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曉文

南京濱江地區的發展處于非常重要的歷史地位,它具備良好的開發基礎條件,有很好的發展前景。南京濱江地區的功能側重于工業生產和港口運輸,發展速度比較緩慢,對比于上海、天津等已經發展成形的濱江、濱海城市,還未成規模。加快濱江地區的開發建設對提升南京城市的綜合功能、經濟實力、提高整個城市人口生活的品質等都有很大益處。本文作者經過實地調研后,通過文獻資料法綜合分析法,從近幾年南京濱江地區發展的現狀出發,研究其發展的條件,對比于上海外灘的發展案例,探究南京濱江地區的發展制約因素,從而提出合理的建議。
《南京城市總體規劃》(1991-2010),明確了南京“經濟發達、環境優美、融古都風貌與現代文明于一體的江濱城市”的發展目標。《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7-2030)》確定了“多心開敞,軸向組合,擁江發展”的現代都市區空間格局。隨著南京城市區域的擴大,城市跨江發展的目標推進,原處于邊緣位置的南京濱江地區,也將逐漸過渡成為城市的另一個中心。由此可以看出,南京濱江地區在整個南京的發展中將會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研究南京濱江地區的發展也是一個越發熱門的話題。
然而,雖然南京濱江地區的發展條件得天獨厚,也有政策的大力扶持,但是,在總體規劃批準了二十多年后,南京濱江地區仍處于一種緩慢的發展趨勢,相較于現在享譽世界、繁華忙碌且已擁有多處地標的上海外灘,南京濱江地區的發展形勢并不樂觀。基于現在的發展形勢,研究其發展的制約因素,對比成功案例,調整發展策略,是南京面臨的主要問題。
南京濱江發展的基本條件
自然條件 南京地處長江中下地區,位于江蘇省西南部,正處于中國沿海開放地帶與長江流域開發地帶的“T”型生產力布局軸線的交叉位置,具有“承東啟西、承南接北”的區位優勢,南京市有十一個區,濱江地帶擁有八個區,由此可見,南京濱江地區岸線長,開發空間大,再加上長江的水、電、生物資源等十分豐富,南京濱江地區具有優越的發展自然條件基礎。
南京的經濟發展水平整體較高,增長趨勢平穩 據可靠資料得知,在2014年,南京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820.7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0.1%。南京的產業結構還在進一步優化過程中,民營經濟穩步發展,工業生產穩定增長,固定資產投資穩中趨優,旅游業發展勢頭越來越好,對外貿易規模穩中有增。
南京濱江地區具有得天獨厚的景觀優勢 幕府山、燕子磯能夠充分體現出南京濱江的自然景觀風貌;下關大馬路地區、南京長江大橋具有濃厚的歷史記憶;近幾年修建的休閑公園河西濱江公園,設計新穎,綠化率高,符合各個年齡層的需要。
綜合性服務穩步增強 南京市作為江蘇省省會,是政治、經濟、文化、科教和信息中心。在長江三角洲地區中,南京的地位僅次于上海。并且南京有眾多高校和科研單位,人才資源豐富,科技創新服務功能強。除此之外,南京還是一個具有歷史底蘊的旅游城市,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提高了南京綜合性服務的水平。
基礎設施較為完善 經過多年開發建設,南京基礎設施的逐步健全為濱江地區的發展提供了良好保障。過江通道和地鐵線路的增加縮短了南北的時空距離。寧連公路、寧通高速、滬寧高速、寧合高速等高級公路以及疏港公路、繞城公路的建設提高了濱江交通的通達能力,為濱江地區的發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條件,也為兩岸的市民提供了便利,加快了南京濱江地區的發展。
政策性的大力支持 早在1986年,南京市的規劃部門就深入分析了長江對南京在產業、城鎮布局、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產生的重要影響,得出“以江為軸”的結論,針對濱江產業以及城鎮的布局,岸線的分配與利用,跨江和濱江交通設施的建設等方面提出了建議。近幾年,政府越來越重視南京濱江地區的建設發展,正在逐步完成濱江地區總體規劃建設。
由以上條件可以看出,南京濱江地區的發展具有很大優勢,相較于上海,南京并不缺乏歷史底蘊,它也是中國較早開放的通商口岸;長江的運輸能力并不比黃浦江差;但南京與上海的差異也很顯著,上海是直轄市,是我國最大的城市,其規模相當于南京的三倍,它不僅是一座濱江城市,它也是海濱城市,有更大的國際經濟貿易優勢,其經濟規模與經濟平均水平超多南京許多。道光年間,英國就在外灘劃定租界,后面接連出現了多家外資銀行和中資銀行,被稱為是“遠東華爾街”,成為金融中心。上海“十二五”規劃提出要加快陸家嘴——外灘金融區建設,外灘由“泥灘”轉型為“錢灘”。反觀南京,早些年間并沒有過多的對外交流;非沿海位置,與國際接軌機會較少;對濱江的發展也不慎重視,雖然現在發展條件優厚,但是基礎弱,底子薄,導致發展趨勢緩慢。
南京濱江地區的發展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
二十世紀,南京城市建設的重心始終都在江南,江北的發展一直被忽視。根據實地調研的情況來看,南京濱江地區發展現狀并不樂觀。下關區并非城市中心區,流動人口不多,濱江兩岸都是零散的港口和工業園區,很多建筑正在被拆除、重建,還有部分荒地,乘坐渡江游輪看到江兩岸都是灰蒙蒙一片,可見環境質量并不好,乘坐游輪的有很多騎電瓶車、摩托車,人流量并不大。目前,這一地區在航運、鐵路運輸等作用日漸衰落,傳統產業開始走下坡路,而旅游、房地產的開發仍在挖掘過程中,未成規模。近幾年,南京的發展重心逐步向濱江地區轉移,在重心轉移、規劃建設過程中仍存在非常多的問題。
開發層面問題 南京濱江地區的發展還沒有上升到更高層面,還未達到整體性、綜合性、一體化開發的融合。這不僅會影響到整個濱江區域的合理分工和整體合力的形成,還容易造成競爭過度和沒有章法布局的危險局面。
跨江發展問題 南京城市跨江分布卻長期隔江發展,過江通道建設相對比較滯后,南京江南、江北的發展差距比較明顯,南北發展不平衡導致人們忽略了對濱江地區的發展。江北地區占全市近三分之一的土地面積,經濟總量卻不到全市的五分之一,這對濱江地區的發展形成了很大的制約。
濱江形象問題 南京作為濱江城市,卻缺乏濱江形象。“石頭城”不是空穴來風,南京長期存在“城不見江、江不見城”的現象。濱江景觀作為提升城市整體形象的重要資源卻沒有得到充分利用。改變濱江不見江的現狀,解決濱江形象問題,是南京市濱江地區規劃發展中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南京濱江地區發展的制約因素
長期以來對濱江地區開發的忽視。上海作為濱江重鎮,上海人深知發揮濱江特色的意義。因為濱江特色的形成意味著交通便利、商埠發達、經濟繁榮。縱觀古今,最先實現現代化的城市大都集中在濱江、濱海、濱河地區,這些城市中的大部分是重大的港口城市。相比之下,南京這樣一個六朝古都、十朝都會的濱江城市,它反而忽視了濱江地區的發展,長期禁錮在“石頭城”內,“長江看不到南京,南京人看不到長江”。雖然南京市中心城區發展迅速,但濱江地區的發展長期停滯,由此可見,南京濱江地區發展滯后的歷史原因不容忽視。
長江的隔離作用 長江的存在,有利有弊,它雖然承載航運功能,但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濱江地區協調發展的障礙。南京江北地區偏向于傳統農業社會結構,而江南地區則具有典型的工業化社會特征。長江南北在地理和制度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后來跨江大橋、高速公路、地鐵等交通工具修建后,其差異才得以緩解,但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問題,江北地區與江南地區、蘇南以及上海的經濟聯系較弱,結果就是江北地區接受蘇南、上海經濟輻射能力較差,差異日益增大,造成發展的不均衡。
規劃建設政策滯后,造成濱江地區被亂建亂用 近幾年,南京港功能衰退,長江兩岸建設雜亂無章,部分地段岸線殘缺不全,濱江地區部分山體被采掘得斑駁陸離,兩岸和山上的植被大量損壞,江岸沿線隨意修建的碼頭也很多。還有一些殘缺的工礦建筑。筆者曾多次乘坐高鐵北上跨越長江,看到長江周邊的岸線景觀讓人堪憂。下關區的生活岸線還沒有發展健全,功能缺乏,都市景觀還在建設過程中。
交通因素的制約 綜合分析濱江城市的發展,可以得出,橋梁是濱江發展的“引力要素”和發展“支點”。筆者認為,橋梁在這里不僅僅是橋,它包括多種交通運輸方式,汽車、鐵路、地鐵、輪渡等。以往,市民的跨江方式大部分為通過長江大橋和輪渡,這種單一形式并不能滿足市民對城市交通的需求。筆者在實地調研過程中發現,乘坐輪渡耗時長,且大部分市民為中低階層,受眾范圍較小,非常不方便。雖然南京已經擁有了二、三、四橋,還有緯七路,但是過江難的問題依然沒有得以緩解,尤其江北地區,交通系統的發展相對滯后。近幾年,地鐵三號線的開通使南京有了第二條過江地鐵,增加了過江渠道,緩解了長江兩岸交通制約這一問題。
濱江景觀規劃落后 南京并沒有像上海外灘一樣形成多種風格建筑群,南京濱江地區的單位眾多,用地類型錯綜復雜,難以整合,環境較差,沒有被合理利用,改造難度較大。由于開山采石,部分山體被破壞。同時,沿江分布有大量的挖沙點,這在上海外灘是非常少見的。下游靠近長江二橋段為化工工業生產用地,影響濱江整體環境質量,景觀視覺效果也是非常不協調。長江水質污染較重,泥沙量大,群眾并不喜歡在江邊行走觀景。
調整后的發展策略
加快江北地區的建 通過提高江北地區的經濟綜合實力,分散江南地區的功能重擔,逐步實現江南江北發展水平的均衡,在社會經濟等層面,兩岸實現社會、經濟、政治的均衡發展,最后使整個南京市的城市功能逐漸完備,綜合服務設施健全。通過江南江北的均衡發展,帶動整個濱江區域的發展。
交通體系的完善 軌道交通建設迫在眉睫,實現由過江的單一化向多種方式組合的立體化運輸轉變,實現運輸一體化,統籌各種方式協調發展。發揮最大效率。因此,要實現交通與土地利用一體化,保障交通方式與城市空間形態協調。過江運輸的立體化與一體化。加快過江軌道交通建設,包括過江軌道以及江北的軸向軌道,帶動城市空間拓展以及地塊的開發;加快聯絡道路建設,注重結點有效銜接,實現過江一體化。江北自身交通系統提升,構建骨架網絡拉開城市發展框架,結合交通樞紐設施整合道路、公交、停車等設施,推進一體化交通的建設。交通便利,疏解南京城區的交通壓力,引導市民更多向濱江地區深入。
重視濱江景觀的開發建設 南京濱江景觀層次豐富,具有獨特風采。可以充分利用不同層次、不同特點的景觀實體,營造不同的景觀氛圍,保護濱江獨具特色的自然風貌,有機結合不同景觀要素,形成由實景、背景和虛景等二至三個層次豐富的城市濱江景觀;重點塑造具有南京地方特色的標志性景點,對比于上海有東方明珠等地標性建筑,南京也應有標志性景點,如燕子磯、幕府山、南京長江大橋、獅子山、閱江樓等;根據人與江的關系,創造不同距離、不同感受的觀江環境,規劃親水、近水、遠水主要觀景點。
南京進行濱江地區的發展,可以疏解主城區用地壓力、優化資源空間配置,也可以提升城市綜合實力、增強區域輻射能力。筆者認為,濱江地區的發展,并不僅僅是交通設施的完善,濱江景觀帶的規劃建設那么簡單,它包含了很多思想理念。將濱江發展起來,改善濱江環境,招商引資,增加人口進駐,拉動整個南京城市的經濟,增加對外貿易,進而輻射更大的區域,跟上海相輔相成,使南京成為“長三角”的中流砥柱,第二個上海外灘。