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杰
前有 “知乎女神”童瑤炮制“雞湯文”,自編自演了一場女大學生長期患病無錢醫治的苦情戲碼,騙取愛心捐款15萬余元。今有癌癥患者家屬欲“眾籌”30萬元為其治病,卻馬上遭遇醫院“打臉”說僅需自費六千元。
到底如何避免諸如此類的騙捐事件無下限透支互聯網慈善平臺的信用和公眾的同情心?人民網輿情監測室有關調查顯示,受類似負面案例影響,46.3%的被調查者對互聯網募捐的真實性和安全性存疑;10.2%的被調查者認為,層出不窮的“騙捐門”耗損公眾同情心,導致個人募捐無人敢信。
無論是傳統的慈善組織,還是新興的互聯網募捐平臺,公信力始終是生命線。而透明化是牢筑公信力的必要條件。以輕松籌平臺為例,其針對大病救助患者的項目,需提交詳細的審核材料,包括手持身份證照片、患者本人或患者與提款人關系證明、醫院診斷證明、籌款使用說明等。
但即便如此,也難免魚龍混雜:一是求助者發布信息真偽難辨,騙捐門頻現,網絡求助時常淪為乞討甚至異化為詐騙;二是項目存在虛報、夸大籌款數額的情況;三是針對善款使用的追蹤和公開機制不完善。
此前,民政部開出了首批慈善組織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白名單”。這既是對入圍平臺的認可,也對當前互聯網募捐行業提出了更高要求。
互聯網募捐本質上具有公益屬性,能讓捐助者在“利”求助者的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互聯網募捐縮短了傳統募捐方式的中間鏈條,未來它不再只是信息的傳遞和分享,而將成為一種更廣泛的社會行動,帶來實實在在的改變。
這種改變,須以有效監管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