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美華+袁君亞



摘要:隨著數字技術的進步,人類生產生活進入了微時代。在教育領域,微課也應運而生,作為工作在教育第一線的教師所要做的是深入研究微課在具體學科的應用,使微課在化學教學的功能發揮至最大。文章以氧化還原反應知識為例,探討微課在化學教學中的應用,完成分內容而不分學生的教學。
關鍵詞:微課;高中化學;氧化還原
文章編號:1008-0546(2016)10-0052-03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10.018
高速發展的科技把全球帶入了微時代,使人類的生產生活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沖擊,更是給教育領域帶來革新與活力。教育部發布了 《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首先揭示出我國教育資源建設中存在的不足:“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還面臨諸多的困難和挑戰,數字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的有效機制尚未形成,優質教育資源尤其匱乏……”[1]一股“微課”的開發、研究、應用熱潮在全國各地席卷而來。中國教育界開始著力于研究如何使其與學科教學完美地融合。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1. 國外對于微課教學的相關研究
國外關于微課(Micro—lecture)的理論探索以美國為代表。微課的雛形最早見于20世紀90年代,美國北愛荷華大學的LeRoy A.McGrew教授所提的60秒課程。[1]關于微課的概念最初來自于美國墨西哥州圣胡安學院的高級教學設計師戴維·彭羅斯。2008年他率先提出這個概念,其核心理念是把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相結合形成一種新的學習體驗。[2]微課的產生與翻轉課堂密不可分,翻轉課堂為微課的產生提供了深厚的理論支持。美國的可汗學院、K12學校、TED體現了微課的產生與成熟。此后各國陸續加入探索微課的大軍。
2.國內研究狀況
在中國知網跨庫檢索中,以檢索關鍵詞為“微課”進行搜索,有關微課的研究論文2011年只搜索到一篇論文,介紹微課的發展趨勢。從2012年到2013年論文從2篇增加到59篇側重于微課與翻轉課堂的結合及微課的開發與應用。2014年陡增到416篇側重于微課資源庫的構建與實施,以及模型的構建。2015年論文已達到1312篇,幾乎都為微課在具體學科上的應用設計。具體到化學學科從2011到2015總共才5篇均側重于微課在實驗教學中的應用設計,其中涉及高中化學的2015年何超、周瑋的《高中化學微課教學設計制作與應用研究 》、2015年陸宏進的《高中化學微課教學設計制作與應用研究》。國內有關微課的教育碩士論文2013年到2015年共35篇偏向于微課的應用研究和設計研究。
“微課”一詞最先是由佛山教育局的胡鐵生提出來的,并于2011年率先提出了微課的定義。國內將現有的微課分為三類:胡鐵生式、李玉平式和可汗式。胡鐵生對微課的定義是微課又名微課程,它是以微型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針對某個學科知識點(如學習活動、主題、疑點、考點)而設計開發的一種情境化,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新型在線網絡視頻。[3]時長為5-10分鐘。李玉平的觀點:微課絕不是我們日常教學中一節課的濃縮,它是知識碎片化的一種呈現方式,是對一節課中某個重點、難點、考點、熱點、易錯點、歸納提升或教學環節(活動主題、實驗等)等進行加工處理后的微視頻;[4] 時長為5分鐘左右;其特點是短小精悍,應用面廣;結構多樣,使用靈活;主題突出,指向明確,情境真實,交互性強等。
二、困惑與思考
傳統的教育模式經過多次改革逐步進入了現代教育模式,要求教師充分整合各種教育資源,“以生為本、以師為導”,打造多變課堂、多姿課堂、多動課堂、高效課堂,以培養多才能、個性化的學生。為了適應現代化教育模式,教師對課堂進行了各種改革:“自主課堂、分層教學、活動單導學、翻轉課堂……”雖然有了諸多改革,但40-45分鐘的課堂教學還是太“泛”,相當于“流水線”在搞批量教學,給培養多樣化的學生帶來一定的阻礙。針對這一現象學校教育實施了分層教育,將學生或按能力或按成績分成多個層次進行區別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部分學生“吃不飽、嚼不爛”的現象。但不得不說這種做法存在著一個大問題,因為分的是學生這樣一個存在無數變數的一群個體,如此分層提前把學生定型,遏制了學生的發展可能,對中下層學生極為不公平。
再者化學是最早使用“微課”的學科之一,在沒有提出“微課”這一概念的時候就已廣泛應用于日常教學,但使用目的和制作內容較為單一:一般是針對難、毒實驗的實驗操作視頻并伴有一定的講解。面對逐步完善的微課,化學需要推陳出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重新設計制作微課,形成系統。
為了保證每個學生均得到發展,促進化學學科教學進一步發展與完善,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分層,這就可以借助李玉平式微課,提取課堂中的重點、難點、考點、熱點、易錯點等將其按照難易程度進行分層制作成10分鐘以內的微課,提供給學生或預習、或復習、或提高。使學生主動投入課外學習,搜集課堂未吃透或吃不飽的知識。
三、實例展示
以充分給予學生學習機會,成長時間為前提,課堂就要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學生不再分層,則教材就必須根據知識點的難易程度和范圍大小進行分層。將課堂知識充分剖析再由簡到難分成若干個層次制作成微課提供給學生學習。以氧化還原反應為例,將氧化還原反應這塊知識分成四個層次:基礎知識認識、基礎題目類型分類歸納、提高引申、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配平。
附:思考題:反應MnO2+4HClMnCl2+Cl2+2H2O用雙線橋標出電子轉移方向和數目;其中氧化劑是 ( ),還原劑是( ),鹽酸的作用( );當有0.4mol鹽酸消耗時轉移電子的數目?
附:思考題:某溫度下,將Cl2通入NaOH溶液中,反應得到NaCl、NaClO、NaClO3的混合液,經測定ClO-與ClO3- 的濃度之比為1∶3,則Cl2與NaOH溶液反應時被還原的氯元素與被氧化的氯元素的物質的量之比為多少?
附:思考題:高鐵酸鉀(K2FeO4)是一種新型、高效、多功能綠色水處理劑。濕法制備高鐵酸鉀的反應體系中有六種微粒:Fe(OH)3、ClO-、OH-、FeO42-、Cl-、H2O。寫出并配平濕法治高鐵酸鉀的離子反應方程式:
四、使用評價
微課與課堂的結合使用可以使許多內容層次更加分明、脈絡更加清晰、知識更加生動形象,充滿趣味進而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可以讓學生快速構建知識框架,有利于進一步復習,學生可以在課前、課中、課后多次觀看微課,配以相關的學案和習題可以熟練掌握整塊知識。微課最關鍵、最根本的衡量標準是學生的學習效果。如果學生用微課很快捷地掌握了知識,這個微課就是好的微課。因此微課要在學生學的角度去制作,體現以學生為本。就氧化還原反應這塊知識,經過課堂講解,配合微課學習,再經過專題訓練得分率基本控制在70%-80%之間,對于這部分知識來說是一種比較滿意的情況。微課的使用,提高了教學效率。不僅限于該內容,當所有的化學知識進行適當處理制作成為微課,效果會更佳。
不觸動課堂的改革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學改革。在化學教學中應打破常規,不能只局限在難、危等實驗上使用微課,要多方位靈活地使用微課,如將一個知識點分成幾個層次:概念介紹;簡單應用;變形提高等使用微課,提高學生主動學化學鉆研化學的興趣。本研究旨在通過教學實踐來總結和反思,從而形成對實際教學真正有指導意義的觀點和策略,為微課教學模式的全面普及做好較為充分的準備。
參考文獻
[1] 許可.我國中小學微課發展現狀分析[D].江西師范大學,2014
[2] 白敏聰,翻轉課堂:一場來自美國的教育革命[J].廣西教育,2013(2)
[3] 胡鐵生,胡鐵生的最新“微課”定義[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73b64be60101arwp.html
[4] 李玉平.微課程——走向簡單的學習[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