環境和諧共存的目標。
[1]劉來發.環境影響在水利工程建設中的現狀及保護措施[J].民營科技,2011,10(02):145-150.
[2]劉軍,馮學慧.生態化理念在水利設計中的應用[J].硅谷, 2012(23):139+149.
[3]姚南翔.關于生態水利工程設計的若干問題探討[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8(26):124-130.
[4]陳銀萍,栗玉榮.我國水利工程設計問題研究[J].科技致富向導,2011,5(20):147-152.
TV222
B
1007-7596(2016)08-0117-03
2016-07-13
黃永明(1977-),男,江西南昌人,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水利工程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